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瑞
此生我讀的最多的古詩是杜詩,我最敬仰的詩人是杜甫。郭沫若先生寫的《李白與杜甫》,是我最喜愛的讀物。膾炙人口的《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等詩我都能熟背成頌。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入蜀,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創(chuàng)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余首。
每當(dāng)想到在“安史之亂”前后,一代詩圣避居四川,在草堂中寫出了那些千古流唱的詩篇。敬佩之意便油然而生,何日能親眼目睹杜甫草堂,成了我最大的心愿。
2002年10月20日。我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粼粼的河流從門前環(huán)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步入正門,看到整個庭園竹樹成蔭,綠水縈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這正體現(xiàn)出杜甫的詩意:“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大廳中的杜甫塑像呈跪姿,身材精瘦,我們在此駐足凝視,似乎感到時光已經(jīng)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詩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頭,手撫詩卷,頭部微仰,雙眉緊蹙,仿佛正向蒼天發(fā)出“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的沉重慨嘆。塑像兩側(cè)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lián):“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大廳東西兩壁還懸掛有一副清代學(xué)者顧復(fù)初的名聯(lián)。上聯(lián)“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下聯(lián)“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fēng)清一草堂”。
詩史堂內(nèi)懸掛有現(xiàn)代著名吏學(xué)家、詩人郭沫若撰寫的對聯(lián):“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此聯(lián)高度概括了杜詩憂國憂民的情懷。內(nèi)容深刻,對仗工穩(wěn),書法瀟灑而富激情。
出詩史堂,我們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小橋左側(cè)竹叢中。有“水檻”橫跨溪上;過小橋,“柴門”迎面而開。“水檻”與“柴門”都是當(dāng)年杜甫的草堂曾經(jīng)有過的建筑,杜詩中有“新添水檻供垂釣”、“柴門不正逐江開”的描述。柴門楹柱上懸掛著明人何宇度撰寫、今人陳云浩補(bǔ)書的一副對聯(lián):“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nèi),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
工部祠的東邊有一問小小的茅亭,內(nèi)立石碑一塊,上刻”少陵草堂”四字,因杜甫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
公元761年秋天,一陣大風(fēng)把他苦心經(jīng)營的茅屋吹破,才使詩人寫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詩人表現(xiàn)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
“茅屋景區(qū)”溪流環(huán)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里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我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哦!詩圣,請你借我一雙洞穿歷史的慧眼,請你借我一絲靈光,讓我放聲高歌:廣廈高如林,仍須扶弱貧。四海共和諧,天下造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