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麗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精神文化。音樂教學是基礎教育的必修課。音樂藝術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智慧,是學生的精神食糧,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喜歡音樂課呢?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音樂教學的關鍵。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教師要發(fā)揮音樂的魅力,讓學生享受音樂,真正喜歡音樂課。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保證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師生溝通是建立在和諧關系的前提下,教師要愛學生,平等地看待每個學生,使師生心靈溝通,產生共鳴。1.尊重學生的情感。在音樂課上,小學生一般比較活躍,有的老師怕亂、怕吵,喜歡中規(guī)中距的學生,這樣就壓制了學生的情感需求,不符合他們的心理發(fā)展。教師要營造開放、自由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鼓勵個性的存在,發(fā)揚民主、平等的教風,讓學生自由發(fā)言,提高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在指正時要引導、啟發(fā)和循循善誘,讓學生心理上沒有障礙,有安全感。學生從心里接受老師的教導,自然會愿意接近老師,喜歡老師,產生學習的熱情。2.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評價是教學的手段,有利于激勵教師進取,完善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與學生互相闡述教課和學習中的心得體會和存在的問題,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夠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有益于小學生身心發(fā)展,并讓他們學會理解和善待他人。教師對學生進行激勵評價,使他們認識到了自身的優(yōu)點,增強了自信心,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糾正。音樂課是生動、活潑的,要避免生硬的教學,要讓學生愉快地參與到教學中,激發(fā)對音樂的
學習樂趣。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法國作曲家圣桑說:“音樂不是生理滿足的工具,音樂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產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處有一種獨特的神秘的感覺,即美的感覺,借助于它,人才能領悟藝術……”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形式主義的教學形式,教師簡單地講,學生生硬地學,簡單的說教體現不了審美教育,不能滿足學生的感官認知,會使學生認為音樂課是休閑課,只是聽幾首音樂而已。因此,教師要讓音樂達到情感、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級心理活動,在感性直覺中積淀著理性內涵的審美體驗。在教學中,要熟悉音樂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制定好教學目標,把握住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詞美、旋律美、力度美……通過教師美妙的演唱、演奏,結合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啟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認識,以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情趣,積極進行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表現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音樂教師要選擇健康、高雅的樂曲,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培養(yǎng)高尚情操。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強,辨別能力較低,尤其是一些流行歌曲充斥著情愛曲調,嚴重危害了孩子的心靈健康。教師要利用積極、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讓學生體驗積極向上的美感和思想內涵,引導學生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提高音樂審美的品位,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高雅藝術的興趣,進而凈化學生心靈,培養(yǎng)高尚情操,讓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開闊音樂視野,讓學生欣賞小提琴獨奏曲、民歌等音樂形式,可利用課外音樂活動,讓學生演奏樂器、演唱歌曲,豐富學生的音樂活動。在寓教于樂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和學習興趣。
三、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
音樂不僅展示了優(yōu)美的韻律,還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通過想象力讓抽象的聽覺感官變得形象化,在頭腦中展現鮮活的形象。小學生有很強的想象潛力,通過豐富和發(fā)展他們的音樂想象力,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達到審美的目的。“沒有想象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而沒有想象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學生時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齡時代,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思維能力,這對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又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捷徑。學生音樂想象力是多方面的。比如,簡單介紹歌曲的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在教《賣報歌》時,給學生講報童無依無靠、忍饑挨餓的艱辛生活,讓學生體會報童小小年紀沿街奔走賣報的情景,學生從內心深處對報童產生同情,學生在唱歌時會融入情感因素。利用多媒體展示,給了學生音樂想象的動力。小學生感性認識能力強,多媒體是最直觀的教學工具,歌曲的內容通過生動的畫面、動聽的聲音,給予視覺和聽覺的刺激,使學生樂于接受,增強了理解,推動了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多媒體營造了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開心。歌詞是音樂的物質基礎,在學唱歌前,應該先了解歌詞的大意,體會歌詞,有表情地朗誦歌詞,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力,能更好地進行想象。在朗讀國歌的歌詞時,節(jié)奏鏗鏘有力,意氣風發(fā),引導學生感情上產生共鳴,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在演唱時表現出愛國主義情感。學生在唱歌時,放飛想象的思維,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體會音樂的樂趣,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教師要挖掘學生的表現意識,讓學生大膽表現音樂,培養(yǎng)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
音樂課側重感受和體驗,注重表演和創(chuàng)作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在課上,學生隨著音樂自由運動,通過走、跑、跳來表達與音樂相應的動作,表現了不同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學生的表現欲望被充分調動,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習變得生動活潑,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黑格爾說:在音樂中,人們可以把內心世界的自由推向最高峰。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自由的感受空間和展示空間,使學生能夠自由選擇、自由參與和自由表現,從而自由發(fā)展和自主發(fā)展,成為有個性特色的人才。
四、開展自主探究的學法
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學習,利用音樂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喚醒兒童的創(chuàng)造潛能。循規(guī)蹈矩的學習習慣遏制了學生的自由想象力、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要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的開發(fā),給他們探究問題、探尋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質疑,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和幫助學生尋找適合個性發(fā)展的更好的學習方法,利用各自的優(yōu)勢去“發(fā)現學習”,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積累學習經驗,形成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某一問題和音樂形象,展開自由討論,各抒己見,互相補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例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即興設計表演片段,學生經過一番認真熱烈的討論,根據各組自身的優(yōu)勢編排了非常美妙的音樂情景,這種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興趣是學習的前提。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方式手段,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在輕松愉悅中學習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