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常
手法之一:夸張
要想幽默,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夸張。你看卓別林那身行頭,那手杖,那衣服,那特大皮鞋,還有他那外八字別別扭扭地走路的動作,都是夸張,也是幽默。
侯寶林說相聲,“醫(yī)生拉開肚皮一瞧,好嘛,剪子忘里面了!”這是夸張。姜昆說,“好家伙,那月餅硬得摔到馬路上可以砸出個大坑!”也是夸張。
趙本山也夸張,不過,帶了點兒東北大(米查)子味兒。
本山大叔從來都是歪戴一頂破帽子(近段日子取下了),外八字腿,嘴巴癟著,雙手撇著,表情一驚一乍,動輒擠眉弄眼。一有點動靜,他老人家就咚的一聲,摔倒在地。
這就是夸張。對“那一個”東北農(nóng)民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不適應(yīng)、不合拍、不在乎的合理夸張。
手法之二:曲解
曲解,就是錯誤地解釋客觀事實或別人的意愿(多指故意的)。
以春晚小品為例。趙本山、宋丹丹和小崔合演的《說事兒》,主角叫白云與黑土。
小崔:今天我們的話題是,昨天,今天,明天。
黑土:昨天,在家準(zhǔn)備一宿。今天,上這兒來了。明天,回去。謝謝。
本山大叔故意曲解小崔的談話主題,人們一聽,真能扯白,會心一笑,哈哈一樂。
今年的《不差錢》,剛一上場,本山大叔就來了個巧妙曲解。
趙本山:這就是鐵嶺最貴的飯店,蘇格蘭調(diào)情。
丫蛋:爺爺您念反了,是蘇格蘭情調(diào)。
調(diào)情與情調(diào),字沒有錯,順序錯了,幽默也就出來了。
還有——
趙本山:這孩子從小就一身的藝術(shù)細(xì)菌。
畢福劍:不,是細(xì)胞。
曲解,常常以出人意料來取得幽默效果。
手法之三:順推
如果說曲解是拐著彎兒說話,故意把話給說擰了,順推就是直來直去,順著您的話頭往前走,往前走,走著走著,哎呀不對,鬧笑話了。
侯寶林有段著名相聲。
甲: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
乙:真十年少?那不可能。
甲:有啥不可能?
乙:您今年50多,要笑,只能夠笑5回。
甲:為什么?
乙:您笑5回,減50歲,成幼兒園小朋友了。再笑一回,沒了!
今年的《不差錢》,有這么一段。
趙本山:先來一碗面。
小沈陽:78元一碗。
趙本山:這么貴?什么面啊?
小沈陽:蘇格蘭打鹵面。
趙本山:是不是鹵貴呀?
小沈陽:鹵不要錢。
趙本山:那就先來碗鹵吧。
你看本山大叔腦子多快,順勢來了個“那就先來碗鹵吧”。難怪小沈陽說,這老頭“真摳”!
手法之四:替代
替代,就是換一種方式行事,或者換一種說法講話,也能產(chǎn)生幽默。
比如,兩人對弈,一人連輸三盤。旁人問結(jié)果如何?輸棋這人挺幽默,答道:“第一盤我沒有贏,第二盤他沒有輸,第三盤嘛,我要和,他卻不肯?!边@就是換一種說法,既保全面子,也逗人一樂。
今年春晚《不差錢》,最大一包袱,也是最惹人發(fā)笑的噱頭,是小沈陽與趙本山事前的默契:凡太貴的東西,就“換一種說法”,說成是“沒有”。于是,有了以下令人捧腹的對話。
趙本山:4斤的龍蝦一只。
小沈陽:沒那么大的。
趙本山:有多大的?
小沈陽:有一斤多的。
趙本山:一斤多的……有嗎?
小沈陽:是有……還是沒有啊?
趙本山:這個餐館你說了算唄。
小沈陽:那沒有。
……
來個民間的,孩子,來一個小野雞燉蘑菇。
小沈陽:沒有。
趙本山:這個可以有。
小沈陽:這個真沒有。
“這個真沒有”,成了春晚經(jīng)典語言。為啥觀眾聽到這句話會笑得前仰后合,止也止不住呢?因為此處將幽默之替代手法,用到了極致!
思考:你能舉幾個幽默的例子嗎?并說說是哪種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