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萍
下面是我教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朱德的扁擔》的片段。
師:讀了第2自然段,大家知道“從井岡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墒敲看翁艏Z,大家都爭著去”,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先來看課文中的插圖,圖上畫了什么人?他們的表情怎樣?
生:圖上畫的是朱德和戰(zhàn)士們。他們精神飽滿,面帶笑容,很快樂。
生:雖然挑糧很苦,但是大家在一起很開心。
師:朱德同志也跟戰(zhàn)士們一道去挑糧。戰(zhàn)士們是怎么想的?
生:戰(zhàn)士們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累壞了怎么辦?
師:他們會怎么勸朱德?朱德同志又會怎么說?
生:戰(zhàn)士們可能會這樣勸朱德:挑糧又苦又累,您就別去了。如果您的身子累垮了,誰來帶領大家粉碎敵人圍攻呢?朱德會說,沒事!我身體好著呢!挑糧這點苦你們吃得我就吃得!
師:朱德為什么要連夜趕做扁擔,又為什么在自己的扁擔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字?
生:“連夜趕做”是為了不耽誤第二天挑糧。寫上“朱德記”是告訴大家這是他的扁擔。
師:他做扁擔是為了干什么?
生:挑糧。
師:“連夜趕做”說明朱德是個怎樣的人?
生:是個很有決心的人。
師:這個決心是指什么?
生:與戰(zhàn)士一起挑糧的決心。
師:前面的學習讓我們知道,挑糧怎么樣?
生:又苦又累。
師:那朱德的決心還是——
生:與戰(zhàn)士們一起吃苦受累。
學生由于年齡和經歷的局限,很難理解既然挑糧吃苦受累,路難走,糧又重,為什么“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課文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朱德同志戴著斗笠,面帶爽朗的笑容,肩挑滿滿的一擔糧食與戰(zhàn)士們一起走在山路上。我組織學生看圖,讓他們被圖上朱德和戰(zhàn)士們爽朗的笑容所感染。在教學中,我又抓住“連夜趕做”,讓學生感到朱德同志是個做事很有決心的人,再抓住這個詞,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從“連夜趕做扁擔”,到“和戰(zhàn)士們一起挑糧”,直至學生感悟到“與戰(zhàn)士們一起吃苦受累”。這樣,層層推進,由語言文字到文本的人文精神,再由文本的內容延伸到時代精神,這樣的教學不僅有思維的“梯度”,也有思想的“深度”,還有情感的“厚度”。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