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鈞濤
楊建娥是湖南省常德絲弦藝術團的導演。她執(zhí)導的常德絲弦節(jié)目,屢屢在全國、全省獲大獎,為越來越多的觀眾所熟悉和喜愛。
有人說:楊建娥在劇團當演員時十分出色,任導演后成績卓越,為育新人嘔心瀝血。這話是對楊建娥的真實寫照,毫無夸張的成分。一言以蔽之:她是一個不斷攀登絲弦藝術高峰的勇士。近二十年來,她導演的絲弦節(jié)目近百個,其中《瓜中情》、《待掛的金匾》、《特別新娘》、《生在瀟湘多自豪》、《枕頭風》、《未辦完的生日宴》、《花枝俏》、《洞房悄悄話》等連續(xù)多次榮獲國家級大獎。這些獎項中,既有政府最高獎“群星獎”,也有中國曲藝界的最高獎“中國曲藝牡丹獎”。最近,文化部授與她“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光榮稱號。人們由衷地贊美她是“得獎專業(yè)戶”。
作為一個縣級劇團的國級二級導演,楊建娥為什么能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績?她的導演藝術有何奧秘?
一、繼承傳統(tǒng) 貴在創(chuàng)新
楊建娥最大的成功就是她善于用傳統(tǒng)的絲弦藝術形式,通過多種創(chuàng)新手段,恰如其分地反映全新的現(xiàn)代生活內容,使古老的絲弦藝術與時代同步,給觀眾帶來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
八十年代末,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楊建娥首次獲得了執(zhí)導絲弦節(jié)目的機會。當時,湖南舉辦全省計生文藝匯演,市計生委請她們劇團創(chuàng)編一個絲弦節(jié)目參加。團里決定由劇作家黃士元(現(xiàn)為國家一級劇作家、全國有突出貢獻的曲藝作家)創(chuàng)作,楊建娥導演、羅良哲擔任音樂設計。楊建娥在這個首次導演的絲弦《洞房悄悄話》中,在繼承傳統(tǒng)的絲弦表演形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地創(chuàng)新:一是把原來單調的一至二名老藝人表演改為由一群靚麗的年輕女演員上場表演;二是改原來單調的坐唱為形式活潑的表演唱。但仍保留了傳統(tǒng)曲藝節(jié)目中的一人多角、化進化出,統(tǒng)一道具等表現(xiàn)手法。這樣一改,大大增強了絲弦節(jié)目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加上革新了的唱腔和舞臺美術,使劇場演出效果更為強烈。這個節(jié)目在全省匯演中演出后,榮獲創(chuàng)作、導演、音樂三項一等獎第一名。當場受到時任國家計生委主任的彭佩云等領導的高度贊揚,她們說《洞房悄悄話》“四美”,即:詞美、曲美、人美、畫面美。當即決定調這個節(jié)目赴京參加全國計生文藝匯演。
從此以后,黃、楊、羅三人組成的這個絲弦節(jié)目創(chuàng)作集體自然形成,被人們戲稱為“三駕馬車”。市內、外許多單位、系統(tǒng)舉辦匯演,要想奪得高獎就不約而同地請他們三人出馬,總能獲勝。楊建娥創(chuàng)造的這種表演程式,被稱作“楊氏模式”。但楊老師本人并沒有滿足這種“花姑娘”戰(zhàn)術,而是每排一個新的節(jié)目,她都力求有新的創(chuàng)造,不斷地突破自己。比如:她后來執(zhí)導的《特別新娘》、《生在瀟湘多自豪》等節(jié)目,某些地方就融入了戲曲的表演成份,前者注重了人物刻劃;后者演員出場時,揉進了戲曲中小生行當獨有的臺步和扇子功等,有些地方借鑒了青衣的秀麗、小生的瀟灑等表演手段,充分顯示出古典的東方女性之美。
每次楊建娥到北京或其它省(區(qū))參加演出活動時,總是刻意學習外地姊妹曲種中有益的東西,并恰當?shù)剡\用到自己的絲弦節(jié)目中來。楊建娥要求自己所排演的節(jié)目,要讓觀眾聽得有味,看得有味,觀后有回味,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的審美情趣。因此,凡是楊老師執(zhí)導的節(jié)目,總能做到常演常新,百看不厭。
二、花開臺上 功在臺下
楊建娥編導的絲弦節(jié)目為什么好看、耐看?其奧秘之二是她在藝術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下了苦功。人們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她對此深信不疑,并以此為信條來嚴格要求自己和她手下的演員。
她出身梨園世家,七歲就進劇團學藝。其父楊珍甫(藝名楊雙鳳)是著名的男旦,外祖父是舊時有名的宏樂班班主。她進劇團后,師從管宏湘習旦行,后又改演小生,有時還扮過花臉、小丑等。管老師經常帶她去市里的茶館聽絲弦,有時還請當時的絲弦名老藝人戴望本等現(xiàn)場傳藝。楊建娥從小悟性很好,學藝刻苦,人們說她戲路寬泛,演什么象什么。1962年,團里派她到長沙向著名漢劇表演藝術家陳伯華學習《雙下山》,回來后就由她執(zhí)導絲弦折子戲《雙下山》。多年的從藝經歷和深厚的戲曲藝術功底,為此后楊建娥導演絲弦節(jié)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楊老師排戲,對演員要求十分嚴格,有時嚴格得近乎殘酷。她排的每一個節(jié)目,對每個演員的唱腔、道白、動作、表情都要逐人逐項地過關,稍有不合要求之處,便不肯罷休。
1991年,她執(zhí)導《瓜中情》時,樂隊老師認為演員唱得不象絲弦,而象唱花鼓戲。她便立即帶領演員們跑到名老藝人戴望本的家里請教。接著,又把戴老師請到團里講了幾天絲弦課,并由戴老師作示范演唱,讓演員們領悟到絲弦與戲曲在音樂唱腔和表演程式上有何異同。隨后讓演員們練習《瓜中情》中的主要唱段,直到唱得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為止。
有一次,楊建娥帶領《待掛的金匾》節(jié)目組的演員們在南京參加群星獎評選決賽,按抽簽順序,節(jié)目演出排在最后一輪。她嚴肅地向大家宣布:“參賽前五天,除了觀摩演出之外,一律不準走出賓館大門,在各自的房間里琢磨唱腔表演?!苯Y果,決賽演出相當成功,她們又摘取了第七屆群星獎金獎的掛冠。
三、導演排戲 必先育人
楊建娥認為:導演,應當在思想上、業(yè)務上成為演員的先導。其職責不僅僅是排戲,而更重要的任務是“育人”,要經常引導演員們學會怎樣做人,然后才是教他們學藝。否則,就出不了“好戲”,更出不了精品。她說這個道理,不是我的發(fā)明,而是從許多德藝雙馨的藝術前輩那里學來的。
她經常說:我對待中青年演員有兩條原則:一是“親”;二是“嚴”。即:生活上關心備至,把他們當作自己家里人一樣;藝術上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平時,團里的青年們都親切地喊她“楊媽”,關系十分融洽。
有一件事,在楊建娥的從藝生涯中,給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那次,由她執(zhí)導的一個絲弦節(jié)目準備參加全國群星獎角逐。開始,楊導確定一位唱腔、表演俱佳的女演員扮演這個節(jié)目中的主要角色。市里文化主管部門的同志看彩排后,建議更換另一位扮像更俊美的演員來演主角,而安排前者演配角。更換角色后復排時,那位原演主角的女孩心里別扭,借故甩掉道具,從排練場上沖走了。楊導并沒有當場指責那位生氣的女孩,而是在個別交談時,平靜、委婉地講清表演節(jié)目要顧全大局的道理,引導她懂得“紅花”與“綠葉”的關系,使那位演員愉快地接受了任務。在省里錄音時,她特別認真,使劇組其他演員十分震驚。后來參加全國決賽演出時,根據(jù)變化了的情況,仍決定由她演主角。她不僅樂意接受,而且和大家一道以出色的唱腔和表演榮獲了群星獎金獎。
楊老師不僅在大局方面嚴格要求演員,而且在某些藝術生產的細節(jié)上,也是一絲不茍的。如:演員化妝時,不論在城市或農村演出,她均要求做到“四個統(tǒng)一”,即:“底色、腮紅、口紅、眼影”都要統(tǒng)一,不能有半點馬虎。
在楊建娥四十余年的藝術生涯中,她自己感到最欣慰的事就是通過長期的言傳身教,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中、青年藝術骨干。如饒愛玲、能柯冰、朱小玲、胡麗娟、杜美雙、張宏等多次被評為省級優(yōu)秀青年演員。有的擔任了劇團團長、副團長、文化館長、群眾藝術館優(yōu)秀戲劇干部等。楊老師的學生中也不乏優(yōu)秀編導人才,近幾年來,他們執(zhí)導的節(jié)目也頻頻在省、市獲獎。
總之,我認為楊建娥之所以能成為一位勇攀藝術高峰的優(yōu)秀導演,其成功的主要秘訣就在于她正確地處理好了上述三個關系,即:繼承傳統(tǒng)與銳意創(chuàng)新、舞臺表演與平時練功、導戲與育人的關系。人們期待楊老師在絲弦藝術編導、教學工作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作者單位:常德市文化藝術研究所)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