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生
摘要:中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徐州,北扼齊魯,南屏江淮,自古為北國重鎮(zhèn),南國鎖鑰,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發(fā)生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就有400余起,但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淮海戰(zhàn)役,堪稱扭轉乾坤,決定中國命運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以其規(guī)模之大、地域之廣、殲敵之多、影響之遠而聞名于世,名列世界著名戰(zhàn)役之一。張愛萍將軍有詩為證:“淮海大戰(zhàn),席卷中原。神州偉業(yè),氣吞河山。”
關鍵詞: 徐州;淮海;戰(zhàn)役
中圖分類號:F59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671—7740(2009)07—0051—03
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坐落在徐州淮塔園林南側,主體建筑平面為一呈百米見方的正方形,濱青年湖而立,四周環(huán)繞著20米高的柱廊,東西南北設有設有四個出入口,南門臨水,中央為一直徑50米,高31米的圓柱形、密閉式堡壘建筑全景畫館,素以樸實、寧靜、現代、簡潔的外部造型,秉承華夏“天圓地方”的歷史文脈和“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且與淮塔園林整體布局協調,烘托出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的主導地位。
紀念館內部的陳展,充分運用影像全景技術、動感技術、虛擬成像技術、實景模擬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特技手段,以全新的視角,生動再現淮海戰(zhàn)役典型戰(zhàn)例場景15個。把規(guī)模宏大,戰(zhàn)場遼闊、戰(zhàn)斗激烈、人民支前規(guī)??涨暗幕春?zhàn)役特點充分展現出來,極具震憾人心。巨幅全景畫《淮海戰(zhàn)役》長144.5米,高18.5米,面積2 674平方米,地面塑型1 491平方米,分別由背景畫和三維立體空間兩大部分組成,采用獨特的藝術手段,聲、光、電和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真實地再現了碾莊、雙堆集和陳官莊三大戰(zhàn)場,波瀾壯闊的戰(zhàn)斗場面,以及人民支前的宏偉畫卷,具有強烈的現場視角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步入紀念館,仿佛進入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代……。
1946年7月至1948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經過兩年時間作戰(zhàn),共殲滅國民黨軍隊264萬人。在戰(zhàn)爭進入第三個年度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戰(zhàn)爭初期120萬人上升為280萬人,戰(zhàn)斗力顯著提高;而國民黨軍則從戰(zhàn)爭初期的430萬人下降到365萬人,戰(zhàn)斗力銳減。由此可見,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時機即將到來。
1948年8月上旬,由蔣介石主持,國民黨軍統帥部在南京國防部大禮堂召開“軍事檢討會議”,進行軍事部署,擬定作戰(zhàn)計劃,在徐州為中心的隴海、津浦線上投入了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副司令杜聿明指揮的七個主力兵團、兩個綏靖區(qū)部隊,82個師(旅),約80萬人,用以控制徐州,鞏固江淮,屏障南京。
1948年9月25日,毛澤東肯定了粟裕的建議并指示:“舉行淮海戰(zhàn)役甚為必要”。為殲滅國民黨軍主力,10月11日,毛澤東起草了《關于淮海戰(zhàn)役的作戰(zhàn)方針》。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中原、華東兩個野戰(zhàn)軍24個縱隊(軍),65個師(旅),加上冀魯豫地區(qū)的地方武裝,共60萬人向淮海戰(zhàn)場挺進,人民支前隊伍同時開赴淮海戰(zhàn)役前線。至此,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qū),國共雙方一場殊死的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不可避免。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zhàn)役分三個作戰(zhàn)階段:
一、圍殲黃百韜兵團,孤立徐州
11月6日,華東、中原野戰(zhàn)軍在地方武裝配合下,按預定計劃從徐州的東南西北幾個方向對徐州“剿總”劉峙集團發(fā)起攻勢。
為配合華東野戰(zhàn)軍作戰(zhàn),中原野戰(zhàn)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劉伯承指揮的中野第二、六縱隊及陜南第十二旅等部不分晝夜,由豫西地區(qū)東進,遲滯、消耗前來增援的黃維兵團,迫其進展緩慢;另一路則由陳毅、鄧小平指揮,向津浦線徐蚌段逼近,進攻宿縣。
7日,黃百韜兵團五個軍15萬人連夜從新安鎮(zhèn)向徐州收縮。華野根據中央軍委關于首殲黃百韜兵團的指示,集中十個縱隊的兵力迅速南下,矛頭直指黃百韜兵團。
8日,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qū)副司令官、中共秘密黨員何基灃、張克俠按照華東局和華野領導的部署,率所屬第五十九軍、七十七軍三個半師共2.3萬余人在賈汪、臺兒莊地區(qū)起義,及時敞開了國民黨軍在徐州的北大門。華野山東兵團第七、十、十三縱隊在起義部隊配合下,直插徐州東側,切斷黃百韜兵團撤向徐州的退路,迅速地搶占了阻擊邱、李兵團東援的有利陣地。
11日,黃百韜兵團陷入華野包圍圈,被圍困在以碾莊圩為中心不到18公里的區(qū)域。蔣介石一面從徐州調兵增援,一面令黃百韜固守待援。黃百韜企圖頑抗,以碾莊圩為中心,布置其一百軍在西,四十四軍在南,六十四軍在東,六十五軍在北,構成集團式環(huán)形防御陣地,分區(qū)固守,兵團司令部設在碾莊圩。
12日,華野由運動戰(zhàn)轉入村落陣地攻堅戰(zhàn),集中六個縱隊向碾莊圩地區(qū)的黃百韜兵團發(fā)起總攻,攻擊受挫后,華野司令部及時調整部署,采取“先打弱敵,后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作戰(zhàn)方針,與黃百韜兵團展開逐村逐堡的爭奪。15日至18日,首殲其第一百軍和四十四軍,然后攻克黃百韜兵團部所在地碾莊圩,至22日黃昏,全殲在大院上、尤家湖地區(qū)負于頑抗的第六十四軍、第二十五軍殘部,黃百韜兵團全軍覆滅。
為解黃百韜兵團之圍,徐州國民黨軍于12日起,由杜聿明指揮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五個軍12個師,在20架飛機,百余輛坦克以及百余門大炮的掩護下,向解放軍陣地猛攻,企圖解救黃百韜兵團。
為確保全殲黃百韜兵團,華野集中八個縱隊的兵力,采取正面阻擊和側翼攻擊相結合的戰(zhàn)法,頑強抗擊,激戰(zhàn)10晝夜,致使邱、李兵團傷亡萬余人,損失坦克34輛,消耗各種炮彈12萬余發(fā),仍前進不足20公里,眼看著黃百韜兵團被殲,也無可奈何。
為配合華野東線作戰(zhàn),中央軍委指示中野:“你們應集全力攻取宿縣,控制徐蚌段,斷敵退路。”宿縣地處徐蚌之間,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16日,中野三縱攻克宿縣,切斷了徐州與蚌埠國民黨軍的聯系,保障了華野主攻方向的作戰(zhàn)。
戰(zhàn)役第一階段,華東、中原野戰(zhàn)軍經過17個晝夜的奮戰(zhàn),殲滅國民黨軍一個兵團、八個軍、18個師,17.8萬余人,削弱了劉峙集團,孤立了徐州,為奪取整個戰(zhàn)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圍殲黃維兵團,合圍杜聿明集團
黃百韜兵團被殲后,蔣介石令黃維兵團,蚌埠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徐州杜聿明集團實施“南北對進,三軍會師”的計劃。
11月8日,黃維奉蔣介石之令,從河南碭山前來增援徐州。中共中央軍委審時度勢,立即決定先打黃維兵團?;春?zhàn)役總前委采取“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的作戰(zhàn)方針,指揮中野于11月23日主動放棄南坪集。
24日,當黃維兵團先頭部隊剛越過澮河,發(fā)覺形勢不妙,向后收縮時,但為時已晚。25日,黃維兵團被中原野戰(zhàn)軍包圍在雙堆集為中心,縱橫7.5公里地域內。為此,中野將士與黃維兵團進行了頑強的陣地爭奪戰(zhàn)。中野陜南十二旅在李莊戰(zhàn)斗中,頂住了黃維兵團飛機、大炮、坦克的狂轟,守住了陣地。
其間,華野五個縱隊分路南下阻擊求殲由蚌埠北犯之李延年、劉汝明兵團一部。26日,李、劉兵團懼怕被殲星夜南撤,于30日撤回蚌埠。在蚌埠西北擔任阻擊任務的華野六縱、渤??v隊等地方部隊協同作戰(zhàn),堅守陣地,歷時12天,殲滅國民黨軍一萬余人。
27日,黃維為了突破包圍圈,集中四個主力師,在坦克、炮兵和空軍的配合下,向雙堆集東南之楊莊、李莊、周莊方向突圍。此時國民黨第八十五軍110師師長廖運周率5 000人戰(zhàn)場就勢起義,瓦解了黃維兵團的突圍士氣。黃維兵團因此調整了兵力部署,轉為固守待援:其第十四軍在東,第十軍在西北,第八十五軍在西南,第十八軍在南,將兵團總部設在雙堆集北端的小馬莊。
為確保中野圍殲黃維兵團,華野集中八個縱隊組成西路、中路和東路三個集團,形成縱深、梯次防御體系,在徐州以南正面寬達100多公里陣地上阻擊邱清泉、孫元良兵團南進,激戰(zhàn)7天,斃傷4 000余人,打退邱、孫兩兵團數十次進攻,使其僅推進20華里,被阻于褚蘭、四堡、孤山一線。
蔣介石在黃維兵團被困在雙堆集南北5公里、東西1.5公里狹長地帶,杜聿明集團南犯受阻的情況下,電召杜聿明到南京開會,決定放棄徐州。30日,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三個兵團,約30萬人馬向徐州西南的永城方向撤退。華野立即部署十一個縱隊的兵力全線追擊。
12月1日,人民解放軍開進徐州,標志著徐州人民從此獲得新生。正如中共中央委員會在徐州解放的賀電中所說:徐州是南京的門戶,是蔣介石進行反革命內戰(zhàn)的巨大軍事基地,徐州的迅速解放,對于全國戰(zhàn)局極為有利。
4日,杜聿明指揮的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被華野包圍在徐州西南65公里處的陳官莊、青龍集、李石林地區(qū)。此后,雙方展開了突圍、反突圍作戰(zhàn)。6日,孫元良兵團倉惶突圍時,其主力在突出后被殲滅。
5日,總前委下達《對黃維實施總攻的命令》。以中原野戰(zhàn)軍第四、九、十一縱隊和豫、皖、蘇獨立旅、華野特縱一部為東集團,由陳賡、謝富治指揮,以中野一、三縱和華野十三縱、特縱炮兵另一部為西集團,由陳錫聯指揮。以中野六縱、華野七縱和陜南軍區(qū)十二旅為南集團,由王近山、杜義德指揮,于6日起,從東、西、南三個方向,采取割裂、近迫作業(yè),步炮協同諸手段,對黃維兵團實施有重點的攻擊。13日,東集團攻占了張圩子、沈莊、楊圩子,殲其第十四軍;西集團奪取東西馬圩子,攻占周莊,殲其第十軍,爾后直插尖谷堆;南集團攻占了飛機場和野外工事。14日,華野七縱攻克雙堆集東南制高點尖谷堆,使黃維兵團核心陣地完全暴露和孤立。
為屏障小馬莊,黃維在其周圍設了一道汽車防線。中野在華野一部的配合下,前仆后繼,英勇拼殺,終于突破了汽車防線,攻入黃維兵團司令部。15日黃昏,黃維兵團企圖向西突圍未能得逞,于午夜被全殲。兵團司令黃維、副司令吳紹周被活捉。
戰(zhàn)役第二階段,中原、華東野戰(zhàn)軍鏖戰(zhàn)23晝夜,全殲國民黨軍最精銳兵團之一的黃維兵團四個軍、1個快速縱隊以及其它部隊12個師、19.4萬余人,將自徐州西撤的杜聿明集團合圍在永城東北部的陳官莊地區(qū),并且殲滅了突圍的孫元良兵團,解放了華東戰(zhàn)略要地徐州;解放了淮陰、淮安、靈壁等城市,并迫使增援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南撤,為奪取戰(zhàn)役全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戰(zhàn)場休整,全殲杜聿明集團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作戰(zhàn),國民黨軍投入的七個兵團兩個被殲,兩個撤離,剩下的邱清泉、李彌兵團及孫元良殘部20多萬人被圍困在東西不到20華里,南北不到10華里的陳官莊,陷入絕境。至此,蔣介石的“南北對進,三軍會師”計劃完全落空。
為配合平津戰(zhàn)役,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華野自12月16日起轉入戰(zhàn)場休整,對杜聿明集團“圍而不打”;中原野戰(zhàn)軍集結于宿縣、蒙城、渦陽地區(qū)休整待機。在20天的戰(zhàn)場休整中,解放軍廣泛開展強有力的政治攻勢,恢復和整頓戰(zhàn)斗組織,深入進行形勢教育。
1949年1月6日,在經過20天時間的休整之后,華野組成三個突擊集團,依照割裂邱、李兵團,先殲李彌兵團的方針,對拒不投降的杜聿明集團發(fā)起總攻。8日,全殲李彌兵團的3個軍和邱清泉的七十軍、七十三軍。9日,杜聿明集團在20架飛機的掩護下向西突圍未成。解放軍攻占了竹安樓及其西南飛機場,激戰(zhàn)至10日拂曉,陳官莊的杜聿明司令部最終被摧毀。杜聿明化妝潛逃時被俘,邱清泉逃跑時被擊斃,僅李彌只身逃脫。
戰(zhàn)役第三階段,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戰(zhàn)區(qū)司令部、三個兵團、10個軍、26個師,共計18.2萬余人,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至此,規(guī)模宏大的淮海戰(zhàn)役歷經三個階段,經歷65個晝夜的激戰(zhàn),終于勝利結束。此役,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一個“剿總”前進指揮部,一個綏靖區(qū)司令部,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一個快速縱隊,共計55.5萬余人,創(chuàng)造了世界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比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蘇聯紅軍殲滅希特勒法西斯軍隊30萬人的戰(zhàn)績,還要多殲敵25萬余人。人民群眾支援前線規(guī)模之巨大,543萬民工隨軍征戰(zhàn)千里,冒槍林彈雨,忍風雪饑寒,后勤保障動用人力、物力、財力之多,為戰(zhàn)役的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亦為古今中外戰(zhàn)例所罕見。徐州詩人趙英敏在《臨江仙·淮海決勝》一詞中生動地描寫道:“淮海沙場烽火漫,炮聲震撼升空。英雄激戰(zhàn)刺刀紅。緊追窮寇,圍困萬千重。狼狽敵兵驚破膽,將官滅盡威風。龍擒虎伏一酋終。南京哀嘆,北都慶豐功?!?/p>
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qū),連同遼沈、平津戰(zhàn)役的勝利,從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為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勝利基礎。為了贏得這次戰(zhàn)役的全面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有12.4萬人流血傷亡,其中3萬余人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一往無前、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概,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毛澤東偉大軍事思想的光輝體現,為紀念這一歷史性偉大勝利,表彰英烈精神,1959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在徐州興建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和紀念館。1965年11月6日,淮海戰(zhàn)役發(fā)起十七周年紀念日,位于徐州市區(qū)鳳凰山東麓的淮海戰(zhàn)役紀念塔、紀念館(老館)同時對外開放。
紀念館(老館)位于淮塔園林中心廣場南側,坐南面北,端莊古樸,莊嚴肅穆,主體建筑平面呈工字型,立面寬101米,側面長45米,總建筑面積2 800平方米,其中陳展面積2 400平方米,是一座富有民族建筑特點的現代建筑,正面中段為寬26米,高16米的廡殿式六柱五孔重檐門廊,檐下有陳毅元帥1965年8月手書的鎏金行書匾式館標“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東西兩翼為對稱的暖閣連接的配殿式建筑,四周是寬闊的平臺,館內陳展珍貴文物、圖片2 400余件。
紀念館是淮海戰(zhàn)役歷史的縮影,為充分發(fā)揮這一戰(zhàn)爭文化資源的積極作用,2004年11月18日在老館的南側開工擴建新館,改造老館。新館于2007年7月18日建成并開放,陳列廳分四個體塊,上下兩層,分序廳、戰(zhàn)前形勢、戰(zhàn)役實施、戰(zhàn)役勝利、人民支前、緬懷先烈、全景畫館七大部分,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陳展面積1.2萬平方米,為老館的5倍,館內陳列革命文物、歷史照片、藝術作品達3 000件,充分地展示了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原因和偉大意義。
從淮塔園林中心廣場向西,踏上全長295米,寬40米的10個平臺、129級花崗巖臺階,可直達紀念塔平臺。紀念塔高38.15米,寬16米,由一塊塊巨大的淺色花崗石砌成,座西面東,巍然屹立。塔身正面鑲嵌著毛澤東主席1964年11月手書九個鎦金行草大字“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輝煌閃耀,縱貫塔身。塔頂石刻花紋環(huán)繞,塔徽五角星下有兩只交叉的步槍,象征著中原、華東野戰(zhàn)軍親密團結,共同取得勝利;塔徽上松枝綢帶低低垂下,象征著人民悼念烈士的深切哀思。塔座正中鐫刻著由張愛萍將軍主持撰寫,陳毅元帥改定的767個字的鍍金隸書紀念碑文,氣勢磅礴,高度地概括了戰(zhàn)役的經過,以及取得勝利的原因和意義。在塔座后面刻有奠基碑文,說明了建塔始末。塔座南北兩側是由著名雕塑家劉開渠等人創(chuàng)作的深浮雕,高2.6米,寬16米。南側浮雕再現了參戰(zhàn)部隊一往無前、奮勇殺敵的英雄形象,北側浮雕反映了解放區(qū)人民全力支援前線的感人情景。駐足塔下,不禁使人聯想起徐州詩人劉長松的《淮塔觀感》一詩:“寶塔巍巍聳入云,金光閃閃鑄忠魂。英雄灑血乾坤繡,烈士精神貫古今?!?/p>
紀念塔由回廊、角亭環(huán)抱,在南北回廊的石碑上,鑲嵌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為淮海戰(zhàn)役烈士的題辭和烈士英名錄,在西面的回廊上鑲嵌著全長45米,高2.9米的大型陶瓷壁畫《決戰(zhàn)》,畫面上173個神態(tài)各異的人物形象,生動地展示了氣勢磅礴的淮海戰(zhàn)役場景。
淮海戰(zhàn)役烈士紀念塔園林,現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qū)”、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之一。巍然屹立的紀念塔、極具時代氣息的紀念館,不僅是光榮歷史的見證,同樣也是激勵人民奮進的豐碑。[責任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