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認為《危房》是4篇作品中最有分量的一篇,涉及到了教育領域、司法領域、用人制度等多個方面,折射出我們某些方面的缺陷與問題。
伍西提在負責解決學校危房時,報告上去了,資金遲遲不到位,無法讓管轄內的學校危房一一解決,他憂心忡忡,最后采取了非組織的極端措施,包工頭來行賄,他干脆來者不拒,照單全收,把收到的錢款全用于了校舍的危房改造,等于救了無數(shù)孩子的生命,他做的是大好事,卻因此觸犯了法律,丟了官,丟了工作,判了刑。而在伍西提關押期間,有學校危房倒塌,壓死了學生,壓死了教師,卻不見有人承擔責任。這是小說,也是現(xiàn)實,讀來泣血啊。
小說不承擔評判伍西提是好人壞人,只是把故事講給大家聽,相信自有公論。
出獄后放心不下學生的伍西提以督導員的身份再去負責學校的危房改造,雖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但總算又能告慰自己的良心了,可惜的是伍西提不幸在檢查危房時被壓死了,而他的父親,一個老教師當年也是死子學校的危房,這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劇色彩。
本來故事到此可以結束了,沒想到王孝謙又加了一筆,說伍西提的督導員沒有被上級批準,這堪稱神來之筆,這一加,諷刺就更強烈了,作品的分量更重了,內涵也更厚了。
讀王孝謙的作品,我想到了“大俗大雅”這樣一個詞匯,總之,孝謙的小說既可讀,又有底蘊。而他一貫關注底層,關注小人物的寫作思路,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這天晚上,在省城打工的張小強接到媽媽的手機短信:明天是你18歲生日,我乘明天的早班車去你那里,帶你看爸爸。
張小強是在上個月離家出走第一次到省城打工的,用他的話說,就是獨立生活,盡早離開這個家。張小強為什么會如此反感自己的家?原來,早在他8歲時,爸爸媽媽突然經常隔三差五地吵罵,原本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被不祥之兆所籠罩。果然不久,在他8歲生日那天,爸爸媽媽到民政部門領回了離婚證書。從此以后,爸爸的模樣便逐漸從張小強的記憶中消失。
沒有爸爸的單親家庭,張小強媽媽充當了既當媽又當爸的雙重角色。平日里,媽媽白天臉龐始終繃得緊緊的,儼然以一個父親的身份對張小強發(fā)號施令,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作業(yè)寫了沒有,考試得了多少分,甚至不讓他交往任何朋友。在張小強的印象中,媽媽是個徹頭徹尾的管事婆,一點人情味都沒有。值得欣慰的是,到了晚上,媽媽卻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每天睡覺都要將張小強摟得緊緊的,生怕丟了似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小強越發(fā)感覺到沒有爸爸日子的悲涼。星期天,國慶長假,每當張小強和媽媽走到街上,看到別人家都是三口之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便更生出了幾分對媽媽的憎恨,對爸爸的思念。在他的幼小心靈里,總認為是媽媽將爸爸趕出家門的,又是媽媽不帶自己去見爸爸的。每次小強向媽媽問爸爸在哪里,媽媽總是以各種話題岔開,從來都不直接地回答他。
到了18歲的年齡,那種要見到爸爸的渴望在張小強心里更為強烈。也就是在離他18歲生日一個多月前,張小強再次向媽媽表達自己要見爸爸的想法。可媽媽說,你18歲生日還沒到,等一個月之后到了你的生日那天我就帶你去看他。張小強心想,為什么非要等到一個月之后才能見爸爸?顯然又是在騙自己。媽媽太固執(zhí)了,我要自己獨立,盡早離開這個家!
一氣之下。張小強帶上平常積余的零花錢,獨自一人來到省城打工闖天下。
這天上午,媽媽果然如手機短信里的承諾一樣來到了張小強面前。
在極其簡陋的出租屋里,張小強見媽媽眼含著淚花,將隨身帶來的梳妝盒子慢慢打開,只見里面有一封已經泛黃了的信紙。媽媽告訴小強說,這是你爸爸十年前離開我們家時留給你的一封信,他要求我必須等你18歲生日這天才能交給你。
張小強迅速從媽媽手中接過信紙,只見上面寫道:
我心愛的小強:
當你讀到這封信的時候,你爸離開人世已經十年了。還是在你8歲時,你爸已經忠上晚期癌癥。為了讓你在別人面前感到自己沒有爸爸,也是為了讓你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我與你媽實行了假離婚。我還與你媽約定。等到你18歲生日那天再告知你真相。今天是你18歲生日,你媽媽養(yǎng)育你不容易,你要好好地孝敬她,為你媽爭口氣,為我們這個家爭口氣。
張小強讀完信,兩眼已噙滿了淚水。他突然雙腿跪在媽媽面前說,媽,我錯怪你了,讓您受委屈了!
媽媽扶起張小強,對他說,媽媽不怪你。走,我們現(xiàn)在就去看你爸爸……
(插圖于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