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雍正大展:兩岸故宮跨越六十年的牽手

2009-11-30 08:18:36
文物天地 2009年11期
關(guān)鍵詞:北京故宮雍正大展

王 征

“春華秋實”的雍正大展

10月7日,海峽兩岸故宮文物時隔一個甲子后重新聚首。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六十年來首度合辦的展覽“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臺北故宮開展。

今年可說是兩岸故宮的“破冰”之年,2月、3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先后率團互訪,擬定出八項交流共識。其中一項是“建立展覽交流機制”,“雍正大展”就是兩岸故宮開啟“務(wù)實交流”后交出的首張亮眼的成績單。

參展的246件文物包括檔案、史籍、地圖、肖像、繪畫、書法、瓷器、琉璃、瑪瑙等。其中雍正肖像等37件文物借自北京故宮,一對“清雍正綠地粉彩描金堆花花卉六方瓶”借自上海博物館,另有3件來自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件“雍正立像”來自于五洲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私人珍藏。

展覽分為“雍正皇帝的一生”及“文化與藝術(shù)”兩部分,帶領(lǐng)觀眾以文物的角度認識雍正皇帝文治武功、其人其政與藝術(shù)品味。

北京故宮提供的37件文物多數(shù)是臺北故宮缺少的雍正肖像、武備、印章等宮廷文物。包括《雍正朝服圖》《泥塑彩繪雍正像》和13頁《胤祎行樂圖》。《雍正朝服圖》應(yīng)是雍正即位初期所作,雍正身穿皇帝參加盛大典禮時的黃色朝服,神態(tài)端莊威嚴又不失文人氣質(zhì)。《泥塑彩繪雍正像》,寫實呈現(xiàn)雍正細長眉、小眼睛、高顴骨、薄嘴唇的相貌?!敦佛⌒袠穲D》描繪雍正穿著喇嘛裝、道士服、漁夫裝、化身村民耕種,或是頭戴假發(fā)扮成歐洲貴族服裝去打獵刺虎等場景,可以看出他對西式文化、佛道等不同宗教文化的廣納接受。

兩岸故宮文物六十年來首次聚首,為什么選擇雍正,而不是其他文物的展覽?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解釋說,第一個是它本身在故宮的收藏里算是相當豐富;第二是雍正本身在歷史上是比較受爭議的,稗官野史總是對他有一些負面的介紹。這次希望能夠呈現(xiàn)雍正的全方位,希望借著這些文物給他直接的評價,這是我們辦這個展覽最大的目的。

鄭欣淼率團參加了開幕活動。他說,這次舉辦“雍正大展”最大的意義,就是讓兩岸故宮在相隔六十年之后,可以再次重新合作交流。

在10月6日的預(yù)展記者會上,鄭欣淼在致詞時以“春華秋實”形容雍正大展。春天開了花,經(jīng)過雙方的辛勤,今天有了果實。雍正展對兩岸故宮來說,是一個指標的意義,它是兩岸交流半年多來一個重要的成果,也是一個新階段的新開端?!斑@一件好事得到大家的關(guān)注,得到兩岸同胞的支持,這就說明我們是做得對的,我們會繼續(xù)做下去”。

同根同源相輔相成

兩岸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和藏品的淵源,使臺北故宮產(chǎn)生了“借展”文物的構(gòu)想,直接促成了兩岸故宮文物的時隔六十年的首次相聚。

兩岸故宮博物院本是同根同源,在文物收藏上既緊密聯(lián)系,相輔相成,又各有千秋。

故宮是中國歷史上明清兩代24個皇帝居住的皇宮,珍藏著數(shù)以百萬計的珍貴文物。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20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躲避日本侵略戰(zhàn)火,故宮博物院中的部分珍貴文物被遷出,幾經(jīng)輾轉(zhuǎn)。1948年底、1949年初,故宮博物院抗戰(zhàn)時期南遷文物的1/4被國民黨政府運到了臺灣。為了保存和展示這些文物,1965年,在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建成一座現(xiàn)代化的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那里收藏的文物珍品約65萬件,其中甲骨檔案2萬多片,瓷器2萬多件,銅器1萬多件,玉器5萬多件,書畫真跡近1萬件,善本古籍近2萬冊,明清檔案文獻近40萬件,90%以上來源于北京故宮舊藏。自此,北京與臺北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時存立,隔海相望。

書畫收藏。臺北故宮藏有書畫總計9120件,據(jù)介紹其中一半為優(yōu)等和次等,元以前繪畫574件,元以前書法155件。北京故宮有書畫15萬件左右,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繪畫,310件元以前的書法。就唐、五代、兩宋繪畫而言,臺北故宮在數(shù)量上較北京故宮要多,但北京故宮元代繪畫眾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質(zhì)堪稱世界之冠。北京故宮庋藏的明清大幅宮廷書畫也是臺北故宮所缺少的。

陶瓷。北京故宮有35萬件,一級品1100多件。臺北故宮有25248件清宮舊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及明代官窯瓷器收藏均占優(yōu)勢,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絕大多數(shù)都藏在臺北故宮。但北京故宮的收藏數(shù)量是臺北故宮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瓷器、清代嘉慶至宣統(tǒng)官窯瓷器、歷代民窯瓷器以及古陶瓷窯址標本、實物資料收藏方面,占有明顯優(yōu)勢。

青銅器。北京故宮藏歷代銅器1.5萬余件,其中先秦青銅器約1萬件,有銘文的1600余件,是國內(nèi)外收藏中國青銅器數(shù)量最多的博物館。臺北故宮收藏有5615件青銅器,先秦有銘文的約500件。臺北故宮藏品的總量和精品數(shù)量都較少,但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重器則十分有名。

工藝類藏品。北京故宮藏有玉器28461件,數(shù)量上多于臺北故宮的11445件。漆器、琺瑯、玻璃、金銀器、竹木牙角雕刻,以及筆墨紙硯等“雜項”,臺北故宮總計7605件,北京故宮則有101355件。漆器總體上臺北故宮精品較少;金屬琺瑯器,兩岸所藏特點相近。

宮廷類文物收藏。北京故宮具有極大優(yōu)勢,從代表皇權(quán)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無所不藏。例如清代玉璽“二十五寶”、鹵簿儀仗等為臺北故宮所無,帝后冠服也最為齊全;反映清代科技發(fā)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儀器、鐘表亦為北京故宮特藏。清代皇帝稽古右文,重視文玩鑒賞,其鑒賞所用的印章,絕大部分藏在北京故宮。清代皇家信仰多種宗教,以本民族傳統(tǒng)的薩滿教、道教與藏傳佛教為主。北京故宮收藏有大量薩滿教與藏傳佛教的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還完整地保存了宮廷中一些藏傳佛教及道教殿堂的原狀。

可見,兩岸故宮的文物藏品不僅都很豐富,各具特點,而且有很強的互補性。以雍正文物來說,把兩岸故宮所藏的文物加在一起看,才會對雍正時期宮廷文化及雍正皇帝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2008年12月17日,臺北故宮籌辦雍正展時,由于沒有雍正朝服及一些相關(guān)文物,便向北京故宮提出了借展的構(gòu)想。當時擬定了43件文物。北京故宮外事處處長馬海軒告訴記者:“當時,臺灣的一個文化代表團來到北京參加文博會,其中一項活動是參觀故官。我們接待了他們,在座談時,臺北故宮教育推廣處處長朱惠良女士非正式地提及展覽借展的事。我們院長期以來也希望盡早打開與臺北故宮合作的大門,使雙方能有更便捷順利的交往,所以做了非常積極的回應(yīng),表示同意”。

臺北故宮副院長馮明珠回憶說:“當時我們也只是想嘗試一下,沒想到得到了北京方面的熱烈響應(yīng)。北京故宮

博物院不僅答應(yīng)提供文物,甚至提出了聯(lián)合辦展的建議。這也成了促成兩岸故宮互訪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后,臺北故宮考慮到展覽的場地等因素,重新規(guī)劃確定向北京商借17件展品。2009年1月4日,北京故宮博物院向臺北故宮博物院發(fā)函,確認借展17件珍貴文物給臺北故宮策辦的雍正展。馮明珠說:“北京借展的文物是臺北故宮所缺的,會使展覽更全面、豐富,完美?!?/p>

青山遮不斷畢竟東流去

早在2003年7月故宮八十年院慶前夕,鄭欣淼在接受七家臺灣媒體采訪時就提出過兩個故宮聯(lián)展計劃。他說:“兩岸故宮應(yīng)該擴大交流,我認為目前的主要合作應(yīng)從互辦展覽,或者是聯(lián)合辦展覽入手”,“如果這一路子打開了,我們的人員交流自然就擴大了,我們的合作研究就有了更好的基礎(chǔ),成果也就會更大”。

時隔六年,兩岸故宮由不相往來到務(wù)實合作,也是在兩岸關(guān)系有了更好氛圍的大背景下實現(xiàn)的。

1949年后的數(shù)十年間,臺灣海峽兩岸長期處于軍事對峙狀態(tài)。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大陸方面提出了和平統(tǒng)一的方針,首倡兩岸雙方盡快實現(xiàn)通郵、通航、通商(“三通”)。1987年,臺灣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長達38年之久的兩岸隔絕狀態(tài)終被打破。此后,盡管兩岸關(guān)系發(fā)展歷經(jīng)坎坷,兩岸人員往來和經(jīng)濟、文化等各領(lǐng)域交流合作從無到有、由暗轉(zhuǎn)明、從小到大、由淺入深,涓涓細流匯成了滾滾洪流。

隨著兩岸關(guān)系破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北京故宮的文物多次在臺灣多個地方展覽,并獲得轟動。但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臺北故宮一直態(tài)度謹慎,兩岸故宮一直在民間層面展開交流,沒有任何“官方的”直接交流合作,雙方的實質(zhì)性關(guān)系一直無法取得突破。臺北故宮副院長馮明珠在接受采訪時說,兩岸故宮研究人員交流設(shè)中斷過,北京故宮院長也曾受民間邀請訪臺并到過臺北故宮,但兩岸故宮一直沒有正式往來。

1990年9月5日,臺北故宮提供了350件文物復(fù)制品,參加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幕的《漢字——走向二十一世紀》展覽。主辦者特地將它們和北京故宮收藏的100方歷代印章印譜等同室展出。

1992年,北京故宮副院長楊新和臺北故宮原副院長張臨生合作主編了畫冊《國寶薈萃》。此書薈萃了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庋藏的瑰寶奇珍,由香港與臺北兩商務(wù)印書館籌組編輯委員會,獲兩岸故宮的贊許和幫助,請兩岸故宮的專家編輯撰述,由香港商務(wù)印書館出版。這是兩岸故宮僅有的一次間接合作?!秶鴮毸C萃》于1993年4月在北京舉行了首發(fā)式。199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七十周年之際,楊新赴臺參加臺北故宮慶典活動并作了學術(shù)講演。

2000年10月,受臺灣民間團體之邀,北京故宮副院長、黨委書記譚斌帶領(lǐng)耿寶昌等專家組成的故宮專家考察團到臺灣,與臺灣民間收藏家進行交流。到臺北故宮時,與臺北故宮院長會面,就兩岸故宮共同出版青銅器銘文圖冊、研究人員交流進行了探討。這是兩岸故宮領(lǐng)導人的第一次非正式會晤。但共同出版圖冊等合作意向最后仍未實現(xiàn)。

2002年底,北京故宮院長鄭欣淼首度訪臺,也去了臺北故宮。

2003年2月,應(yīng)臺灣方面的邀請,北京故宮精選出120組共計260件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文物珍品,先后在高雄、臺中和臺北展出。但仍然沒有進入臺北故宮。

實際上,多年來,兩岸故宮人來往,特別是學術(shù)上的交流是不斷的。兩岸故宮研究人員經(jīng)常互相參加對方一些學術(shù)研討會;2005年北京故宮成立的古陶瓷研究中心、古書畫研究中心,也聘請了臺北故宮的研究人員做特約研究員,兩岸故宮研究人員的學術(shù)文章,都曾在對方的學術(shù)刊物發(fā)表。

北京故宮研究員、古陶瓷專家呂成龍曾于2000年、2007年去過臺北故宮。他說,在臺北故宮的瓷器展覽中,他第一次看到一些未曾親見的宋代汝窯等名窯瓷器。2007年,臺北故宮南部分院籌劃展覽,邀請世界各地博物館、美術(shù)館的專家做演講,他作為個人受邀前往演講。演講后,在庫房中,臺北故宮專家廖寶秀讓他上手看康熙紫砂胎畫琺瑯彩瓷器,使他很感動。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兩岸故宮陶瓷研究人員的交流從未間斷,中國古陶瓷學會的會議經(jīng)常邀請對方參會,一些新的考古成果對于他們的研究很有益處。2008年,北京故宮研究員、書畫專家余輝也曾和其他故宮及大陸博物館、研究機構(gòu)的學者一起,受臺北故宮之邀,參加臺北故宮舉辦的“北宋大觀”學術(shù)研討會。

然而這僅限于民間交往、個人交流的層面,雙方學術(shù)交流也處于斷續(xù)、隨意的狀態(tài)。在兩院層面,臺北故宮與大英博物館,羅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國際頂級的博物館都有正常的交流,唯獨沒有跟北京故宮正式往來。

2008年5月,馬英九擔任臺灣地區(qū)最高領(lǐng)導人后,兩岸關(guān)系回暖,在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交流增多,直航、大三通、大熊貓來臺、陸客陸資來臺等一一啟動。2008年12月15日,兩岸空運直航啟動,兩岸間的海上直接運輸將投入營運,兩岸全面直接通郵將成為現(xiàn)實。兩岸同胞企盼了數(shù)十年的“三通”夢終于實現(xiàn),翻開兩岸關(guān)系發(fā)展的時代新篇。

2008年5月20日,周功鑫獲任命為新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去年年末向大陸“借寶”之舉,對長期消極回應(yīng)的臺北故宮而言,是一個相當大的轉(zhuǎn)圜。

2009年1月,臺北故宮副院長馮明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兩岸故宮能實現(xiàn)互訪,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馬英九當選臺灣地區(qū)最高領(lǐng)導人之后,希望海峽兩岸交往全面正?;?。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兩岸故宮的互訪也被提上了日程,并最終敲定。“這次到北京,我們雙方將主要就兩岸故宮如何合作、合作領(lǐng)域等展開探討”。

“破冰之旅”帶來“八項共識”

2009年1月,海外媒體報道,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將在2月份訪問北京,北京故宮院長鄭欣淼將在3月份回訪,據(jù)說這次交流將協(xié)商10月份在臺灣舉辦的“雍正大展”的合作事宜。1月21日,國臺辦發(fā)言人楊毅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證實說:“兩岸故宮對于合作辦展等事宜進行過初步的接觸,雙方都有很高的交流意愿,我們樂見兩岸故宮開展交流和合作”。

2月14日中午,周功鑫一行抵達首都國際機場,開始了對北京故宮為期兩天的訪問。北京故宮院長鄭欣淼、常務(wù)副院長李季到機場迎接,這是兩岸分隔六十年來,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故宮博物院的院長首次正式交流。臺北故宮為臺灣地區(qū)“行政院”直屬機構(gòu),院長享受部長級待遇,這也是臺灣政務(wù)官首次以官方身份到北京。此行被媒體稱為兩岸故宮的“破冰之旅”。

2月15日上午,周功鑫一行自午門外開始,先后參觀了位于中軸線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雄偉的古建筑,她贊揚北京故宮多年來對古建筑的

良好保護與維修。參觀了位于西路,與清代皇帝政務(wù)、起居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養(yǎng)心殿、重華宮、漱芳齋等原狀陳列,以及故宮文化資產(chǎn)數(shù)字化研究所、文物庫房等業(yè)務(wù)機構(gòu)和設(shè)施。所到之處,臺北故宮人員都認真地觀摩詢問,并對室內(nèi)裝飾、文物的精美等贊嘆不已。周功鑫說:“以前都是單個地看文物,現(xiàn)在能看到文物當時所處的整體情境,真的很有感觸,收獲很多!”

2月15日下午,雙方在故宮進行會談。經(jīng)過磋商,在八個方面達成了共識:1、為具體落實雙方合作機制,兩院分別由李季常務(wù)副院長與馮明珠副院長負責,每年共同正式會商一次,并隨時以視頻等便捷的通訊方式討論;2、雙方以最大優(yōu)惠相互提供影像資料用于出版等,推動事業(yè)發(fā)展,會后由相應(yīng)部門進一步商洽細節(jié);3、雍正展用借展方式進行,細節(jié)由雙方相應(yīng)部門協(xié)商;4、雍正學術(shù)研討會的形式待3月回訪時確認;5、對學術(shù)人員的互訪建立長期機制,包括短期考察、接受基金支持、長期訪問學者等多種形式,多層次培養(yǎng)年輕學者,從2010年開始執(zhí)行;6、兩院出版物互換由院圖書館之間直接交流;7、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實現(xiàn)展覽等資訊共享,互通技術(shù)問題可具體商量;8、文化產(chǎn)品互設(shè)商品柜臺,可在下一步細談。

3月1日至4日,應(yīng)臺北故宮邀請,鄭欣淼首度以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身份率10人團赴臺訪問。短短4天,雙方在不涉及名稱表達等問題的前提下,在落實雙方合作機制、使用文物影像互惠機制、建立展覽交流機制、建立兩院人員互訪機制、出版品互贈機制、資訊與教育推廣交流機制、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機制、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交流機制等8個方面達成共識并制訂了具體方案。雙方的合作進入更深更實的階段。

3月2日傍晚,“兩岸故宮落實合作交流方案”由鄭欣淼與周功鑫共同發(fā)布,雙方同意進行8大項實質(zhì)性合作。10月舉辦的雍正大展,雙方?jīng)Q定將由具有非營利組織或基金會資格的第三機構(gòu)出面,向北京故宮借展展品。為配合展覽,今年11月5日、6日將在臺北召開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shù)研討會“為君難——雍正帝其人、其事及其時代”;未來合作的展覽將由兩岸兩院共同研商決定,往后各屆兩岸故宮學術(shù)研討會也將由兩院共商議題。同時公布了“雍正大展”借展清單。

實現(xiàn)一次久別的重逢

隨后的半年時間里,雙方為落實合作共識進行了大量細致的工作。

8月14日下午,臺北故宮舉行記者會,與北京故宮視訊連線,共同宣布將于十月起舉辦“雍正文物大展”。借助大屏幕,鄭欣淼與周功鑫互致問候。鄭欣淼形容此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堪謂兩岸故宮精品文物的“珠聯(lián)璧合”。

9月22日,北京故宮借展文物封箱儀式在北京故宮舉行,李季與馮明珠共同為4箱37件文物裝箱帖上封條。李季在致辭時音調(diào)激動得發(fā)顫:“談到‘裝箱啟運,會引起悲歡離合、世事滄桑的感慨。兩岸故宮的庫房里,至今都保存著當年文物南遷時一模一樣的木箱子。時過境遷,今天的‘裝箱啟運是在趕赴一場久違的約會,實現(xiàn)一次久別的重逢,償還一個久欠的擁抱。文物如有靈性,也會按捺不住最后的期待,焦急盼望當初在養(yǎng)心殿、紫禁城朝夕相處的文物伙伴們再次匯聚一堂”。馮明珠說:“啟動儀式前,李季副院長感慨地對我說:‘這一年做了很多事,像夢幻一樣。我提醒他,不是一年,只有半年”。

10月5日下午,出席“雍正大展”開幕式的鄭欣淼乘飛機抵達臺北桃園機場,周功鑫到廊橋口迎接。在10月6日的預(yù)展記者會上,鄭欣淼用“春華秋實”四個字,形容具有23年共同歷史的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六十年來首度合辦展覽。他說,雍正文物大展是兩岸故宮博物院交流的重要成果,也是兩院進一步交流的新開端。雍正展最重要的意義既是文物六十年的第一次聚首,也在于兩岸故宮重新合作交流。周功鑫表示,這一刻大家期盼已久。一般大展策展需要兩三年的時間,而雍正大展策展只用時7個月,這得益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支持。鄭欣淼贈予臺北故宮一套一百零八函的《清乾隆朝清文全藏經(jīng)》(俗稱《滿文大藏經(jīng)》),周功鑫也回贈即將于明年出版的一百零八函《清康熙朝藏文龍藏經(jīng)》。

兩岸故宮在記者會上公布了未來繼續(xù)與新增合作計劃。2010年兩院繼續(xù)合作計劃的具體項目包括:建立雙方視訊溝通機制,預(yù)計于2009底完成互聯(lián);雙方繼續(xù)研商共同合作之展覽主題;建立信息與教育推廣人員直接對口交流,北京故宮博物院派兩名專業(yè)人員到臺從事研究,臺北故宮博物院一名人員到北京故宮從事研究,兩院新出版品和期刊互相贈送;北京故宮規(guī)劃于2010年10月舉辦“故宮學學術(shù)研討會”,邀請周功鑫出席;派員互相觀摩彼此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業(yè)務(wù)推展,商討建構(gòu)兩院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合作開發(fā)工作機制;研議兩院共同打擊盜版侵權(quán)案件,提高打擊盜版侵權(quán)的執(zhí)行成效等。

新增合作計劃包括:合作開展南宋玉器,宋代名窯瓷器,清內(nèi)府鑒定、收藏碑帖特點,清代書籍版本、裝幀、裝潢等方面研究;兩院互換院史檔案和圖片(先交換目錄)。

在兩岸故宮即將展開的多項深入交流合作項目中,“原北平故宮博物院藏品資料溯源計劃”頗受媒體矚目。

兩岸故宮的前身原北平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后來因為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件侵略中國,故宮文物兵分三路南遷;到了國共內(nèi)戰(zhàn)時,一共有3824箱文物遷到臺灣。由于兩岸故宮有共同的淵源,對于這段故宮文物南遷的過程,兩院也有相關(guān)檔案資料,彼此認為有必要了解這段重要的歷史,希望藉由“原北平故宮博物院藏品資料溯源計劃”共同回顧。鄭欣淼說:“特別是文物南遷這段抗戰(zhàn)時期,故宮文物和中華民族是共命運的,和中華民族的感情結(jié)合在一起,所以我們有必要共同回顧這一段歷史”。周功鑫也認為,當年故宮文物因為戰(zhàn)爭而南遷,過程中有不少文物散落在各地,這次“雍正大展”特別請到南京博物院、沈陽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就是希望大家將來能一起研究,把當年19000多箱南遷的文物做有系統(tǒng)的研究,還原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時宮里完整的收藏數(shù)據(jù)。

開啟交流新起點

雍正文物大展在臺灣引發(fā)觀展熱潮。開展第一天就吸引大批參觀人潮,擠爆展場。據(jù)新華社報道,10月10日下午,雍正大展所在的“特展室”內(nèi)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很多臺灣民眾攜親帶友而來,在一件件展品前駐足觀賞,仔細閱讀相關(guān)說明。雍正坐像、立像和他親自寫下朱批的奏折吸引了很多觀眾,主要由北京故宮提供的琺瑯器展柜前甚至排起了長隊。

連日來,島內(nèi)輿論高度評價兩岸故官的首度合作,并期待雙方未來進行更深入的實質(zhì)交流。島內(nèi)媒體大都以“兩岸故宮破冰雍正展只是開端”、“故宮溯源大展奏出首部曲”、“雍正大展七日開展兩岸故宮開啟交流新起

點”等題目,在顯要位置或黃金時段,對展覽進行全方位報道,認為雍正展為兩岸文物交流寫下里程碑。

10月14日,國務(wù)院臺辦發(fā)言人范麗青指出,這次雍正文物借展到臺灣,在臺灣進行兩岸故宮雍正文物的合展,應(yīng)該說是兩岸文物交流的一個好事,也是兩岸清史交流界的一個盛事。

日前,記者采訪了赴臺參加“雍正大展”開幕活動的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他說,舉辦雍正大展,兩岸故宮共同弘揚了中國文化,使兩岸有了一個實質(zhì)性的交流與合作的項目,使臺灣觀眾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文明瑰寶。南京博物院與臺北故宮也就交流合作初步達成了一些共識。

此次雍正大展,上海博物館出借了一對“清雍正綠地粉彩描金堆花花卉六方瓶”。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介紹說,2月中旬,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訪問上博,對這對粉彩六方瓶很感興趣,提出是否能夠出借參展。2月26日至3月1日,陳燮君一行回訪臺北故宮,達成借展協(xié)議。雙方就建立國際展覽策略聯(lián)盟等達成合作共識,其中包括定期討論合作項目;加強學術(shù)和展覽交流;加強出版與資料交流;加強文物保護交流;加強資訊多媒體領(lǐng)域和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的交流等,并達成了框架性的合作意向?!坝赫笳箤τ趦砂段奈锝涣魇且粋€良好的開端,為今后兩岸文物交流,以及上海博物館與臺北故宮兩館交流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chǔ)”。

博物館學專家蘇東海在接受采訪時說,雍正皇帝是在民間、在學界都能引起廣泛興趣,引起諸多話題的一位歷史人物。以雍正皇帝為題把兩岸的雍正文物團聚在一起,讓人能夠飽覽歷史的物證,飽覽眾多的藝術(shù)珍品。我欽佩兩岸故宮人的博物館智慧,他們?yōu)閮砂段幕献髋c文化交流邁出可貴的第一步。

北京故宮的一些專家和研究人員曾到過臺北故宮。在談到兩岸故宮的交流合作時,著名專家、中國玉器學會會長楊伯達認為,兩岸故宮本是一家,藏品都是清代皇家留下的遺物,各有特點和長項,如不合作,只能是各有百分之五十,合作了,就會一加一大于二。書畫專家余輝認為,兩岸學者的研究方法有共同之處,注重藏品,注重文獻。他們老一輩的書畫專家比較少,但有一批在國外受過學術(shù)訓練的書畫專家,和大學有著密切的學術(shù)關(guān)系,這是他們的長處。兩岸交流會相互學習研究方法,促進學術(shù)科研水平的提高。過去的交流是個人的,現(xiàn)在的合作是機構(gòu)對機構(gòu),制定有計劃的交流方案,而學術(shù)推動需要建立長效機制。此外,臺北故宮也認可“故宮學”的存在,兩岸在“故宮學”學科建設(shè)方面達到了共識。古陶瓷專家呂成龍說,兩岸故宮瓷器藏品各有千秋,研究瓷器離不開傳世品,像宋代官窯瓷器,主要收藏在臺北故宮,通過合作研究,將有望解決一些難以解決的重大學術(shù)問題。

雨過天晴,同根同源的兩岸故宮已經(jīng)邁出交流合作的切實步伐。半年多來一直忙碌于兩岸故宮交流事務(wù)的故宮外事處長馬海軒深有感觸地說:“在沒接觸的時候,雙方會有些顧慮。而真正合作起來,還是覺得很親切的。畢竟有23年共同的歷史。打開這個門之后,雙方會做些很期待的事情”。

猜你喜歡
北京故宮雍正大展
北京故宮游
戰(zhàn)“疫”白河畔 人大展擔當
雍正款琺瑯彩藍料山水圖碗
紫禁城(2020年8期)2020-09-09 09:37:46
北京故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 09:01:10
“首屆全國平面設(shè)計大展” 入會作品選登
雍正:精細典雅
第九屆CIT大展已圓滿落幕 熱切期待明年第十屆CIT大展
時尚達人:雍正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08
雍正:朕是如何把天聊死的
《長江奉節(jié)夔門》《北京故宮角樓》
文化交流(2018年1期)2018-01-09 21:50:22
西安市| 巴东县| 门头沟区| 礼泉县| 子洲县| 陆丰市| 本溪| 宜川县| 泸西县| 寻甸| 武汉市| 稷山县| 成都市| 嵩明县| 建德市| 涞源县| 郴州市| 旬阳县| 偏关县| 五寨县| 汽车| 平谷区| 盘山县| 顺义区| 紫阳县| 犍为县| 汝阳县| 尚志市| 额敏县| 孝感市| 凌源市| 桑植县| 斗六市| 连城县| 浪卡子县| 长汀县| 栾川县| 夏河县| 顺平县| 特克斯县|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