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敘事性文章,我引領學生抓住課文中描述事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關鍵詞句,來反復品讀,挖掘文字中蘊藏的深刻內涵。
一、 品詞句,想畫面,促積累
每篇文章里都有關鍵詞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善于尋找它們,把握它們,挖掘它們背后蘊藏的深刻內涵,就能讓自己的語文課堂更加生動、鮮活。
在學完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后,學生已體會到徐悲鴻學畫的刻苦,生活的清貧,教師出示:“功夫不負有心人”。
師:誰來讀一讀這個句子,并說說這個詞句的意思。(指兩名學生說說)這個詞句的基本義我們已經知道了,那么它在課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聯系上下文說一說。
生:我認為這個詞句在文中的意思是說徐悲鴻在學畫上下了一番工夫,他就是一個有心人。
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文中的意思是說徐悲鴻是個有心人,他花了很多工夫在學畫上,最終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師:對呀,徐悲鴻就是這樣一個肯下工夫的有心人。那么,這個有心人是怎樣下工夫的呢?發(fā)揮你的想象,在腦海里形成他下工夫的畫面。
生:徐悲鴻整天在博物館認真臨摹歐洲繪畫大師的作品,無論是周末,還是節(jié)假日,他從不和同學出去玩,而是埋頭臨摹。
生:徐悲鴻臨摹的作品一張又一張,在他的旁邊稿紙堆得像小山似的。由于繪畫時間很長,眼睛酸了,手也累了,他只是揉揉眼,甩甩手,然后仍繼續(xù)作畫。
生:由于手頭拮據,徐悲鴻為了省錢買繪畫用品,他一日三餐只啃面包,一邊啃面包,一邊畫畫。即使這樣,當他看到自己的畫技漸漸提高了,竟然高興得手舞足蹈。
師:你們想象的畫面真生動,讓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鴻作畫的樣子。下了苦功夫的徐悲鴻獲得了什么呢?讀讀第7自然段。
(學生讀書,指名說說)
師:這些成績得來不易,凝聚了徐悲鴻多少汗水和心血呀!正所謂“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能讓我們想到哪些名言?
生: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
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生: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既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詞句揭示了文本的主旨,似一條紐帶聯結著文本的前后內容,讀懂這個句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在教學這個句子時,我沒有停留在單純地理解這個詞句的本義和在文中的意義,而是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想象,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挖掘藏在這個詞句背后的感人畫面。當學生“看到”徐悲鴻勤學苦練的身影后,才真正知道了成績的來之不易,才深刻懂得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這時,教師的一個問題:“正所謂‘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能讓我們想到哪些名言?”既恰到好處地揭示了文本主旨,又引導學生從積累庫中篩選與文本事例相匹配的名言,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積累與運用?!罢Z文味”就在品味好詞句、想象畫面、積累運用中自然而然地彌漫開來。
二、 品詞入境悟人格
對關鍵詞的把握,不同的學生側重點也會不同。這就告訴我們老師,決不允許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靈感,讓個體思維的漣漪蕩漾開去。
師:三年的努力成績斐然,他個人的畫展轟動了整個畫界,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這其中也包括那個曾蔑視中國人的外國學生。那個外國學生是如何表現的呢?(指名讀第8自然段)聽讀了這一自然段,聯系全文,你對這段中哪個詞語的感觸最深?為什么?
生:是“鞠了一躬”。因為那個外國學生最初鼻孔朝天,非常瞧不起徐悲鴻,而現在找到徐悲鴻向他鞠躬道歉。這前后變化太大了,所以我對這個詞語感觸最深。
師:是呀!這的確讓人難以理解。我們都知道,只有對自己佩服敬重的人才會鞠躬,外國學生向徐悲鴻鞠了一躬說明了什么?這又是為什么呢?
生:這說明那個外國學生對徐悲鴻很佩服。我想,是因為他被徐悲鴻成功的畫展折服了吧。
生:我覺得他不僅僅是被畫展折服,更重要的是被徐悲鴻下苦功學畫的精神所感動。
師:所以,那個外國學生向徐悲鴻鞠躬道歉,并說自己——
生:(齊答)有眼不識泰山。
師:你怎么理解這個詞句在文中的意思?
生:徐悲鴻在外國學生眼中是“泰山”。
生:徐悲鴻在外國學生眼中是一個真正有本領有才干的人。
師:你們理解得很透徹,徐悲鴻讓外國人刮目相看,實現了自己的承諾:用事實讓那些瞧不起中國人的人認識真正的中國人。讓我們回過頭讀讀全文,想想真正的中國人應該是怎樣的?
生:真正的中國人應該像徐悲鴻那樣有才干。
生:真正的中國人應該是像徐悲鴻那樣“言必信,行必果”。
生:真正的中國人應該是有遠大的志向,并朝著自己的志向奮發(fā)努力,從而為祖國做貢獻的人。
生:真正的中國人應該像徐悲鴻那樣有骨氣,在逆境中不氣餒,奮發(fā)圖強。
師:徐悲鴻以他的行為詮釋了“真正的中國人”的內涵,讓我們領略了國人的風采,他就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課前,我設想了學生可能說到的感觸最深的詞句:“有眼不識泰山”“震驚”等,就是沒有想到學生會說“鞠了一躬”。預設之外的小意外,恰恰生成了精彩。正所謂“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學生從“鞠了一躬”和前文的“沖著”“很不禮貌”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中深刻體會到外國學生是發(fā)自內心地佩服徐悲鴻,被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所折服。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讓我們回過頭來讀讀全文,想想真正的中國人應該是怎樣的?”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徐悲鴻這個人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此過程中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決心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作者單位:南京市溧水縣白馬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