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荊
這是京劇《甘露寺》(《龍鳳呈祥》)中喬國老的唱段,也是馬連良的著名唱段,流傳極廣,喜愛京劇的觀眾大多能哼上幾句,語句通俗順暢,似乎沒有什么值得論說的地方。
其實不然。這段唱詞曾被馬連良反復修改過,充分體現了他認真、嚴謹的創(chuàng)作精神。
這出戲講的是東吳孫權與周瑜為向劉備索討荊州地盤,設計假將孫權之妹許配給劉備,將劉備誆過江來將其殺害。孫權原想瞞過母親吳國太,自行其事,但諸葛亮略施小計,讓喬國老去勸說吳國太看一看劉備,若是中意就結下姻親。于是國太決定在甘露寺中與劉備見面,一見之下,果然中意,結果訂下姻緣,弄假成真。此戲原以作為生角的劉備為主,喬玄則以二路老生擔當,細心的聽眾可以發(fā)現,后來“相親”一場中劉備的唱詞與這段的內容大同小異。
這出戲具有喜慶色彩,且劇中演員行當齊全,被稱為“群戲”,常在義務戲、大會串中演出。由于許多名演員同臺演出,各人都須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因此往往十分熱鬧精彩。清末賈洪林飾演喬玄時,首先在此處用【二六】加唱了幾句。以后,馬連良有一次飾演喬玄時將這段改唱為【原板】轉【流水】,悅耳動聽,受到歡迎。從此以后,喬玄這個角色大都由主要演員來擔當了。
上世紀20年代,由馬連良演唱的《甘露寺》被灌制成唱片,極為暢銷。不過唱片上印的唱詞有誤——在“他有個二弟漢壽亭侯”一句中,漏了一個“漢”字?!皾h壽”是地名,少一“漢”字,就不通了。馬連良聽到意見,不惜自掏腰包花錢買回全部唱片銷毀。此事一度傳為佳話。
1945年,筆者在解放區(qū)聽一位老藝人唱這段時,發(fā)現他把原來唱詞中“曾破黃巾兵百萬,虎牢關前戰(zhàn)過呂溫侯”略過不唱。許多觀眾以為他年老忘詞,并未深究。
散戲后,我私下問他是什么原因。他說,是干部說的,這句要改,改不了就不唱。我這才明白,黃巾軍是農民起義軍,作為“好人”的張飛不該去鎮(zhèn)壓,就像岳飛不能去鎮(zhèn)壓楊么,是同一個道理。
50年代以后聽馬連良唱這出戲,筆者又發(fā)現他把這句改為“鞭打督郵他氣沖牛斗”。這一改成張飛痛打貪官污吏,更符合革命精神。在這一時期,“塑造人物”已成為主流理論,在這種理論下,原唱詞中“若是興兵來爭斗,東吳哪個敢出頭”一句顯然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話,不符合喬國老的身分,因此將后一句改成“曹操坐把漁利收”,這是從大局出發(fā)考慮,顯示出一位老臣的深謀遠慮。
在1962年版的《馬連良演出劇本選集》中,馬連良進一步將“靖王”改為“中山靖王”,將“漢帝”改為“景帝”以更加符合歷史,另將“興兵”的“興”改為“領”字。
這么短短的一段唱,從唱腔到唱詞都在不斷地被加工、被修改、被潤色。這是為什么呢?
無他,就是為了追求一個“精”字。常說京劇博大精深,到底精在哪里?就是精在前輩藝人在實踐中不斷錘煉、不斷修改而產生的精品。
無庸諱言,前輩戲曲藝人的文學程度有限,他們創(chuàng)造和加工的好多唱詞,還存在許多瑕疵。有人認為,京劇考究的是唱腔、做工,對唱詞無需苛求。但筆者認為,如今京劇走進學校、走向世界,很多觀眾、學員會對唱詞十分注意,唱詞千萬馬虎不得。即以《甘露寺》一劇為例,有一位中學生曾致信中國京劇雜志社,認為孫權唱的那句“只見母后笑嘻嘻”不妥。他說,太后是尊嚴的,“笑嘻嘻”不夠莊重,也不符合當時情景,建議改為“笑瞇瞇”。一個中學生尚且如此認真,而那些具有高學歷、高智商的京劇研究生們對此反而司空見慣、不太較真了。
另外,孫尚香出場時唱“昔日梁鴻配孟光,今朝神女會襄王”,恐怕也不甚妥當。梁鴻與孟光是古代的模范夫妻,自無問題,神女與襄王的故事則是男女的幽會,不是正式的婚姻關系。孫尚香以文武全才著稱,怎會把自己比作神女?現在有人也在改,一種是把“神女”改為“仙女”,但這種改法其實是自欺欺人,等于沒改。另一種則是改為“今朝淑女會劉王”,按照馬連良改唱詞的較真精神,這樣改也不妥,因為并非所有的漢朝宗室都可以稱“王”的。劉表責為荊州刺史,也無人稱其為“劉王”,而劉備的官銜連刺史都不到,怎能稱他為“王”呢?
類似有嚴重缺點的唱詞,在傳統(tǒng)劇目中還有很多。對此,許多著名演員熟視無睹,照唱不誤,不能不令人感嘆。學習前輩,不僅要傳承他們的唱腔、身段,更要繼承他們的認真精神。而這一精神,是從點滴和細微之處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