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蓉
花鼓燈是淮河兩岸,安徽境內穎上至蚌埠一帶的民間藝術形式。鳳臺縣又是花鼓燈藝術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地域,其藝術風格獨特自成流派。
鳳臺花鼓燈音樂包括三個部分:花鼓歌、花鼓燈鑼鼓及后場小調。
(一) 花鼓歌
豐富多彩的花鼓歌以婉轉的旋律,質樸的情感,通俗而富有想象力的語言、多種多樣的演唱形式,傾訴了玩燈人的心聲,表述了玩燈人的愿望。它通常在熱烈歡騰的舞蹈時插入,使節(jié)奏顯得有張有弛。花鼓歌表現(xiàn)手法富有創(chuàng)造性,起到了舞蹈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根據(jù)其旋律的進行、節(jié)奏的變化、歌詞的安排等特征,可將它分成“挎鼓調”、“臘花調”兩類??婀恼{即傳統(tǒng)花鼓燈歌舞演出時,男性角色有的挎?zhèn)€花鼓上場表演。它的旋律與當?shù)卣Z言結合緊密,節(jié)奏感強。臘花調中則均有花鼓燈歌舞中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員的演唱,旋律優(yōu)美,情感細膩,節(jié)奏自由。
男女角色演唱,從旋律、速度、表達情感看,首先是演唱速度上對比鮮明。男腔速度稍快,曲調簡單質樸;女腔徐緩舒展,旋律柔美華麗。無論“鼓架子”男主角或“臘花”女主角所演唱的花鼓歌,都與舞蹈分別獨立存在,歌唱所表達的內容與舞蹈多為互補關系。
從調式的角度上來看,花鼓歌屬于“宮”調式與“徵”調式的占總數(sh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鳳臺流行的花鼓歌屬于“角”調式及“羽”調式的僅占少數(shù)。在鳳臺流行的花鼓歌,大都屬于五聲音階的民族民間歌曲。個別花鼓歌,偶爾也出現(xiàn)的“變宮”音屬于經(jīng)過音范疇。此外,《慢趕牛》、《淮調》等作品中的變宮音常出現(xiàn)在重要位置,屬于民族七聲音階范疇。
從花鼓歌的結構形式看,傳統(tǒng)的花鼓歌多由五個樂句組成的單樂段形式構成。前三句為“前半段”,后兩句為“后半段”?!扒鞍攵巍本o接鑼鼓間奏,“后半段”演奏到尾句時插入歌詞,音樂上構成一個完整樂段。歌詞多在結束句中總結前四句的意思,起到歸納強調的作用。由四樂句構成一首花鼓歌的也不乏其例,它也遵守三句后一個鑼鼓間奏,再加末句歌詞歸納總結前三句的詞意這一框架構成的旋律。
傳統(tǒng)花鼓歌在結構上常采用四句五句為一段落格式,在鳳臺藝人的演唱中也常出現(xiàn)這類格式。這些被藝人稱作“長八句子”的花鼓歌,在鑼鼓間奏之后,多運用近似戲曲唱腔“數(shù)板”的花鼓歌,音樂多系同音重復或變化重復。這種演唱方法,使后半段顯得活潑自由。板式重復,曲調簡單,旋律進行有不穩(wěn)定感。最后,緊接一個悠長的結束樂句,和前面反復多次的短小樂句相對比、相呼應,使全曲得到圓滿結束。
以六句為一段或六句以上的長段花鼓歌大多出現(xiàn)在民國時期,當?shù)氐奈幕藶榛ü臒艟帉懙?。有《賢良女勸夫參軍》、《勸戒賭》等。
花鼓歌的旋律受當?shù)孛窀栊≌{的影響較深,經(jīng)藝人傳唱豐富發(fā)展逐步形成,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有二十余種曲調(傳統(tǒng)花鼓歌)。據(jù)老藝人介紹說:“玩燈時,所唱的花鼓歌是沒有什么規(guī)定的,會什么就唱什么,一般都唱些當?shù)氐纳礁栊≌{”。如著名藝人宋廷香、李學洪演唱的《六調》,就是他們在六安玩燈時向當?shù)厮嚾藢W來的。從我們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花鼓燈的旋律,大都遵循第三樂句及結束句的落音重復第二樂句落音的演唱規(guī)律。旋律進行中,六度、七度大跳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些獨具特色的演唱充分體現(xiàn)了淮河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特征。
花鼓歌應用二拍子的占多數(shù),三拍子、四拍子及同一首花鼓歌變換拍子的情況也很常見。這主要因為花鼓歌源于山歌小調,節(jié)奏原本較自由多變。另外,花鼓燈舞蹈表演時節(jié)奏感極強,強弱分明;歌唱時抒情徐緩,自由奔放,結合起來藝術表演效果明顯。
傳統(tǒng)花鼓歌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多種演唱形式,主要由“臘花”、“小鼓架子”、“丑鼓”擔任。演唱沒有固定順序,各個燈班可根據(jù)玩友的技藝特長自由安排。大都由“領傘的”先唱《玩燈歌》、《岔傘歌》、《拜師歌》,然后“小鼓架子”與“臘花”對唱《請樓歌》、《對花名》等,后接“臘花”演唱的《留郎》、《送郎》、《想郎》等情歌。演唱一般在舞動中插入,最后唱《收場歌》?!肮募茏印闭嫔ぱ莩?“臘花”有的在高音區(qū)運用假聲演唱。伴奏全部是用鑼鼓。藝人舞蹈一段后,或運用動作示意,或用表情向伴奏者作出要唱的交代,每個燈班藝人之間都有自己的一套約定俗成的習慣做法。鑼鼓一停,隨即起唱。三句過后,緊接一段四小節(jié)的鑼鼓間奏(鳳臺東部地區(qū)也有用兩小節(jié)鑼鼓過門的)。全段唱完后,以下一段“下場鑼鼓”,鑼鼓演奏時間的長短則根據(jù)舞蹈表演者情節(jié)時間的需要而定。建國之后,將幾百年來一直在曠野場地上演出的花鼓燈搬上了舞臺,花鼓歌的伴奏也從單一的鑼鼓,發(fā)展到民族弦管配合鑼鼓進行伴奏。又經(jīng)過音樂工作者的努力將演唱的音準、音高,音域、加以明確,使表演者演唱有了合理的高音標準,再也不會出現(xiàn)唱不上去或低不下來的情況了。在弦管器樂的襯托下,使得花鼓歌的演唱音調更加動聽,音樂效果更趨豐滿。
(二)花鼓燈鑼鼓
花鼓燈鑼鼓是花鼓燈歌舞的靈魂?;ü臒翳尮牡蔫尮狞c子節(jié)奏鮮明,情緒歡快。鳳臺的花鼓燈鑼鼓有“下場鑼鼓”與“曲牌鑼鼓”兩種,下場鑼鼓,演奏時按傳統(tǒng)習慣演奏者一字排開站在“臘花”身后“鑼們”處。花鼓居中,大鑼在右,大囋謐,小镲與狗鑼分別在大鑼、大嚵腳?。演奏密切配恒曡蹈叫?依大鑼為主奏樂器(領奏)。鑼鼓的起與收,鑼鼓點子的轉換銜接,均由大鑼在演奏中的變化向其他演奏員作出明確的交代。樂隊演奏隨大鑼演奏變化而變化?!跋聢鲨尮摹庇纱瓪忤?、加槌鑼、悶鑼、長趟鑼等組成,通稱“長流水”。
曲牌鑼鼓俗稱“閑鑼鼓”或“番子鑼鼓”,多在玩燈時為招來觀眾時演奏或民間喜事邀樂。鳳臺的花鼓燈“曲牌鑼鼓”依劉集鄉(xiāng)謝郢村鑼鼓班子演奏鑼鼓的歷史可追溯到1837年,迄今已相傳六代。1930年,謝崇禮用漢字諧音開創(chuàng)了鑼鼓譜。曲牌有《小五番》、《十八番》、《小放牛》、《八段錦》等。演奏以鼓領奏,以鑼指揮,演奏情緒高漲,節(jié)奏整齊劃一,鼓點起落有致。
(三)后場小調
花鼓燈歌舞在演出中,安排在后邊的節(jié)目,往往是一些有情節(jié)的小戲(俗稱:后場)。后場小戲的唱腔多采用鳳臺及毗鄰地區(qū)的民歌小調。這些小調是藝人在流動演出的過程中,向當?shù)厝藢W唱后,經(jīng)不斷豐富發(fā)展而成。為了適應表現(xiàn)內容的需要,有些小調還經(jīng)過一些緊縮或延伸,時間久了也就成了“后場”中的專用調了。這些小調結構上大都比較嚴謹,多是單段體的小民歌。在藝術風格上,“后場小戲”的旋律大都抒情委婉,情調哀怨,長于敘事,多采取一曲填多段歌詞的形式。
從音樂的特點上來看,“后場小調”多為上下樂句組成,有時加添虛字襯詞,以求得結構上的平衡與對稱。傳統(tǒng)的花鼓歌多依五句成為一段,第三句以后,毫不例外的都有一個鑼鼓間奏,而“后場小調”則不同于此。旋律上,“后場小調”構成的方式及落音多種多樣,也沒有發(fā)現(xiàn)象花鼓歌“三句落音相同”這樣的情況。后場小調一般曲調完整,自然流暢,有情節(jié)性、敘事性和歌唱性。
正是這些豐富多彩的花鼓燈音樂配合花鼓燈舞蹈,使鳳臺花鼓燈這朵奇葩日益綻放出光彩奪目的光芒。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