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夏
2009年1月9日,谷林逝世。90歲,要說也算高壽,但讀書界還是為老人的遠行而沉痛惋惜不已。
揚之水女史1994年以“于飛”的筆名在《讀書》雜志上發(fā)了《綠窗下的舊風景》一文,使我們得以知道谷林先生本姓勞,“高高瘦瘦”,“自幼愛好文史,卻情有不得已做了一輩子財務”。直到退休前十年,陰錯陽差地去歷史博物館整理文獻,算是改了行,實現(xiàn)了最初的心愿。
谷林老而不倦,除了用13年時間點?!多嵭Ⅰ闳沼洝分?有讀書隨筆集三種:《情趣·知識·襟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出版)《書邊雜寫》(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淡墨痕》(岳麓書社2005年出版)。另外還有一本張阿泉問、谷林答、止庵編的《答客問》(東方出版社2004年出版),可以視為先生的自傳,是先生83年人生的“浮世行腳”;另一本谷林著、止庵編的《書簡三疊》(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出版),匯編了谷林寫給揚之水、止庵、沈勝衣3位的信件145封。
谷林為讀書人激賞的是他寫讀書所得所思的文字,短章佳構,清雅可人。
我最早讀到的是《書邊雜寫》,一本讀書的書,32開,200多個頁碼,竟收文60篇,足見文章之短。讀的書有日記、書信、回憶錄、筆記、詩詞等各類文體,涉及的作家學者則有中外大家?guī)资?又足見先生鐘情于書,涉獵之廣。止庵讀過之后大為嘆服:“我羨慕的倒不是他讀了什么書,說實話那也不是什么孤本善本,我羨慕的是他有那么多的獲益?!?《慢慢讀來》)
谷林稱他的讀書隨筆為“業(yè)余閑覽的雜札”。“閑覽”,道出了他摒除俗慮、隨喜而讀的心態(tài)。正因為如此,才讀得駁雜,讀得隨意。但無論讀書評文,知人論世,持論不激不隨,見識通透明徹。谷林讀書文字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典雅精致,寫法不拘一格,文筆老到,不尚浮言,連標題如《湘西一種凄馨意》《低回忍說識君遲》等都具有濃郁的詩意。平和從容的文字顯示出一種平淡之美,那是一種絢爛褪盡、鉛華洗卻的平淡。讀谷林的文章,常讓人想起王維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所展現(xiàn)的空明澄靜的境界。當今世界緊張、浮躁,難得谷林這樣散淡純凈的讀書人。
我是從《書邊雜寫》認識谷林先生,隨后通信的。2002年初為選編他的散文、編寫他的小傳去信詢問。先生回信說:“我查了一下我家的戶口本。本上有‘籍貫一欄,填的是‘浙江省鄞縣。我是‘戶主,所以可依尊編體例寫做‘浙江省鄞縣人。寧波先前是‘府,下隸七個‘縣,即鄞縣、鎮(zhèn)海、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南田,鄞縣是‘首邑,府署設在此處,因之通常不大在口頭上出現(xiàn),如生在鄞縣、居住長養(yǎng)于鄞縣,總是說‘阿拉寧波人,而不說‘我們鄞縣人的?!被卮饻蚀_簡要又頗有風趣。一絲不茍的鋼筆蠅頭小字工整秀麗,“帶著一種含蓄的美,一種閨秀的美”。(陳原)
2008年1月我去信賀年,不久就接到先生回信:“劉禹錫詩文選一書中,附注里嘗見有一篇‘詠老贈夢得云: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于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馀。我如今正似這個模樣,記憶衰退,精神懶散。盼望此后得暇,多通音問也。”思路依然清晰,字跡依然工整,但我讀出先生明顯蒼老。
揚之水說:谷林先生的“戔戔小簡,每令人覺得雋妙無比,便故意拋磚引玉,以期獲得一份閱讀的欣喜”。(《綠窗下的舊風景》)當時谷林已過古稀,但身體精神都好。每信必復,且多有長信。10多年過去,先生年近九十,已非往日可比。我知道拋了“磚”仍可引來“玉”,也不忍心去拋了。只是隔一段時間問候一次,而且反復說明不必回信,但先生總是要回的。與谷林先生書札往還中,我強烈感受到他始終持守的傳統(tǒng)的“禮”的端莊。
2008年歲末,又給先生寄去元旦賀卡。新年剛過,傳來的卻是他遠行的消息。
熟悉谷林的老出版家陳原在《無題》一文中這樣評論:
谷林是個書迷。書迷者,仿佛是為書而生,為書而死,為書而受難的天下第一號傻瓜。
讀書有益無益,大益小益,他全然不管;塵世的明爭暗斗,低級趣味的欲望全沒有了,他從所迷戀的書中得到了一種高尚的情操,一種向上的理想,一種人生的樂趣,一種奉獻的品格。
這人也是寧靜的,淡泊的,與世無爭的,絕不茍且的,誠懇到無法形容的。
谷林先生,一位純粹的讀書人。
責編: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