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草書《杜子美壯游詩》
編號:1434
來源:中國嘉德09秋拍宋元明清書法墨跡
成交價:6832萬元
宋克此卷自明清及今,迭經(jīng)諸家收藏,可謂鑿鑿可考。在明早中期時,即入商輅之手,有其長跋可證。明中期為汪道昆所得,首尾皆鈐有其藏印。清初為周亮工藏,清乾、嘉時人阮元之手。騎縫皆鈐其“雷塘庵主”小印。近代歸之袁勵準(zhǔn),復(fù)歸張蔥玉,后張蔥玉以此卷易得蔣谷孫以七千銀元購買的元人李息齋《雙竹卷),此卷遂入蔣氏手?!拔母铩敝写司硪虺疫M(jìn)上海博物館,后發(fā)還而得以保存至今。張蔥玉獲此卷后,極為愛重,尚于民國甘三年付上海昌藝社珂羅版影印。付印前特請對宋克頗有研究的于右任為畫冊作跋。此卷因之得以廣為流傳。日本《支那墨跡大成》、中國臺北(中華文物五千年集刊》、中國內(nèi)地《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貳)》、(中華文物五千年集刊·法書篇》、(宋仲溫草書杜子美詩)皆相繼轉(zhuǎn)載介紹,并有研究者撰寫專文著錄。但由于未見原件,僅憑印本,都誤以為于氏的題記是書寫于本卷拖尾之上,實是一大疏誤。其實細(xì)讀于右任跋,可以明白他是在民國甘二年八月應(yīng)張蔥玉之請為畫冊印行而寫的,猶如今日畫冊的(前言》o文稿寫就,于右任請擅長章草的王世鏜謄寫一過,(宋克亦以章草名世)因覺得文稿尚有未妥處,遂與世鏜一邊商量一邊改動,故王世鏜謄抄的文稿上有多處涂改圈點處。(這也是決非書寫于拖尾的一證,因圈改涂抹是對古跡的大不敬,前輩決無此舉)世鏜原想再謄一遍,但因病去世。一因出版在即(民國甘三年一月),一為紀(jì)念亡友,于右任復(fù)在世鏜遺墨之后更作一跋。記述其經(jīng)過并用以付印了。于氏的親筆題識,只敘與世鏜的友情,幾乎不涉宋克,猶如今日畫冊的后記。顯見不是題在宋卷之后的。
董其昌行書葉向高撰《龍神感應(yīng)記》
編號:1453
來源:中國嘉德09秋拍宋元明清書法墨跡
成交價:4480萬元
《龍神感應(yīng)記》,葉向高撰,董其昌書。向高萬歷、天啟問名臣,字進(jìn)卿,號臺山,曾官南京禮部右侍郎,因數(shù)次上疏論礦稅之害,忤首輔沈一貫,久不得升遷。萬歷三十五年入閣,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次年任首輔,屢陳時政得失,皇帝不能省,遂乞歸。天啟元年復(fù)出,朝士倚之,為魏忠賢所忌,旋罷去?!洱埳窀袘?yīng)記》乃記其天啟元年應(yīng)召北上途中經(jīng)歷。是年九月,黃河因大雨水位暴漲,清口為淤泥所塞,向高舟不能行,一籌奠展。鄉(xiāng)人告以此地龍神極靈,設(shè)位祭之,必應(yīng)所求。向高本不信,無奈之下,姑一試。方祭,一人被神附體,明言次日可行。詰旦,清口果然水漲,舟行甚速,向高以此脫險。遂撰文以記,并請董其昌書之。此卷舊為清宮所藏,《石渠寶笈初編》著錄,被列為上等,后被溥儀攜出,抗戰(zhàn)勝利后散落民間。徐邦達(dá)《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重訂清宮舊藏書畫錄》均有著錄,十分珍貴。
乾隆帝行書四屏
編號:5172
尺寸:170cm×30cm×4,鏡心,水墨紙本
來源:北京保利Dg秋拍中國古代繪畫夜場
成交價:58.24萬元
這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所寫的瀛臺即景詩四屏,乾隆御筆書法,豐腴富貴。出于趙子昂體,濃墨行書,可壯華堂豐彩。據(jù)禮親王昭褳在《嘯亭雜錄》中記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夏月,乾隆“筑寶月樓于瀛臺之南,則隨時可以駕幸西苑,而不必如臨圓明園?!边@是乾隆與香妃相會的地方,在清史中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經(jīng)考,寶月樓建成后,乾隆皇帝書寫了這首瀛臺即景詩:“鳳閣咨安葬祿躬。西華路便趣臺通,落成錫宴衣冠侶,待備閑邀松竹叢,樓現(xiàn)祗疑瀛海表,人行都在玉花中,陽和即漸舒條鬯,春祉還思與物同。辛巳新正瀛臺即景一律,御筆。”詩中鳳閣指的是寶月樓,落成后,乾隆皇帝大喜才有此詩,從此,乾隆與維吾爾族的香妃有了自己的世界。正如一個大臣所寫的歌頌詩中所說:“君王一去入瀛臺,風(fēng)卷落花掃芳塵。道是天公感秋色,染得晴空透碧紅?!背诉@首詩外。乾隆御制的官窯瓷器都有底部“瀛臺靜憩軒用”的官款,在今天都已是無價之寶了。
文徵明《溪山清遠(yuǎn)圖》
編號:1537
來源:中國嘉德09秋拍中國古代書畫
成交價:1792萬元
文徵明畫有粗、細(xì)二種,粗者繼乃師石田復(fù)參梅道人,然并不為師法所囿。因所作少,故甚為后世藏者所重。細(xì)者得趙孟頫、王蒙遺則而溫潤文秀過之,雖精謹(jǐn)而不傷于雅。此卷即“細(xì)文”,寫深林層巒,曲徑長河。漁村蕭寺等江南景色,皴染細(xì)膩,構(gòu)境邃密,然繁不厭實,細(xì)不傷纖,雖水墨而仿佛青綠畫法。是其極用心的作品。畫于嘉靖辛卯徵明62歲時,卷后有他85歲時的詩題,詩、書、畫集于一卷,可稱“三絕”。尾有王世貞長跋,稱他“生平心訣在焉”,“大是吳中名品”,品評甚為精當(dāng)。該卷著錄于《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卷十六,是繼王世貞之后的再一次歷史認(rèn)可,十分難得。
元代任仁發(fā)《五王醉歸圖》
編號:Lot815/Sale2728
尺寸:35.5cm×212.5cm,手卷,設(shè)色紙本
來源:香港佳士得09秋拍
估價:500萬~600萬元
任仁發(fā),字子明,號月山道人,青龍鎮(zhèn)(今上海市青浦縣)人。元代著名水利專家和畫家,以擅畫鞍馬著稱于世。任仁發(fā)年輕時便才華橫溢,稟賦非凡,17歲考取舉人,歷任中憲大夫,浙東宣尉副使等朝廷要職。其一生主要從事水利興修,曾主持過吳淞江、通惠河,黃河等工程,直到去世前一年才離職返鄉(xiāng),在中國水利史上有著突出的貢獻(xiàn)。任仁發(fā)政務(wù)余暇時愛好詩文書畫,擅長毛筆書法,尤精于畫人物和鞍馬,是唐代畫家韓干之后又位以鞍馬畫著稱的繪畫大師。其繪畫用筆道勁,線條簡練,設(shè)色典雅,形象真實生動,傳神刻畫出人物的鮮明個性和所處的環(huán)境背景。其作品收藏于俄亥俄州的克里福蘭藝術(shù)博物館,肯薩斯城的尼爾森阿特金斯藝術(shù)博物館,以及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這些藏品中的人物形象和馬匹以及整體繪畫風(fēng)格都非常相似,一致體現(xiàn)出任仁發(fā)一貫的簡練、生動、秀雅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該作著錄于1988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石渠寶芨》續(xù)篇《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第1卷,1980年加州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高居翰著的《唐宋元——中國早期書畫目錄》,1961年克里夫蘭藝術(shù)館場刊出版Sherman已Lee,何惠鑒著的《任仁發(fā)、三馬四士》。
藍(lán)瑛((講幃桃李圖》
編號:5176
尺寸:187cmx50.8cm*12,十二條屏,設(shè)色絹本
來源北京保利09秋拍中國古代繪畫夜場
成交價:896萬元
這是一件新發(fā)現(xiàn)藍(lán)瑛的沒骨青綠重彩法重要代表作品,作品畫成十二屏通景屏,裱成六曲屏風(fēng)樣式,畫的是某位文人“講幃桃李圖”,明代人所說的講幃,就是今天所說的講堂、課堂之意,如在明代大文人范景文的《(蒼雪軒集)序》:“然先生在史館為一代詞臣,在講幃為千秋正學(xué)?!绷碛凶糇C,明永樂十八年舉人、歷任監(jiān)察御史、江西按察司僉事的文人姚鵬《八景詩》之六《書
院夜誦》:“曾聞夜誦最堪奇,靈爽洋洋如在茲。儼向西河敷教日,渾同東魯執(zhí)經(jīng)時。千秋道脈傳薪火,竟夜書聲徹講幃?;镁跋喑姓娈愛E,斯文馀韻至今遺?!薄吨v幃桃李圖》畫的就是文人文柟講課授徒時的情景。圖繪虎林山聳立在霧靄之中,叢樹生長茂盛,層層嶙岣的自然山巒與色彩艷麗的湖石形成一道無與倫比的風(fēng)景,前六屏繪文豐冉徜徉于山林之間,悠閑自在,前面的巖石、山鹿代表著祝壽、福祿之意。后六屏繪文柟端坐于席榻之上,接受眾多弟子、女眷們的祝賀,并有白鶴二只寓意祝賀。畫中的山石完全用石青、石綠分濃、淡畫出。石腳染以赭色,然后以汁綠和花青染出受光的向背面。深淡有度,微見筆痕。樹葉亦以濃淡有變的紅、黃、青、綠色點成。小草以朱砂筆撇出。而山腰繚繞的云霧,則不同于此前的雙勾或留自,而是在用色略加烘染后填以白粉。整體色彩濃艷、對比強(qiáng)烈,卻又能相互協(xié)調(diào),不落俗套。
吳冠中回憶訪問印度尼西亞的作品
——《印度尼西亞野生動物園》
編號:0847
尺寸:96cm×179cm,鏡心,設(shè)色紙本,1995年作
來源:北京保利09秋拍“傳家寶”——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
成交價:1288萬元
1994年,吳冠中當(dāng)選為全國政協(xié)常委。當(dāng)年出訪北歐五國,訪問印度尼西亞并寫生。著錄于《吳冠中全集)第七卷的兩幅印度尼西亞野生動物園作品即是其于1995年憶寫之作。叢林密布、昏暗幽深且神秘奠測,是熱帶雨林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畫家根據(jù)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訪問并寫生時的親身感受,再加以濃縮提煉而創(chuàng)作了這幅充滿浪漫的想象力的作品。雨林包容、孕育了萬千的生靈,畫家則以更寬廣的博愛之心將不可能出現(xiàn)的情景融入畫幅之中。吳先生曾為此作寫道:“體態(tài)各異,秉性難移,生命在山野,忘卻你、我、他。”
齊白石《貝葉草蟲》
編號0598
尺寸:110cm×50cm,1942年作
來源:北京翰海十五周年慶典拍賣會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二
成交價:1680萬元
貝葉草蟲是白石老人獨創(chuàng)的繪畫題材,白石老人早年游歷廣東、廣西發(fā)現(xiàn)貝葉之美。并將其引入畫中,并完美演繹:將大量極細(xì)工筆描繪的內(nèi)容與簡約的大寫意筆觸和表現(xiàn)熔于一爐,且相得益彰、相映呈輝:在對貝葉與草蟲的描繪中,細(xì)入亳微地將貝葉極細(xì)密的段段葉筋與草蟲絲絲紋脈。在近平原大的體態(tài)下完全寫真地刻畫,在神形并貌地展現(xiàn)中達(dá)成極高的藝術(shù)再現(xiàn)。
徐悲鴻底稿、范曾補(bǔ)景《六朝詩意圖》成交價達(dá)985.6萬元
編號:0347
尺寸:92cm×176cm,鏡心,水墨紙本
來源:北京榮寶09秋拍中國書畫三
成交價:985.6萬元
該作曾發(fā)表于由徐悲鴻紀(jì)念館編,北京出版集團(tuán)2005年出版的《中國藝壇巨匠——徐悲鴻》第112~113頁,該書第124頁又將其中的推車漢作了局部放大。整幅作品除中間的驢之外,全部以白描手法寫出。此白描駿馬通過對鼻、眼、耳、嘴、頸、身、尾、蹄的勾畫,比常見的徐悲鴻寫意馬更顯端莊、淡泊和靈動。與其說是一幅尚未完成的底稿,不如說是一幅已經(jīng)告罄的杰作。雖未寫背景,但更突出了主體;雖不乏疏曠,但更為傳神:雖未尚華麗,但樸實的線條更顯“淡泊”與“練達(dá)”。2006年夏天,范曾先生受廖靜文先生之邀,有幸親睹悲鴻先生的這幅佳作,在反復(fù)揣摩悲鴻意圖和審視原作的前提下,縱情揮毫,補(bǔ)繪出后面的連山,茂壯的松樹,以及馬蹄所過、驢蹄所觸、車輪正行及壯漢踩踏的山路,并補(bǔ)畫數(shù)筆荊棘野草,更顯道路之崎嶇。所補(bǔ)畫內(nèi)容與原底稿完美地結(jié)合于一起,可謂珠聯(lián)璧合。與其說是補(bǔ)畫,不如說是時隔77年的兩代大家神交并密謀而成的一幅佳作,她凝聚了兩代大家之精華,淋漓出兩位巨匠之絕技,造就成獨一無二的曠世奇作。范曾先生補(bǔ)畫之后,又在畫面左上角信筆寫下長題“錦繡少年不知愁,策蹇山林羨驥裘。獨馱堪憐人寄世,傷心莫忘此回頭”這一千古名句,并注明“歲丙成仲夏,靜文先生持悲鴻六朝詩意稿囑題。江東范曾”。緊隨其后又寫道:“貢句‘錦繡少年原為‘少年錦繡,謹(jǐn)菇。十翼又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曾先生為完成這幅杰作,專門刻制了三枚印章,一枚是鈐于右上側(cè)的“高山仰止憶悲鴻”長方形白文印,另一枚是鈐于左側(cè)下方的“追陪先賢”朱文印。還有一枚則是鈐于左上角題識前的“恐修名之不立,唯昭質(zhì)其未虧”橢圓形朱文印。
日本著名藏家松元重太郎的舊藏——清乾隆茶葉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欖瓶
編號:Lotl904,sale2731
尺寸:高32.5cm
來源:香港佳士得09秋拍
估價:待詢
此器來源顯赫,曾分別為日本著名收藏家松元重太郎和松下幸之助所藏。松元重太郎(1844-1913),號雙軒庵,明治時期關(guān)西著名企業(yè)家及藝術(shù)品收藏家。他創(chuàng)立日本第百三十銀行、南海鐵路及山陽鐵道。他和兒子松元枩葳一起建立了一批著名的收藏。在1933年雙軒庵的拍賣目錄中,著名學(xué)者上田恭輔對此瓶作出了詳細(xì)的探討。他在文章中寫道,此瓶為仿古樣式,并相信所有茶葉末釉瓶均為仿古青銅器而作。此瓶的釉色偏黑,像是仿青銅器上的銅銹色。傳世品中如此深色的茶葉末釉非常罕見,為茶葉末釉瓷中之佳作。傳世品中與此瓶相同的茶葉末釉瓶未有所見,唯一一件釉色偏黃的在2008年5月27日于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1591號。
清乾隆青花海水紅彩龍紋八吉祥如意耳葫蘆瓶
編號3312
尺寸:直徑39cm
來源北京翰海十五周年慶典拍賣會清代宮廷御用
成交價8344萬元
此瓶造型仿自西亞阿拉伯銅器,又稱為“抱月瓶”或“寶月瓶”。明代洪武時期御窯廠開始燒制此器物,有青花器。永樂宣德時期有青花與白釉品種。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有仿燒,改稱“馬掛瓶”,為皇親國戚騎馬出行時隨身攜帶的用具。青花加紅彩裝飾是明清此器品種之,開始于明代宣德年間,其制作工藝是在燒制好的青花器上,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紅彩輔以描繪紋樣,低溫烘烤而成,在青花的襯托下,礬紅彩愈顯艷麗奪目,極富裝飾效果。
李氏家族的重要漆器收藏——明洪武剔紅游歸圖倭角方盤
編號:L0t1818/Sale2730
尺寸:寬40cm
來源:香港佳士得09秋拍
估價:1000萬~1500萬港元
此盤原為菲格斯爵士(SirJohnFiggess)舊藏,1973年曾于大英博物館他私人漆器展覽中展出。此盤呈方形,倭角,隨形圈足。盤心開光內(nèi)飾天、地、水三種錦地,上雕樓閣聳立,古樹參天,樓閣內(nèi)兩老倚窗對飲,兩童子正備茶,一童攜琴進(jìn)閣,門外兩人策馬奔向樓閣:后有一童子擔(dān)食盒飲具相隨,遠(yuǎn)處山巒起伏,一對仙鶴于祥云下飛舞。盤內(nèi)、外壁雕刻牡丹、茶花、菊花和石榴。底髹黑漆,中央填金刻“大明宣德年制”橫款,為偽款。此珍罕方盤上的款式頗受各學(xué)者的爭議。盤底刻有宣德款,模糊間好像還有永樂款,但有部分學(xué)者認(rèn)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