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涵
摘要:文革以后的許多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有著一個重要的特點:親身經(jīng)歷歷史的遭難,將生命的挫折與歷史的挫折聯(lián)系在一起。那一時期,小說以思想的敏銳為特征,讀者最大的關(guān)注點是作家提出了什么歷史、社會或人生的問題。張弦的《掙不斷的紅絲線》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知識女性的悲劇人生,由對婚戀問題的反思折射出了他對社會的思考。
關(guān)鍵詞:反思文學張弦掙不斷的紅絲線文革
中圖分類號:IO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09-43007-01
文革后期的很多作家在人性的歸來之后,不滿足于僅僅停留在對文革的批判(傷痕文學階段),而是將文革的悲劇與中國當代的政治歷史聯(lián)系起來考察,透過人物的命運遭際投射出歷史反省的沖動,即出現(xiàn)了“反思文學”。反思文學沿著傷痕文學批判極左的思路,進一步探討文革為什么會發(fā)生,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乃至人性等方面,總結(jié)文化大革命的教訓。
傅玉潔,一個有著自己夢想與追求的少女,滿腔熱情地投身革命。在那樣的時代里,作為一個高潔自信的女青年,她決心追求真正的愛情,堅定地拒絕了組織安排的與齊師長的婚姻??墒请S后“反右”和“文革”兩次巨大的政治風暴摧毀了她的婚姻、家庭、生活、事業(yè)、向往……以及一切她的美好。傅玉沽不顧女兒的反對和一個根本沒有愛情可言的人走到了一起。在文章最末,她嘲諷又無奈地說道:“是的,那是根掙不斷的紅絲線。”
從客觀上來看,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以及社會環(huán)境都動蕩不安?!胺从摇焙汀拔母铩眱蓤龃蟮倪\動是直接和主要的現(xiàn)實原因,小說中的兩個主人公蘇駿和傅玉潔是典型的受害者,正是由于這兩場政治風暴才造成了他們的婚姻破裂和人生軌跡的改變,也是傅玉潔后來違心地投入老齊環(huán)抱的一個前提條件。然而,蘇駿和傅玉潔在這兩場風波之后所經(jīng)歷的改變形式是并不相同的:
從蘇駿來說,同樣是青年時代時那時的他才華橫溢、思維敏捷、言辭犀利,而正是由于他的這些出眾之處讓他后來吃盡了苦頭。不僅被打為“右派”,甚至在摘下“右派”帽子后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他變了:修長的身材佝僂了;眼睛里再沒有笑意和神采,變得憂郁而迷惘;瀟灑的風度不見了,開朗的性格不見了,精辟而風趣的言談不見了。10年觸及靈魂的管制生活磨平了蘇駿所有的棱角與個性,在最親近的妻子面前,他不顧“男兒膝下有黃金”,跪著哀求傅玉潔不要離開他,正是這一跪讓他最后的尊嚴土崩瓦解,也讓他失去了自己曾經(jīng)摯愛的人。蘇駿的改變讓傅玉潔最后的一點幻想徹底破滅,果決地跟他離了婚,這樣的安排既為后來紅絲線的再度出現(xiàn)作好了前提和鋪墊,也預(yù)示著傅玉潔的夢想和追求在現(xiàn)實中統(tǒng)統(tǒng)落了空,她的生活即將出現(xiàn)一系列的改變。
與蘇駿不同,傅玉潔雖然也是經(jīng)歷過“反右”和“文革”兩次革命風暴的,可這種經(jīng)歷對她造成的影響是長時間的慢慢浸染,難以察覺的,不像蘇駿那般來得兇猛而明白易見。蘇駿最初被打為“右派”時,傅玉潔并沒有崩潰,她還帶著對生活的希望支撐著自己走下去,期盼著丈夫的“重生”,然而在希望破滅后、并隨著運動的深入,她逐漸變得敏感起來,謹小慎微地注意著周圍的情況:“高傲的身姿,灑脫的風度,儼然不可侵犯的神情,如今只不過是她的單薄的外殼,憑借它來支撐自己空虛、軟弱的心靈而已。在她最窘迫的時候,命運迫使她違心地倒向齊副師長的懷抱,以求得安寧和保護,擺脫以前那悲苦和窮困的生存狀態(tài)。無形的絲線捆住了人的自由,束縛了人的追求。不正常的社會生活摧毀了美好的人性,左右著人的命運,使人在困惑與無奈中,為了尋求茍存而心與愿違,揭示了造成這種悲劇的真正根源。
這掙不斷的“紅絲線”究竟是什么?它并不是老齊在最后所說的“月下老人在上一輩子就用紅絲線栓好了”的緣分之線,也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中不可改變的“宿命”之繩,而是誰也擺脫不了的現(xiàn)實給人們命運打上的深刻烙印,是青年們的追求和夢想在現(xiàn)實面前的不堪一擊,是現(xiàn)實社會跟人們造成的無法彌補的災(zāi)難和不幸,是當時中國的政治命運粗暴地施與人們的傷害。
在最后,不得不提一下的小說絕妙的結(jié)尾,在傅玉潔親口說出:那是根掙不斷的紅絲線時,她手里正握著一封來自女兒左英的信,上面如她當年一樣地寫著:我要走自己的路,還有三個表示決心的感嘆號。這樣圓圈形的人生軌跡既讓人看到了當初意氣風發(fā)的傅玉潔的形象,也與現(xiàn)在她的妥協(xié)退讓形成了鮮明對比。左英的人生會不會再次重復(fù)她的悲劇呢?她的追求和夢想會不會也在現(xiàn)實的打擊下轟然坍塌呢?到那時候中國的政治是不是還會像現(xiàn)在這樣給人們造成無法撫平的創(chuàng)傷呢?傅玉潔喃喃一句:“但愿她的命運會不一樣……”既是一個母親對于女兒的擔憂,更是寄托了作者張弦自己的愿望,希望中國的政治在經(jīng)歷“反右”和“文革”后能夠總結(jié)教訓,回到正確的發(fā)展道路上來,這就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結(jié)合起來,既深化了文章主題,又發(fā)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