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幼兒園接寶寶回家,齊女士都問老師寶寶表現(xiàn)得怎么樣,老師總是說“挺好的”。在家齊女士卻發(fā)現(xiàn)寶寶有許多小毛病,這些毛病是從哪兒來的?難道老師總是報喜不報憂嗎?
不要接了寶寶就走,抽時間跟老師多聊幾句
有的爸媽來接寶寶的時候,跟老師說聲“再見”就走;有的總是保姆來接寶寶,一個學期也難得見爸媽幾次,這都會導致老師沒有機會把孩子的問題及時、有效地反映給家長。
所以,如果爸爸媽媽很忙,可以想辦法單獨安排與老師充分交流的時間,以便詳細了解孩子的在園情況。還有一個辦法是培養(yǎng)保姆跟老師交流的積極性,有的家長采取發(fā)手機短信的方式跟老師做簡短而頻繁的交流,效果也不錯。
不要泛泛而問,要說細節(jié)和故事
常聽有的爸爸媽媽說:“寶寶怎么樣呀?”“寶寶沒什么問題吧?”話題還沒有展開,就拉著寶寶走了。如果要了解寶寶真實而豐富的信息,家長就得把話題展開,隨機抓取一些有價值的細節(jié),跟老師探討進一步的教育問題。
例如,寶寶的交友問題在家里不容易出現(xiàn),因為大人都讓著孩子,可在幼兒園里,伙伴之間是平等的,孩子是否容易引起沖突?他面對沖突的應對策略是什么?在哪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指導?這些情況,家長不細致交流就不知道,不知道的信息容易導致教育關注的盲點,教育關注的盲點導致孩子的發(fā)展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指導。所以,與老師事無巨細地交流,說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會促進家園雙方捕捉教育的關鍵點。
客觀、坦誠地看待自己的孩子
家長要做到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讓老師真實地感覺到你不是一個護短的人,是讓老師“報喜”又“報憂”的關鍵策略。每個家長都最愛自己的寶寶,但不要因此護短,即使不同意老師的看法,也要給老師反映問題的機會。老師會觀察一段時間,只有當她覺得家長確實比較客觀、坦誠,她才會有報喜又報憂的心理安全感。
“喜”不忘情,“憂”不緊張
聽說自家寶寶好,家長都高興,但是有的家長由此得出寶寶“一好百好”的結(jié)論;聽說寶寶哪方面發(fā)展稍慢了點,有的家長就著急,過度緊張,對寶寶要求嚴厲起來。其實,童年時代的寶寶發(fā)展變數(shù)最大,暫時領先的寶寶不久就可能失去明顯的優(yōu)勢,暫時落后的寶寶不久就可能與同齡寶寶持平。
不管家長聽到老師“報喜”還是“報憂”,大可不必太忘情、太緊張,平靜地面對寶寶發(fā)展中的波折現(xiàn)象,以理性的態(tài)度促進寶寶的健康發(fā)展,這才是良好的啟蒙教育。家長有這種平靜的心態(tài),老師才會放心地與你交流。
謹慎采取“告狀”策略
就像中小學生最怕老師“告狀”一樣,老師也最忌諱家長“告狀”。除非教師出現(xiàn)嚴重的師德缺失或責任事故,對普通的問題,家長直接跟老師溝通是比較有效、比較和諧的解決辦法。因為你的建議和批評如果是通過其他渠道間接地傳輸給老師,老師會覺得你不信任她,反過來她也降低了對你的信任度,這些微妙的不良感受會影響老師報喜又報憂的心理安全感。
利用“喜訊”給寶寶成長空間
個別家長有“優(yōu)點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說不得了”的觀念,這對于自我認識比較客觀和成熟的大孩子來說有一定道理,但是不適用于嬰幼兒。
有位老師表揚寶寶:“今天很勤快,幫老師收拾玩具?!奔议L卻當著寶寶的面說:“在家里是個小懶蟲,吃飯還要人喂!”寶寶那本來熠熠閃光的大眼睛瞬間就失去光彩,低下了頭。只聽見家長還在跟他說:“別總是聽老師說好的,你改掉壞毛病才是個好孩子!”老師表揚的確實只是寶寶的一次好行為,但是對于嬰幼兒來說,表揚和報喜訊的主要目的是給寶寶提出繼續(xù)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激起他繼續(xù)努力的信心和希望。所以,對老師表揚寶寶“言過其實”之處,家長不必“揭穿”,寶寶更適宜接受正面要求而不是反面激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