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云 趙興愛 蔣雪榮
摘要 對茄二十八星瓢蟲的形態(tài)特征、危害癥狀、發(fā)生特點以及測報方法等進行介紹,并針對茄二十八星瓢蟲發(fā)生規(guī)律及危害特點,提出防治措施。
關鍵詞 茄二十八星瓢蟲;形態(tài)特征;危害癥狀;發(fā)生特點;測報方法;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6.4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175-01
茄二十八星瓢蟲又名酸漿瓢蟲,學名鞘翅目,瓢蟲科。寄主為茄子、馬鈴薯、番茄、青椒等茄科蔬菜及黃瓜、冬瓜、絲瓜等葫蘆科蔬菜,以茄子為主,此外,還為害白菜。近年來,隨著農業(yè)種植業(yè)結構的調整和蔬菜復種指數(shù)的提高,茄子栽培面積逐年擴大,茄二十八星瓢蟲發(fā)生與危害日趨嚴重,已成為提高茄子產量與品質的重要障礙。2008年廣西部分地區(qū)茄子發(fā)生茄二十八星瓢蟲危害,茄苗受害株率為50%~60%;嚴重地區(qū),茄苗受害株率達100%甚至絕產絕收?,F(xiàn)將其危害特征及預測預報調查規(guī)范方法總結如下,以指導茄二十八星瓢蟲的防治工作。
1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5.5~6.5mm,半球形,黃褐色,體表密生黃色細毛。前胸背板上有6個黑點,每側各2個,中央2個;中間的2個常連成一個橫斑;每個鞘翅上有14個黑斑,其中第2列4個黑斑呈一直線,與馬鈴薯瓢蟲顯著不同。卵長約1.22 nm,彈頭形,淡黃至褐色,卵粒排列較緊密。末齡幼蟲體長約7mm,初齡淡黃色。后變白色;體表多枝刺,其基部有黑褐色環(huán)紋,枝刺白色。蛹長5.5mm,橢圓形,背面有黑色斑紋,尾端包著末齡幼蟲的蛻皮。
2 危害癥狀
初孵幼蟲具有群集性,多集中于葉背面取食,以3~4齡幼蟲取食量最大。成蟲及幼蟲啃食下表皮、葉肉,使殘留上表皮呈網狀,嚴重時全葉食盡,啃食部還分泌毒液,使葉片受到毒害。危害嚴重時,可使葉片干枯、破碎、整株枯死,茄果粗糙幼小,經濟價值降低,嚴重減產。此外,其還啃食幼果表面,使受害部位變硬,帶有苦味,影響產量和品質。
3 發(fā)生特點
茄二十八星瓢蟲分布我國東部地區(qū),但以長江以南發(fā)生為多。在廣西各地均有發(fā)生,廣西1年發(fā)生4~5代,無越冬現(xiàn)象,成蟲在地邊雜草、土縫內過冬。每年3月即開始活動,在春茄或其他寄主植物上產卵繁殖。成蟲白天活動,有假死性和自殘性。卵多產在葉背上,每雌平均產卵400粒左右,初孵化幼蟲先群集在葉背為害,3齡后才逐漸分散,幼蟲共分4齡,老熟幼蟲倒掛在葉背化蛹。世代重疊,同一個時段常有多種蟲態(tài)存在。成蟲在高溫、強光時,常潛伏于葉背,成蟲和幼蟲都具有畏光和假死習性,稍有振動,即墜落裝死。10月茄子收獲后,即轉移到適宜場所越冬。
4 測報方法
4.1 調查內容與方法
①田間蟲情消長系統(tǒng)調查:4月底至10月底,在茄子主要生產基地,區(qū)域生產面積應至少大于0.67hm2,選茄子定植后20d以上的早、中、晚茬主栽品種類型田各2~3塊。采用棋盤式跳躍取樣法,每5d調查1次,每田定點25個,每點定株1株,共取樣25株,調查有蟲株率、卵塊、幼蟲、蛹、成蟲數(shù);每點隨機取未采收的成齡茄果20個,共取樣100個茄果調查果害率,并制定相應表格填入表中。②大田蟲情巡回普查:在茄子二十八星瓢蟲發(fā)生盛期的5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茄子主要生產基地,選茄子定植后20d以上的早、中、晚茬主栽品種各類型田塊2~3塊,調查田塊總數(shù)不少于10塊。采用棋盤式跳躍取樣法,每10d調查1次,每田定點25個,每點定株2株,共取樣50株,調查株寄生率,將調查數(shù)據(jù)填入相應表中。
4.2 蟲情預報
根據(jù)測報點茄子二十八星瓢蟲蟲情系統(tǒng)消長調查,在越冬成蟲始見45d左右的初始發(fā)生期,匯總當前蟲口的發(fā)生基數(shù)、中長期天氣預報對下階段蟲情發(fā)生的影響等綜合因素分析發(fā)生動態(tài),向主要生產區(qū)發(fā)出預警趨勢預報。
5 防治措施
5.1 農業(yè)防治
人工捕捉成蟲,成蟲在越冬的時候不食不動,是它整個生活史最脆弱的一環(huán),在冬季及早春農閑時間組織菜農進行捕殺。成蟲暴發(fā)后,可利用成蟲的假死性,用盆承接,并叩打植株使之墜落,收集后殺滅。人工摘除卵塊,雌成蟲產卵集中成群,顏色艷麗,極易發(fā)現(xiàn),易于摘除。在作物收獲后,在殘株上有茄二十八星瓢蟲潛伏,結合殘株處理并進行耕地,可消滅趨于縫隙中的蟲體。
5.2 物理防治
采用田間扣防蟲網,效果比較理想,不但可有效避免多種害蟲的產卵活動,也極大地保護菜田免受害蟲的危害。還可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控制蟲源,減少產卵量,從而減輕危害。
5.3 藥劑防治
抓住幼蟲分散前的有利時機,在越冬代成蟲發(fā)生期和1代幼蟲孵化盛期防治較好。用滅殺斃(21%增效氰·馬乳油)3 000倍液、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10%溴·馬乳油1 500倍液、10%賽波凱乳油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劑1 000倍液、2.5%功夫乳油3 000倍液等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