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
“鷗,喜歡媽媽嗎?”“不喜歡,”一頓,響亮地,“——愛!”這是兒子大鷗小時我們常做的游戲,而且樂此不疲。我們,嚴格來說是我,把“愛”當做了“喜歡”的更高呈現(xiàn):喜歡不一定愛,但愛必定首先得喜歡。
在《親愛的安德烈》里,龍應臺說,她知道她的兒子安德烈愛她,“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更為尖銳的是,她進一步又說,“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我們都沒有錯。分別只在我當時面對的是幼子,龍應臺面對的是成年的兒子。
安德烈的父親是德國人,他本人是德國籍,龍應臺在他14歲時由德國只身赴臺灣任職,任職4年后再見兒子發(fā)現(xiàn)她與兒子之間有了一面無形的墻,她感到兒子“愛”她卻不“喜歡”她,她問:“我可愛的安安,哪里去了?”
電話中我說給在美國讀書的大鷗聽,想聽聽他有何高見。他說,14歲到18歲?太關(guān)鍵的4年啦!14歲的安德烈和18歲的安德烈根本就可能是兩個人。結(jié)論是,龍應臺錯過了兒子的成長。
龍應臺卻說:“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彼捎门c兒子寫專欄通信的方式溝通,《親愛的安德烈》便是龍應臺、安德烈母子3年通信的匯集,書中雙方在梳理自己的同時努力探詢對方、向?qū)Ψ娇繑n。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母親的頑強和能力。做父母需要能力,以為是父母就擁有了天然的教育資格和教育能力并且終生擁有,這是一個大大的誤解。所謂青春期叛逆,我認為唯一的原因在于,家長沒有能力跟上孩子的成長。沒有能力的家長不如干脆放棄自以為是的教育資格,樸樸素素做單純的衣食父母,那樣,至少可使孩子免受干擾或者誤導——此系題外話了。
總之,我喜歡《親愛的安德烈》——其中涉及政治的部分除外,那固然是龍應臺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放在這里面稍顯生硬、突?!谶@本書里,母親基本是坦誠的,兒子是相當努力的(指其以寫作的方式表達、傳遞感情)。這本書我是一字一句讀下來的,其間懷著特殊的情感心理時時跟大鷗在電話里提及。
書中龍應臺最后一封信讓我兔死狐悲的傷感油然而生:從14歲就與母親分開的安德烈同弟弟到上海做暑期實習,龍應臺“興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到上海來。一個做母親的快樂想象:母子三人共處一室,在上海生活一個多月,多幸福。讓我來引導你們認識中國內(nèi)地,多愉快”。不料遭到兒子們拒絕,他們甚至不與母親同住一個酒店。母親:連一個周末都不肯?兒子:一個周末都不!龍應臺把這歸咎于價值觀的不同,她奉行“亞洲價值觀”認為孩子這個月理應當同她一起,孩子們奉行“歐洲價值觀”一個月的自由獨立都不愿放棄。
我在電話中著重、詳細跟大鷗說了這事,很想知道他怎么想,或者說想知道將來他會怎么對我。大鷗聽完后干干脆脆道:沒你們想得那么復雜,其實挺簡單的,他們就是想自己玩一玩,Hi一Hi,到處跑跑看看,不想按照他們娘的想法去認識什么中國內(nèi)地看長江黃河,說白了就是玩興沖突而已,你想他們玩時,身后拖著個老太太多無聊啊。
我覺得也是。
見過很多(!)朝夕相處卻因家長沒有能力致使彼此無法溝通的家長和孩子。有個高中男孩兒信中跟我說,他和他父親已好久不說話了,后來他父親用寫紙條的方式來教育他,令他看了有一種“拉不出大便的感覺”——這里頭流露出的情緒不僅僅是鄙夷了。
也見過因分居兩地導致親情淡化的家長和孩子,比如龍應臺和安德烈。前面我之所以說龍應臺“基本坦誠”是因為她沒有說,當她決定離開才14歲的孩子去臺灣就職時她奉行的是什么價值觀,歐洲的還是亞洲的?智慧如她般的母親不會想不到,她這一去對未成年的孩子意味著什么,對今后的母子關(guān)系意味著什么,親子關(guān)系的形成哪里是僅靠精神溝通就能夠的?但她還是選擇了離去。在安德烈《藏在心中的小鎮(zhèn)》里——順便說一下,這是我認為安德烈文字表述最出色、感情傳遞最真摯的一封信——安德烈直言,他概念中的“家”里沒有母親。固然母親可以說“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卻終究是亡羊補牢,當然補比不補肯定要好,但失去的已然是失去了。孩子的每一天都是他生命中的唯一,錯過了就是錯過了,生命不可復制。
我和大鷗一起生活直到他20歲時赴美國讀書,20年里我們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溝通關(guān)系,但當聽他說“身后拖著個老太太多無聊”時我雖傷感卻一點都不意外,這對我一直以來的認識不過是一個印證:即使親密如我們母子者,是,也應該是各有各的人生。
自父母去世后,兒子就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主角,男一號。從沒想到孩子的成長會如此迷人,從無知到有知從幼弱到強大,給我的生命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充實和歡樂。都說母愛無私我不認同,因她在付出的同時已然得到了超值的回報;甚至當人們歌頌為救孩子犧牲自己的所謂的偉大母愛我也不認同,這種歌頌太過主觀,焉知對母親來說那不是一種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的本能反應?
現(xiàn)在大鷗20多歲了,并有了談婚論嫁的女友。我手機上貼的是他的照片,他手機上貼的是那個女孩兒,仿佛人生輪回的形象詮釋。送他去美國的那天,當高高大大的他背著雙肩包消失在機場海關(guān)人群深處時我就明白,他從此后就算永遠地離開了我,踏上了屬于他自己的人生旅程。當然,他還會再回來,但那時的回來就是“?;丶铱纯础绷恕5侥菚r我只企盼,他的回來不是迫于“亞洲價值觀”的孝,而是因為他喜歡家中的那個老太太。
(王海,著名作家,總政話劇團著名編劇,有“中國婚姻第一寫手”之稱)
責編:曉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