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母子之間的親情在人世間是最可靠也是最溫暖的。然而,福建作家陳希我在近作中篇小說《母親》中卻讓我們看到了另一面:灰暗的,猥瑣的,痛苦的,甚至讓人絕望的現(xiàn)實。他以“冒犯”姿態(tài)的書寫,堅定地向存在的本相進發(fā),撕破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遮蔽,讓隱秘的情感顯形于聚光燈下,從而令人信服地完成了一次解構。
陳希我一向善用極端化的處理手法,在這部作品里,我們又看到了他這方面的嫻熟技法。作品展示的是三個女兒挽救(或殺害)病危的母親的過程,一開篇就足夠讓人驚心的了,被逼無奈的三女兒與二女兒密謀用斷氧的方法悄悄殺死母親,只是由于大女兒從北京趕回來而不得不作罷。大女兒遠嫁外地,平時對母親照顧不多,她希望自己能夠補償。然而,讓她也無法不正視的是,心力衰竭、瀕臨死亡的母親是絕望而痛苦的,她不停地掙扎,不停地慘叫,幾次三番想拔掉氧氣管自殺。為了救母親,她們只好同意把她綁在床欄上,好像在受刑,讓她更深切地品嘗痛苦。這是一個帶有黑色幽默性質(zhì)、很有意味的情節(jié)——捆綁即拯救。捆綁是施暴,是痛苦,是限止,它被強加在母親身上,眼見母親被捆綁著毫無尊嚴地活著,女兒們的心情也很難過,但她們別無選擇。不過,她們顯然無法拯救什么,她們比誰都清楚這一點。這無疑加深了她們心中的悲愴。在不可逆轉(zhuǎn)的病痛面前,親情受到了空前的壓迫,或者說親情演變成了空前的壓迫。
在這里,作品觸及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所謂的“安樂死”,但僅僅是觸及而已,作者關注的焦點是生存的悖論,靈魂的困境。毫無疑問,作為子女,三個女兒都愿意負起責任,她們也確實這樣做了,可是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兩難境地:她們要是孝順的話,就必須順從母親的愿望;但要是順從母親的愿望——讓她結束自己的生命,她們就是大逆不道的。她們在兩極之間搖擺,疲憊而痛苦,那種無力和無奈的感覺像鈍刀一樣切割著她們的神經(jīng),也切割著我們的神經(jīng)。作品用了大量的筆墨,細致、曲折、觸目驚心地展現(xiàn)了她們內(nèi)心的沖突和心緒的起伏,心理處于嚴重的失常狀態(tài)。她們跟母親一樣飽受折磨,精神上的折磨。肉身是沉重的,生活是沉重的,與命運的較量和掙扎是沉重的,同時也是可疑的。
倫理與現(xiàn)實在這里產(chǎn)生了激烈的碰撞。孝道是千百年延續(xù)下來的具有恒定結構的精神傳統(tǒng),幾個女兒不愿背棄,可現(xiàn)實是,為了盡孝道,她們必須投入所有的精力和財力,母親的疾病像黑洞一樣要吸卷走她們極為有限的血汗錢,用她們的話說就是“無底洞”,而這一切只是為了抻長無望的治療,制造一個虛妄的自欺的假相,這是她們無法承受之重。為了擺脫折磨,為了給自己一個支點,三女兒竟找到了這樣的邏輯:“我居然要去殺母親,簡直大逆不道,但這不是我決定的,是二姐。我只是同意而已。何況這是母親她自己希望的?!薄澳赣H生孩子,完全沒有征求孩子的意見,包括我現(xiàn)在對帶孩子如此抱怨,可是是我擅自把她生下來的,生下她,還不是為了自己的需要?母親怕孩子對她不親而帶孩子,難道不是為了自己的需要?這不是自私嗎?”她這樣想,無非是想減輕自己的道義責任和負罪感,然而這樣的感觸——尤其是后者,來自于同是女性、同是人母的女兒,卻有著難以抵拒的解構力量。在這樣鋒利的質(zhì)問面前,親情是蒼白無力的,是充滿破綻的。
女兒們被內(nèi)心的風暴卷到了危險的邊緣,母親在她們眼中竟成丑陋的了。護士要給母親做心內(nèi)注射,母親的衣服被解開了,她的身體裸露了出來。在此之前,對于生育了自己的母親的軀體,女兒們只是崇拜,覺得它不可看,不可褻瀆,而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她們面前的是衰老病態(tài)的軀體:乳房已經(jīng)軟塌,空布袋似的甩在腋下,整個身體白慘慘的,簡直是丑陋,原來對母親身體的美好想象整個被破壞了。連帶著被破壞的顯然還有母親在她們心目中的形象。作者的敘述是冷靜的,但讀來卻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效果。在陳希我的筆下,存在帶有慘烈的品質(zhì),他的文字裹挾著疼痛感,照亮了生活最幽暗的部分。
如果對親情的描述僅限于此,這部作品的感染力無疑會受到削弱。親情畢竟基于血緣關系,它能夠擊退所有的虛妄和冷酷,作者沒有淡化這溫暖的一面,在他的敘述進程中散落著許多溫暖的碎片。這種合情合理的的渲染和強調(diào)不能不說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它從另一個方向把難處推向了真實的極致,把靈魂逼向了顫栗呻吟的地步。三個女兒都記著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母親艱難地撫養(yǎng)大了她們,她曾經(jīng)是那樣疼愛她們,恨不得把身上的肉割給她們吃。為了報答母親,她們盡力挽救,想把母親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然而母親對自己的身體已經(jīng)絕望,活著意味著受罪,她想盡早解脫,可女兒們往相反的方向使勁,這令她憤怒而絕望,甚至說出這樣絕情的話來:“就當我沒有養(yǎng)你們!”愛,變成了一種極為尷尬的難以表達的東西,陷入困境的女兒們進退失據(jù),她們?yōu)槟赣H也為自己流淚,絕望之下,她們含淚在母親面前唱起了她教過的童謠……這樣的描寫使小說在冷峻之外,也不乏動人之處。這部作品的血肉也因此豐滿起來。
最后的抉擇是把母親抬回家,也就是放棄治療。只能放棄治療。在破損的親情面前,女兒們有著強烈的受挫感,身心俱疲的她們做出了決定——與其說對母親做出了處置,不如說是對自己做出了處置。回到家里的母親靠氧氣袋供氧,然而醫(yī)院不能無限期地供應氧氣,后來不讓繼續(xù)充氣了,女兒只能將氧氣旋小一點,將過程盡量延緩一些。這期間母親有一個回光返照的瞬間,女兒們抓住機會,齊心協(xié)力營造了一個其樂融融的氛圍,讓母親享受到最后的一點天倫之樂。不過,這時候的親情已經(jīng)面目模糊,真假難辨。結局完全在意料之中:氧氣袋徹底癟了,母親也完全安靜了。三個女兒都痛哭起來,都叫著是她們害死了母親。她們遂了母親的愿,可自己卻成了罪人。她們火化了母親,把母親留下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燒了,甚至連墻上的母親遺像也不放過,算是從生活中徹底抹去了母親的痕跡——這種抹殺像利刃一樣直抵我們的心,母女之間的親情以這種方式劃上了句號,令我們心悸。從某種意義上說,母親在與女兒們的較量中得勝了,而女兒們無疑失敗了,她們試圖抹去的其實是她們失敗的痕跡。陳希我的小說一直有一股狠勁,狠就狠在這種徹底上,他不打折扣。
正如陳希我在一篇文章中所說的,文學就是要關注人心,關注我們靈魂中的盲點,這部作品同樣體現(xiàn)了他這種精神上的追索。他是當下有著思想能力、個性鮮明的小說家,在存在的危機面前,他沒有選擇緘默,沒有消解和遺忘苦難。在這部作品里,他對親情進行了一次存在論意義上的審視和追問,在他近乎苛刻的目光里,親情不僅缺乏拯救的力量,而且面臨被拯救的命運。親情的載體是人,而人常常是軟弱的,不安的,當親情遭遇危機時,人的痛苦、絕望和內(nèi)心的撕裂難以消弭,這其中一定夾雜著一種叫“不幸”的東西。這就是陳希我在逼近存在的本相時呈現(xiàn)給我們的圖景。
省文聯(lián)故事林雜志社 林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