楊愛玲
我們家是長壽之家,這一直令我非常自豪。
我的姥姥和爺爺去世時都已八十多歲,算得上是高壽;現(xiàn)在,我的奶奶八十三歲了,頭發(fā)依然烏黑發(fā)亮,耳聰目明,每逢附近有集市,奶奶常常會邀上兩三個老太太,一起步行去趕集,幾個老人說說笑笑,邊看邊逛,其樂無窮。九十六歲的姥爺更是養(yǎng)生有術(shù)的老壽星,雖然是年近百歲的老人了,可是頭腦清晰,思維縝密,為人處事非常有見地,是德高望重的一家之主。兩位老人性格不同,養(yǎng)生方法也各有妙招,現(xiàn)在讓我來分別介紹。
(一)心大量寬,長壽之寶
首先,我們來看看奶奶的健康寶典,概括起來大略有以下六條:
第一、不記嫌隙,快樂無憂。
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人與人之間也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但奶奶從不計較,更不會記恨別人,無論多大的不愉快,她睡一覺起來就全都忘掉了,照樣高高興興,心無芥蒂,所以,街坊四鄰都說奶奶心大量寬,是個不會記仇的人。奶奶天生是個樂天派,她心里記的都是高興的事,比如,提起上世紀的三年自然災害,許多人印象深刻的是饑餓的折磨,可是奶奶想到的是當時她和爺爺用什么好辦法戰(zhàn)勝了饑餓。人的心情舒暢,身體自然健康了。
第二、思想先進,緊跟時代。
別看奶奶是個農(nóng)村老太太,“墨守成規(guī)”、“保守落伍”這類詞可絕對和她沾不上邊,對于新鮮事物,她永遠都充滿著孩子似的好奇心。奶奶從不排斥新時尚、新科技、新觀念,奶奶看到孫子、孫女在網(wǎng)上購物后非常感興趣,頗有一種躍躍欲試的勁頭,奶奶說如果她再年輕些一定要做兩件事:一是上大學學習電腦科學;二是掙足了錢去環(huán)游世界。奶奶真是一個思想先進的時髦老太太。我時常忍不住奇怪,怎么奶奶的心好像比我的還要年輕、還積極?
第三、干凈利索,熱愛生活。
年輕的時候,奶奶可是聞名十里八鄉(xiāng)的大美女,就是現(xiàn)在八十多歲了,仍然是落落大方、美麗非凡。和許多天生麗質(zhì)的人一樣,奶奶很注重儀表,她的衣服很簡樸,數(shù)量也不太多,但永遠干凈合體;奶奶不怕吃苦受累,惟獨受不了臟、亂、差。拉扯五個子女、燒火做飯、春耕秋收,還要喂豬養(yǎng)雞,不管多忙多累,她始終保持著利利索索、干干凈凈的形象,一頭黑發(fā)總是梳得溜光水滑,家里收拾得一塵不染。即使現(xiàn)在老得滿臉“菊花”了,奶奶清晨起床做的第一件事也是仔仔細細地洗亮每一個“花瓣”。像奶奶這樣為了整潔美麗而一生都不辭辛苦的人實在是很少見。清潔消滅病菌,美麗照亮心情。一個如此熱愛生活的人怎么能不長壽呢?
第四、勞逸結(jié)合,能干會干。
奶奶操勞一生,勞動已經(jīng)成為她不可缺少的習慣,如今她年紀大了,生活過得很滋潤,卻依然閑不住。奶奶不顧子女的強烈反對,堅持去地里拾棉花,給織網(wǎng)的人上梭子,而且干得興高采烈。奶奶的理論是,勞動能強身健體,是舒展筋骨的鍛煉。大家湊在一起,不僅熱鬧,更是精神上的享受。奶奶勤勞,也很愛惜身體,她干活從來不以損害健康為代價。不管活還剩下多少,到了吃飯、休息時間,立刻收工。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也是奶奶堅定不移的信條。
第五、愛打瞌睡,睡眠充足。
最有意思的是奶奶從年輕的時候起就特別愛打瞌睡。如果她感覺疲憊而無法休息時,就會不由自主地閉目養(yǎng)神。有時可能正在搖著紡車,有時可能正在和人聊天,也有時可能正在看著電視,忽然她的上下眼皮開始一張一合地“打架”,幾個回合下來就粘在了一起。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奶奶的手還在搖著紡車,只不過是變成了電影里常見的慢動作,嘴里“嗯、啊”地應答,并且身子坐得端端正正、不歪不斜,真乃功夫了得,堪稱“獨家秘籍”。短暫的休息過后,奶奶就會自動醒過來,神采奕奕,精力充沛,十分神奇。
第六、簡單善良,隨遇而安。
奶奶不喜歡勞心費神,生活得簡單而自信,她很少會翻來覆去地考慮一件事,只要認準了就做,沒有“前怕狼后怕虎”的猶豫。奶奶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她看不得別人受苦,無論親疏,誰有困難,她都樂意幫忙。簡單善良成就了她的好人緣,所以奶奶朋友特別多,生活得有滋有味。
過去家里窮時,奶奶不羨慕別人有錢,后來生活富裕了,她也不會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奶奶常說,“你能掙錢是你的本事,他掙不著錢也不丟人。吃大魚大肉和吃白菜土豆還不都是一樣活著。富有富的好處,窮有窮的樂和,有什么好攀比的”?
也許正是奶奶這種超然、豁達的灑脫勁滋潤了她快樂無憂的好心情,奶奶才如此健康長壽,她的臉上才會洋溢著
由衷的幸福笑容。
(二)通透自律,壽比南山
與奶奶相比,姥爺完全是另外一種性格。奶奶不愛操心,大大咧咧,仿佛水潑墨染的山水畫;姥爺感情細膩,體貼入微,恰如精描細繪的工筆畫。
姥爺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其實是他的叔父,因為他叔叔沒有子女,他從小就過繼給了叔叔家)是前清秀才,受家庭影響,姥爺穩(wěn)重儒雅,知書達理。他十幾歲參加工作,見多識廣,對于人情世故,洞若觀火,可以說姥爺是一個活得很通透的智慧老人,有著他獨特的長壽秘訣。
一、修身養(yǎng)性,不急不躁。
姥爺性格寬厚,柔中有剛,為人處事很有雅量,他信奉“退一步海闊天空”,所以深得同事和親友的信賴。我從未見過姥爺急躁失態(tài),也從未聽說他跟誰鬧過別扭,就是對自己的子女也從未疾言厲色地訓斥過。但姥爺家規(guī)很嚴,如果孩子們犯了錯,他擺事實講道理,溫言細語就能說得人羞愧難當、無地自容。姥爺說,急躁于事無補,只能將事情弄得更糟,心平氣和才是為人之道,況且,憤怒、怨氣郁積在心中,必定會氣大傷身,害人害己。心情愉快,氣血就順暢,自然百病不侵。
二、責任與愛心,固體之本。
姥爺?shù)母赣H去世早,雖然家境不錯,但他們孤兒寡母的日子也免不了歷經(jīng)磨難,處處要自強、自立,這種生活的磨歷使姥爺很小就有著強烈的責任心,為了讓他母親有個伴,家里熱鬧一些,姥爺十八歲成婚,姥姥幼年喪母,沒有一個兄弟姐妹。這種同病相憐的身世更激起了姥爺保護家人、愛惜家人的責任心。對母親,他至敬至孝,對妻子兒女,他愛護有加。凡是母親和妻子愛吃的東西或稀罕食品,他一口也不吃;有了孫子、重孫子后,他又把這種忘我的愛無私地傾注給了他們。
姥爺有一兄一姐,雖然他自小過繼給了叔叔,另立門戶,但他非常珍惜手足之情。為了更方便照顧,他把大外甥遷到了自己村安家落戶;當年,哥哥家境不如他好,他就主動資助侄子和侄子的未婚妻讀書考學?,F(xiàn)在,姥爺九十多歲了,他還時時惦記著家里的方方面面。被人需要是幸福,是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的動力和源泉。奉獻和責任使人感悟到生命的價值,也是強身健體的必需品。
三、嚴謹自律,飲食科學。
姥爺是一個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很有定力。姥爺從小不會罵人,他退休后 回到農(nóng)村生活已近四十年了,在農(nóng)村嬉笑怒罵有時代表一種親熱,粗話和臟話也隨處可聞,雖然天天身在其中,姥爺卻能獨善其身,始終彬彬有禮,不說一句臟話、粗話。吸煙對身體不好,在聽了醫(yī)生的勸誡后,有著幾十年煙齡的姥爺說戒就干脆利索地一次戒掉了,捎帶著自此滴酒不沾。在睡眠和飲食上,姥爺早睡早起,從不貪睡或暴飲暴食,無論多愛吃的東西,吃到八九分飽就絕不再動筷子了;無論身體多不舒服,每天的飲食定量必須完成,哪怕毫無食欲,一碗飯分幾次也要吃下去。
此外,姥爺吃飯不挑食,他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在農(nóng)村生活也算豐厚,不過姥爺生活簡樸,飲食清淡,對于雞鴨魚肉沒有特殊愛好。他一直和家人同吃大鍋飯,只有在生病時才偶爾添加小灶,而這小灶也不過就是蒸雞蛋羹、煮雞蛋這樣的“特餐”。舅媽孝順,想方設法要給他額外做些好吃的,他堅決不肯,他說自己就愛吃家常便飯,什么山珍海味、高級營養(yǎng)品都不如五谷雜糧最養(yǎng)人。
四、意志頑強,鍛煉有方。
姥爺身體健康,很少生病。可是,在他九十來歲時,一場不大不小的腦血栓使他腿腳麻木,失去了行動能力,當時家里人都一致認定這回年邁的姥爺恐怕是要長期臥床了,惟獨姥爺不以為然,信心十足地斷言自己一定能重新站起來,行走如常。姥爺每天按時吃藥,堅持睡前熱水泡腳半小時,除了表姐天天給他按摩腿腳二十分鐘外,姥爺自己坐在炕上也不停地揉揉捏捏,慢慢地伸腿屈腿,漸漸地腿腳有了知覺后,他就下地扶著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再好一些了,又讓孫子攙著或拄著拐杖到附近走走,幾個月后,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跡出現(xiàn)了,姥爺又能獨立走路了,每天到院子、門口或村頭散散心,有人問姥爺哪來這么大的決心和毅力,姥爺呵呵一笑:“如果癱在床上自己受罪不說,還給孩子們添多少累啊!孩子們都很孝順,心疼我,這是我的福氣,我也得盡最大努力減少孩子們的負擔,你說是不是這么個理兒啊!”
五、笑看人生,善解人意。
有人說,人越老忌諱越多,尤其是忌諱談論生死,姥爺對此卻看得十分通透。他說衰老和死亡與出生和成長一樣都是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以一顆平常心坦然面對就是。還早在幾年前,身體遠比現(xiàn)在更硬朗的姥爺就預備好了自己百年之后需要的衣物和花銷,甚至對于一些細節(jié)都做了周密的安排,真是一個達觀、智慧的老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姥爺?shù)穆犃χ饾u變差,要大聲說話他才能聽清。姥爺曾配過一副助聽器,用壞后,他堅決不肯再買了。姥爺說他愛操心,一聽見點事就情不自禁地要勞心費神。現(xiàn)在年老體衰,精力不夠了,而且長期不和社會接觸,只怕思想也落伍了,最好少摻合意見。況且重孫子都上大學了,自己也該享享清福了,聽不清正好可以靜心安神,頤養(yǎng)天年。說完,姥爺又幽默地補上一句:“要是哪天你們累了、煩了,還可以放心地抱怨上兩句,發(fā)發(fā)牢騷,我看見你們臉上笑咪咪的,還以為你們夸我呢,你們痛快了,我也痛快了,這不是兩全其美嗎?”一家人被姥爺逗得哈哈大笑。這樣開明、善解人意的老人不長壽才怪呢!
責任編輯/鄒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