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瀾
拿起這本裝幀別致,大陸與臺灣同時出版的新書,本來只想翻翻,看上幾個片段。不料,竟一頁頁地翻了下去了。在紀實文學出版物很多,而不少玩文學的人則興致不高的時候,看到這一本書,不由擊節(jié):好樣的《放逐與回歸》,好樣的洪亮。
以前,讀過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獲益不小,但也覺得不滿足。洪亮充分重視林傳這部名著,但卻不是小修小補,從格局、內(nèi)涵、文筆,都富于新意,有很多突破。臺灣和大陸讀過林傳的人不少,現(xiàn)在再讀《放逐與回歸》,想必會感到耳目一新的。
書的副題為“蘇東坡及其同時代人”。這是一個富于創(chuàng)造性、適于寫出蘇軾及其時代的構(gòu)架。蘇軾一生,歷經(jīng)五朝,大起大落,富于傳奇色彩。如果不將背景拉開,沒有對有瓜葛的人物作應有的介紹敘述,就不可能多角度多層次表現(xiàn)蘇軾性格、經(jīng)歷、影響,如同將鯨魚放在水池里。洪亮以蘇軾為軸心,寫出北宋積貧積弱的由來,政治斗爭和文化流變的來龍去脈。從皇帝、宰相、大臣到一般文人學士、家庭親屬數(shù)十人,頭緒既多而不零亂蕪雜,人物不少而互相映襯、烘托、撞擊。于是,北宋的政治、社會、文化如大海洪波,龍蛇魚蝦水妖各顯其能各盡其相。不到40萬字的篇幅,表現(xiàn)出這么豐富復雜的內(nèi)容,難度是很大的。正因為如此,表現(xiàn)出著者駕馭浩瀚資料的非凡能力,表現(xiàn)出采取這種開放性構(gòu)架寫歷史人物傳記的創(chuàng)造性。
不是記流水賬地寫了一批有傳承、交往的人物。作為書名的“放逐與回歸”五個大字,是這部書的精髓所在,也是它大大超越《蘇東坡傳》的主要之點。放逐,指政治上的失敗,以及真的被一再流放,甚至垂老投荒;回歸,既指回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更指藝術(shù)靈感的歸來,找到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精神家園。以前,一些關(guān)于蘇軾的論著中,也多少有過這點意思。但常常局限在人民性、現(xiàn)實主義這些范圍內(nèi)。洪亮則是以此來概括蘇軾一生及其全部作品的。同時,他還發(fā)現(xiàn),這是共振著東坡及其同時代人命運的琴弦。于是,汗牛充棟的史料、卷軼浩繁的詩文,就鳴奏了耐人尋味的旋律。洪亮在最后一章寫道:“回顧全書,一場封建王朝的政治自救運動不可挽回地失敗了,而一場文學革新運動卻不容置疑地獲得了成功。北宋歷史留下了它的一曲悲歌與一曲凱歌。”這一個基本論點,沁透在全書的每一個章節(jié)里。
洪亮的詩集《太湖蝶》,多有詠唱古跡篇什。懷古與感時,歷史感與當代意識,有較好的結(jié)合。從這些詩中,不難看出是一位學者型的詩人。這部新著,表現(xiàn)出詩人與學者的和諧結(jié)合,不但掌握了豐富的史料,看到了林傳的訛遺,深入淺出說清了北宋典章制度和風俗人情,將糾纏在一起的復雜人際關(guān)系條分縷析,提出了不少獨到見解,并且不時在緊要之處發(fā)了言簡意駭?shù)淖h論。著者關(guān)于歷史有兩次誕生的見解,就經(jīng)常有出色的體現(xiàn)?!摆w匡胤之所以立碑(不得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也是為了大宋基業(yè)。從這一點講,他也許比后來許多統(tǒng)治者高明?!薄皩捜葸@個概念,本身就含有專制的味道:如果存在一個權(quán)威,有權(quán)力去寬容,自然也有權(quán)力不去寬容,這是對思想自由的侵犯。”“文人如果不能獨立思考,則廣開言路也無濟于事?!薄罢蔚牧鞣排c靈感的回歸,仿佛是一對孿生兄弟?!贝祟慄c睛之筆,是很多的,至于較長一點的議論,常有對歷史對文學的真知灼見,譬如結(jié)尾兩段就是大筆如椽,有思想家的睿智卓識。
學者談論古人作品,往往缺乏創(chuàng)作實踐的體會。作為詩人,洪亮反復吟味蘇軾詩詞文賦,對某些膾炙人口、評析文章很多的名篇,常在整體上有獨特的感悟,而又結(jié)合蘇軾的文藝觀和現(xiàn)代批評方法,談了許多新穎見解,對今人創(chuàng)作也會很有啟迪。有時,著者根據(jù)史料和尋訪蘇軾遺蹤的感受,對蘇軾創(chuàng)作過程作合乎情理和邏輯的想象。著者清醒地意識到他是在寫傳記而非小說,所以誠實而又巧妙地說明是記夢的故事新編。更為重要的,著者始終以詩人的赤子之心去擁抱蘇軾這位文化巨人和民族精靈,以致讀者會不時產(chǎn)生合二而一的幻覺。誠然,著者的才氣,自不能與蘇軾相提并論,但品格、愛憎卻多有相同相通之處。如果東坡先生讀過這本書,倘不說“洪亮是知我者”,也會在他久經(jīng)風雨鞭打的老臉上綻出會心的微笑。
洪亮是吮吸中國詩歌乳汁成長的詩人。《放逐與回歸》這部皇皇大著,是他多年心血的結(jié)晶。比起《太湖蝶》和新體歷史小說《孟麗君》(署名逸鐘),對歷史、社會、人生的體察大大地深入了,藝術(shù)上也更趨于老到沉郁。他以詩的語言,描述蘇軾“個別小宇宙中的悲劇,構(gòu)成了通向人類大宇宙中不停頓的進步之路”,遠比那種行文雖然明白曉暢但卻缺乏韻味之作,更為好讀與耐讀。尤其可貴的是,著者在表現(xiàn)蘇軾及其同時代人的品格風貌時,營造了一個蘊含著自己閱歷和體驗的藝術(shù)境界,讓良知與性靈在廣漠的天宇中飛翔。是啊,“每個今天,都是昨天的祭辰,明天的搖籃”。讀罷全書,不但余音裊裊,還會久久徘徊在它那曲徑通幽、虛實相生的境界中。
我年青時代曾囫圇吞棗地讀過《東坡七集》,于蘇軾及其作品并無研究。讀了《放逐與回歸》,頗有豁然開朗之感。然而,我主要是將它作為傳記文學來讀的。我近年所瀏覽過的寫古代人物的傳記,還沒有一部有像這樣的吸引力。盡管此書關(guān)于蘇軾與王弗、王閏之、朝云的愛情領(lǐng)域還可加強,還有一些枝葉之處可以調(diào)整,終究是一部非常難得、足以傳世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