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全球變暖,人們首先聯(lián)想到的就是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似乎只有燃燒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人類活動才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不過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科學家們找到了影響全球氣候的又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我們頭頂上的太陽,準確的說是太陽活動周期。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最大太陽活動及其后續(xù)對地球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具體的例子就是在熱帶太平洋上發(fā)生的拉尼娜現象和厄爾尼諾現象。這項研究使得人類在11年的太陽活動周期中有可能對某些時期的氣溫和降水模式進行預測。
雖然說太陽活動周期有極大年和極小年之分,但整個周期中到達地球的總輻射量也只有0.196的波動。數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到這微小的波動與自然天氣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并將它們微妙的影響從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格局中區(qū)分開來。
科學家們早已知道了某些太陽模式會影響長期氣候變化,包括干旱和區(qū)域溫度,但直到最近幾年,計算機模型才能夠逼真地模擬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熱帶太平洋區(qū)域升溫和降溫過程?,F在有了這些模型,科學家終于可以重現上個世紀的太陽行為,看看它是如何影響太平洋的。NCAR的研究人員發(fā)現,當太陽輻射量達到高峰時,數年來少量額外的陽光引起局部大氣的輕微升溫,尤其是在云量匱乏、難以阻擋陽光的熱帶和亞熱帶太平洋地區(qū)。這些少量的額外的熱量會導致更多的蒸發(fā),產生額外的水蒸氣。相應的,水分由信風攜帶到赤道太平洋西部,造成了大量的降雨。隨著氣候循環(huán)的加劇,信風也逐漸加強。這使得東太平洋比往常更加涼爽和干燥,為“類拉尼娜現象”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類拉尼娜現象中,更東邊一點的地區(qū)將會發(fā)生1~2華氏度的降溫,強度只有典型的拉尼娜現象的一半。而真正的拉尼娜現象和厄爾尼諾現象與太平洋東部表層海水的溫度變化相關,它們可以影響全球氣候模式。
在接下來的一年或兩年,太陽輻射最大化引發(fā)的“類拉尼娜模式”趨于進化成“類厄爾尼諾模式”,緩慢而溫暖的洋流取代了赤道東太平洋表層較冷的海水。同樣的,海洋的變化程度也只有厄爾尼諾現象的一半。也即是太平洋在太陽輻射達到極大值的兩年后經歷類厄爾尼諾現象,這一現象大約在一年以后結束,整個氣候系統(tǒng)返回一個中立狀態(tài)。不過,究竟這種氣候變化模式對于全球變暖有多大的貢獻,研究者目前還沒有定量的結果,《Geek》建議相關專家趕緊跟進這一課題,說不定相關研究成果能讓今后制定和攤派減排指標更精確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