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黎 汪 平
一、馬生林其人
馬生林,男,回族,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海原縣高臺鄉(xiāng)下廟兒村人,1950年出生,現(xiàn)年56歲,小學文化程度,農民。從小喜歡唱花兒、宴席曲、地方小戲(秦腔、眉戶等),擅長演唱花兒,年輕時幾乎每年都前往甘肅、青海一帶去趕花兒會場,深受群眾歡迎。曾在寧夏文化廳組織的民間歌手大賽中獲得過優(yōu)秀獎。沒有從事過拜師學藝,所唱曲目、花兒曲令都是在平時邊聽邊唱學會的。聲音高亢嘹亮、蒼勁有力,中聲區(qū)厚實、富有戲劇性。演唱中常常能巧妙地應用假聲擴展音域,而且真假聲運用自如,尤其擅長演唱帶有哭腔音調風格的曲目。
二、馬生林演唱的主要曲目分析
1.《尕老漢》
《尕老漢》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酒曲,以物喻情,以情助興。人們把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及對生活的感受,編創(chuàng)成歌曲,在宴席和重要聚會中演唱,有競賽、娛樂和逗趣等功用。馬生林演唱的這首《尕老漢》其曲式為兩句體單樂段結構,演唱中每段重復(有時或稍有變化地重復)第二樂句。其結構圖式為:A + ||: B: ||(8 +||: 8 :||)。
馬生林演唱的《尕老漢》為含清角音的六聲E羽調式。該曲本身具有明顯的民間小調歌曲特征,音樂歡快流暢,情緒熱烈奔放。然而,馬生林的演唱具有較為明顯的個人特點,在速度上相對比較平緩,高亢洪亮的聲音條件,加上帶有滄桑感的聲腔,使得本來十分熱情歡快的曲子,顯得平穩(wěn)沉著,并且具有某些飽經(jīng)滄桑的感慨情調。尤其是第一句第四小節(jié)和第五小節(jié)的旋律與眾不同,大多數(shù)相同曲目中第四小節(jié)為同音反復,后接以小三度進行,而在這里,馬生林則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三聲腔la、sol、mi的下行旋律進行,第五小節(jié)卻別出心裁地從商音開始,使第四小節(jié)與第五小節(jié)形成了mi—高音re的小七度大跳。憑他的聲音條件,在這個音區(qū)演唱這樣的大跳是有較大難度的,但他卻用結合假聲的方法自然流暢地演唱,一方面是他具有良好演唱技巧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也是他審美觀念的體現(xiàn)。
2.《藍橋擔水》
《藍橋擔水》是一首廣泛流行于西北地區(qū)回族宴席場的敘事性宴席曲,該曲主要描寫主人公藍玉蓮的生活遭遇,有兩種不同的版本,一種是敘述藍玉蓮因丈夫年幼(在念書),不堪忍受公婆的虐待在蘭橋與路口相遇的一位青年相愛私會,終因未能如愿而跳橋身亡。另一種是她在蘭橋擔水時巧遇未曾謀面的小丈夫完學,一起高高興興、親親熱熱地回家的情景。在回族中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曲把式們常常邊唱邊舞,氣氛熱烈,情緒高漲,圍觀者也有情不自禁加入其中的。該曲是兩句體單樂段分節(jié)歌,第三樂句是第二樂句的完全反復或變化反復,由于增加了音調來源于第一樂句開頭第一小節(jié)襯字歌唱,所以使這一重復得以擴充,該樂段變成了由三樂句組成的擴充樂段。馬生林演唱的《藍橋擔水》其結構圖式為:A + B + (擴充 + B1),4 + 4 +(5 + 4)。
該曲為含變徵、變宮的七聲F徵調式。樂曲開始于雙四度、五度、四度的連續(xù)跳進,re—sol、sol—re、re—sol,馬生林用他那粗壯、響亮且?guī)в衅嗫嗟穆暻灰粽{,造成了寬宏、嘹亮、高亢且不失凄涼的音樂形象,把人們一下子帶到了寧夏南部山區(qū)那貧瘠荒涼的黃土高坡。在旋法方面的另一個主要特點,是表現(xiàn)在對旋律的裝飾性處理,顫音、滑音、以及前倚音的運用。
3.《五更情》
馬生林演唱的《五更情》和普遍流行于全國各地相同類別的曲目一樣,也是描寫少女懷春、閨怨的。該曲描寫一位少女因得不到婚姻自主,背著父母與情郎深夜私會,事后在幫助情郎離去時不幸被父母發(fā)現(xiàn),覺得無顏于世而上吊身亡。該曲為帶補充句的兩句體單樂段分節(jié)歌,其結構圖式為:A + B + 補充(4 + 4 + 3)。
該曲為五聲#C角調式,la—sol—mi、re—do—la、mi—re—do等三聲腔加mi—la、la—re四度跳進為其旋律進行的主要特征,演唱中由于感情抒發(fā)的需要加入了具有補充性質的結束句,中間因襯詞、襯字或歌詞字數(shù)的增加使樂句結構出現(xiàn)擴充的情況,但沒有影響樂思的連續(xù)性和樂句的流暢感,并且使音樂顯得更加自然流暢、純樸大方。
4.《馬匪抓兵》
《馬匪抓兵》是一首流行廣泛的宴席曲。清末到解放前,西北馬家的勢力很大,幾乎掌握著西北人民的生殺大權。西北馬家均為世襲西北的回族貴族家庭,清朝廷曾推行過“以回治回”策略,使得馬家貴族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實力更為強大,窮富差別很大,回族人民和當?shù)馗髅褡迦嗣駥嶋H上受馬家統(tǒng)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馬匪抓兵》就是見證。人民之所以將其稱之為匪,也就說明了馬家的殘暴兇狠。馬生林演唱的《馬匪抓兵》,是一個由兩個半樂句組成的單樂段分節(jié)歌,其結構圖式為:A + B + C(8 + 8 + 4)。
該曲是一個帶清角、變宮的七聲E商調式。該曲中,re—sol、sol—re、la—re四度框架結合sol—mi—re、do—la—sol、sol—fa—re三聲腔的旋律進行是其主要的旋法特征,旋律具有高亢寬廣、深情悠長的音樂特征。馬生林巧妙地運用了其聲嗓條件的獨特優(yōu)勢,切分節(jié)奏和哭腔音調的運用,創(chuàng)造出了富有悲劇色彩的音樂形象。比如第一小節(jié)至第二小節(jié)re—sol四度框架的旋律進行,尤其在演唱時徵音力度上的加強,使得音樂一開始就呈現(xiàn)出悲苦的情調,還有第二樂句第三、第四小節(jié)之間四度的上下起伏,以及第六小節(jié)“苦命”二字哭腔音調的應用,使得悲劇性色彩得到了進一步的宣泄!
這首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音樂結構和唱詞結構的美!不知是因為唱詞結構的美造就了音樂結構的美,還是音樂結構增添了唱詞結構的美。由于唱詞的不方整結構導致了音樂結構的非方整性,使第三句只有四小節(jié),具有補充性質,在非方整之中增添了諸多色彩。
5.《送大哥》
《送大哥》描寫的是出門遠行時的別離之情。這里的出門實際上就是去當兵,做一個“吃糧人”。在舊社會,許許多多的青壯年甚至中老年均會被抓去當兵。一方面當兵苦,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另一方面,在貧瘠落后靠天吃飯的舊社會,與其被餓死,倒不如去當兵還有飯吃。人們?yōu)榱损B(yǎng)家糊口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由此產生了與之相關的音樂作品,《送大哥》便是其中之一。該曲為兩句體交替拍子的單樂段分節(jié)歌,反復是旋律發(fā)展的主要特征,上下兩樂句的后四小節(jié)均為前四小節(jié)的反復或變化反復,每段第二樂句作反復或有變化的反復,其結構圖式為:A + ||:B :||,(8 + ||:8:||)。
馬生林演唱的《送大哥》,其旋律是一個帶清角和變宮的七聲#C商調式。旋律以do-la-sol、sol-mi-re、la-sol-mi等三聲腔間以級進或四度跳進的進行為主,以及富有表情意義的滑音、哭喪腔調和襯詞、襯字的運用,恰當?shù)乇磉_了唱詞內容,同時也展現(xiàn)出了傷感、悲凄、幽怨的音樂情緒。第一句起于同音反復后的級進回旋進行,接以上方音下行級進加小三度的跳進;后四小節(jié)為前四小節(jié)的完全反復,旋律單純、樸實,像是傷感情緒訴說和喧敘。第二樂句前四小節(jié)變三四拍子為二四拍子,起于同音反復加下行小三度的下行,接以上行四度跳進加三聲腔的下行迂回進行,起到了訴說、宣敘情感強調的效果;第二樂句后四小節(jié)變二四拍子為三四拍子,上行小三度加三聲腔的級進迂回進行,后接以上方四度開始的下行級進加三聲腔終止于#C商音,雖終止于主音,但給人感覺并不滿足、完滿,后樂句的變化反復,加上演唱始力度、速度上的處理,強化了終止趨勢,使音樂的表達得以完滿,從而使得別情也得意充分表達。
6.《高大人領兵》
《高大人領兵》是回族宴席曲中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史學價值的傳統(tǒng)保留曲目,有幾十種不同的版本。講述的是高連升領兵經(jīng)河西走廊往新疆平亂的歷史史實。據(jù)說是一個當時幸存士兵編創(chuàng)并傳唱開來的,有《出門人》、《高大人》、《高大人領兵上口外》等不同名稱,但講述的是同一個故事內容。馬生林演唱的《高大人領兵》是一個兩句體單樂段分節(jié)歌,第三樂句是第二樂句的變化反復,具有補充性質,第四樂句是第三樂句的反復,其結構圖式為:A + B + ||:補充:||(9 + 11 + ||:8:||)。
馬生林演唱的《高大人領兵》,其旋律是一個帶清角和變宮的七聲#F商調式。La—re、mi—la四度跳進結合do-la-sol、sol-mi-re、la-sol-mi等三聲腔的進行,以及富有表情意義的滑音、哭喪腔調和襯詞、襯字的運用,恰當?shù)乇磉_了唱詞內容,同時也展現(xiàn)出了悲苦、凄涼、幽怨的音樂情緒。比如,第一句起于級進回旋后的四度跳進,接以波浪形且穿插長音的旋律進行,加之馬生林一氣呵成的演唱處理,為后一句的展開和哭喪腔調的出現(xiàn)作了良好的鋪墊,音樂顯得真摯、深情,催人淚下。第二句迂回跳進到高音re的同音反復,有訴說、宣敘、哭泣的效果,后面繼于兩小節(jié)襯詞、襯字帶哭喪音調的旋律,更進一步加深了音樂的悲劇性情緒的表達,正像結尾唱道的那樣,“十二月到了滿一年,高大人營前把兵點。小將死了無其數(shù),小將死了個萬萬千,高大人哭了個淚漣漣?!?/p>
三、個人風格特征
通過以上幾首代表性曲目的粗淺分析,馬生林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
1.唱詞方面,善于利用襯詞襯字結合哭訴性聲腔表達悲劇色彩的情感,這在他演唱的《馬匪抓兵》和《高大人領兵》中給人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2.旋法方面,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旋律的空間感,四度框架、雙四度框架以及三聲腔的靈活運用,增強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比如四度、五度、七度的跳進或連續(xù)跳進,使得音樂具有較為明顯的高亢、蒼勁、寬廣的特征。
3.審美方面,善于利用自己獨特的聲音條件和演唱技巧創(chuàng)造具有悲劇性的藝術形象。其嗓音具有粗獷、厚實、洪大的自然生理條件,有利于表現(xiàn)憂傷、悲苦的情緒內容。在塑造悲劇性色彩的音樂形象時,真假聲結合、滑音以及哭喪音調的巧妙使用,真可以說是應用自如、形象逼真。“生活是藝術的老家,一輩子兒牢牢地記下。”這是寧夏著名民間歌手張明星1964年參加全國首屆民歌調演受到周總理的接見后,非常感動,他把總理的教導用花兒的構詞形式編唱出的這樣一句花兒唱詞。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審美觀不可能不打上生活的烙印。馬生林也不例外,他擅長用蒼涼、凄苦的聲腔表現(xiàn)具有悲劇色彩的音樂形象。筆者認為這與他的生活閱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馬生林出生在全國聞名的貧困山區(qū)——寧夏海原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打造出了他樸實、堅強的性格特征,同時也使得他對生活的美好和艱辛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靠天吃飯,吃了上頓沒下頓,有時為了生存還會淪落到討飯的地步。這就是他在演唱中以憂傷為主要情調的根源所在。即便是歡快活潑的《尕老漢》,也是夾帶著憂傷的,使人不能很明顯地感受到輕松快活的情調。這就是“生活是藝術的老家”的體現(xiàn)。
(作者單位:李黎,寧夏大學音樂學院;汪平,廣東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音樂系)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