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出版散文集多部。
“上方下方雪中路,白云流水如閑步。數(shù)峰行盡猶未歸,寂寞經(jīng)聲竹陰暮?!边@首《過仙游寺》詩,是唐代著名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盧綸(748—800)寫的。盧綸為避戰(zhàn)亂,曾隱居周至縣東南之杏林莊,因而就有了來仙游寺踏雪閑賞的機會。其時的雪中路、天上云、芒水濤,讓詩人如癡如醉、游興濃郁,樂不思?xì)w、漫日酣游。賞完了四圍山景。仍不能已,又被悠揚空遠(yuǎn)的經(jīng)聲和亭亭玉立的滿目秀竹牽住了腳步……
白居易讀了這首詩,愛不釋手,復(fù)誦再三。他為“金周至”所吸引,對仙游寺如詩如畫的景色充滿了神奇與向往;他盼望自己有機會也去斯地斯景游賞一番,然后再賦詩詠懷、盡興方歸。
天遂人愿,夢想成真。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真的被任命到周至縣當(dāng)縣尉了。
到任后的第一次公務(wù)之佘,他就迫不及待地去仙游寺游覽。因為初束乍到,白居易不愿麻煩別人,未帶隨員侍從,獨自一人騎馬南馳,前去體味盧綸詩中那行云流水、經(jīng)聲竹韻的人間仙境。
他是晚上去的,既沒驚動官府,又沒打擾百姓,寺僧們也一如往常地禮佛習(xí)經(jīng)。仙游寺一如往常,沒有任何異樣。
初夜的仙游寺,顯得格外雅靜,暮色降臨,太陽從獅山斷崖上斂去了最后一抹余暉:晚風(fēng)習(xí)習(xí),自南向北送來一陣陣清涼;芒水濤濤,在靜夜中聽起來格外空曠、幽遠(yuǎn);沙鶴飛歸,成群結(jié)隊地站在寺院的臺階上,享受這天賜的靜謐和安寧;鐘聲悠悠,傳來了寺僧們誦經(jīng)的執(zhí)著和虔誠;玉兔懸空、月輝傾瀉,給整個仙游寺的山峰、竹木、殿宇、松柏、寶塔,統(tǒng)統(tǒng)籠上了一層薄綃,顯得分外飄渺、空靈而神秘。一入其境,就把個白縣尉陶醉得不亦樂平。以往,他只知道隋文帝崇佛,才選擇了這方山清水秀的寶地建起了行宮,后又改作寺院;可沒料想,距京城僅百里之遙秦嶺北麓的這方處所,竟像天宮仙界,不由感嘆不迭:“仙游寺、仙游寺,名不虛傳、名副其實,人游若仙、快哉樂哉,不枉此夕、不虛此行!”
這時,寺中燈火通明。白居易輕腳輕手地叩開了住持僧的房門。他未報身份,只說自己是來此拜佛燒香的庶民,借此請教一下佛門知識,敬請師父點化。住持忙說:“不敢。施主請言!”
原來,縣尉要考考僧人,看看他們的學(xué)養(yǎng)是否堪配這青山綠水、寶塔金殿的皇家寺院。
問什么呢?稍加思量,白居易便以隋代高僧智顗的學(xué)說為題,請教道:“何謂‘一心三觀?”住持答曰:“‘一心三觀,即是在同一時間于一心中觀有空、假、中三種實相。此三種實相,亦稱為‘三諦?!卑拙右子謫柕溃骸啊恍娜F(xiàn)又叫‘圓融三諦,,此說何解?”住持見他問得深刻,暗想此人定非等閑之輩。于是,先請白居易落座飲茶,然后,恭恭敬敬地答其所問曰:“佛教之,法,是軌持之意;‘持,是一定范圍內(nèi)的法體;‘軌,即是讓人產(chǎn)生的一種理解。一切‘法,都具有‘三軌,即真性、觀照、資成;‘三軌分別配合成空、假、中;空、假、中三者并非次第關(guān)系,而是同時存在、互無妨礙,故而稱為‘圓融三諦。”
白居易本來就頗為留心佛學(xué),且有造詣。原以為在這山野之寺,不會有高僧解悟佛理,沒想到,住持僧的一番侃侃而談、娓娓而語,把個白縣尉高興得喜笑顏開。他便說明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井表示從此愿結(jié)為良友,切磋學(xué)問、同賞美景。住持慨諾,二人擊掌為約。真是“話逢知已千言少”啊,兩人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早已忘記了此時夜也晝也、彼也此也,疲累盡消、興猶未止。未了,寺中留宿,縣尉受之。堂堂一位縣官,竟然獨宿佛寺,這在周至史上,尚屬首有。
安睡之后,白居易毫無倦意。初訪仙游寺的經(jīng)歷,讓他心緒難平、興奮不已。突然之間,詩興進發(fā),遂秉筆疚書《仙游寺獨宿》一首:“沙鶴階上立,潭月當(dāng)戶開。此中留我宿,兩夜不能回。幸與靜境遇,喜無歸侶催。從今獨游后,不擬共人來?!?/p>
白縣尉不但一連在仙游寺住了兩夜,而且還打算再來,并仍獨身而往、不約游件。
好一個仙游寺,讓白縣尉一見鐘情了!臨行,他與寺僧相約:此番夜賞法王塔,來日晝游仙游寺。
夜游的經(jīng)歷,讓白居易對仙游寺產(chǎn)生了神秘感。雖想再游,但總因瑣務(wù)繁忙而未能成行。一次,他要去駱峪辦理公務(wù),適從仙游寺旁路過,恰好摯友王質(zhì)夫與之同行,故相攜共游。
這一回,白居易看的是白天的仙游寺,實現(xiàn)了與寺僧之約,卻又違背了“獨游”的始愿。好在,他與王質(zhì)夫已成莫逆、形同一人;與之同往,亦似獨游。
這是一個秋日,天高云淡、風(fēng)清氣爽。剛出縣城,舉目南望,眼前呈現(xiàn)一片畫卷一般的山色:層峰疊嶂,山巒的顏色由深至淺、由深綠到天藍(lán),一直向遠(yuǎn)處延伸;最遠(yuǎn)的那一道色,便融入了視野盡頭,只能暢想,不可目及。二人心曠神怡,興高采烈地?fù)P鞭策馬,乘風(fēng)騰云般馳往仙游古寺。
他們下馬解鞍,先在玉女泉旁小憩,打算邊走邊游,然后渡過芒水,南行訪僧。
玉女泉在馬融石室的西側(cè),兩處相距僅數(shù)步之遙。石室中的泉水擊石聲,清晰地侍入二人耳中。這聲音,忽大忽小、忽高忽低、忽緩忽急,極像彈奏琴弦,組成了天然樂章,詩化了這古寺仙山,消解了游人的跋涉半勞。
東邊山崖下,冒出了一排細(xì)細(xì)的泉水。這泉水,雖然不大,但很均勻;雖然分散,但都匯入了同一條小渠;雖然湍急,但水質(zhì)極為清純。這些山泉,自東向西,一路直下,聚成了一條涓涓不息的山溪。山溪像一條綠色的項鏈,把一顆顆珍珠(山泉)串在了一起,掛在了玉女峰的脖頸上。一個晶瑩,一個秀麗,兩相輝映、相得益彰。再往西,便是一片稻田、幾方魚塘。這會兒,幾個農(nóng)夫正在田中作務(wù)農(nóng)活,一位老翁在魚塘前持竿垂釣。他們都在專心致志地忙著各自手中的活計,任憑云舒云卷、犬吠鳥鳴,全然不顧,我行我素。這時,兩位文友拿起玉女泉旁的木瓢,一邊痛飲甘泉,一邊贊賞美景,由衷地嘆羨農(nóng)夫漁翁的閑適自在、怡然自得。
過了神仙橋,上了一道坡,轉(zhuǎn)過兩道守,便看見了寺院山門。住持和尚見了白縣尉,視為故知,分外熱情。三人相會,如魚得水。落座客堂后,很快又叔起了詩文梵語。
這一回,住持僧先吐高論。他以白居易守諾來訪為題,談起了“學(xué)道與誠信的關(guān)系”。他說:“《易》曰:‘唯天下至誠,遂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情。學(xué)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誠;存誠于中,然后俾眾無惑;存信于已,可以教人無欺;惟信與誠,有補無失。古云,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h尉今來,誠信俱存,貧僧感佩,我等有緣:國有賢臣,百姓托福!”
這番談吐,恰好說出了白縣尉的真情:意在山水,情在故友,誠在心性。
臨別前,寺僧遞上紙筆,讓縣尉題留墨寶。
白居易是個秉性剛直、坦誠率真之人,自然不會張揚自己誠信可嘉,也無須隱諱自己借公游山,便直抒胸臆,題《祗役駱口因與王質(zhì)夫同游秋山偶題三韻》:“石擁百泉合,云破千峰開。平生煙霞侶,此地重裴回。今曰
勤王意,一半為山來。”
后泉憶及茲游時,白居易又覺當(dāng)日所題之詩意猶未盡,續(xù)題《游仙游山》一首:“暗將心地出人間,五六年來人怪閑,白嫌戀著未全盡,猶愛云泉多在山?!?/p>
兩首詩,皆言作者酷愛大山之情,一個“半在山”,一個“多在山”。發(fā)自心聲,如出一轍。
仙游寺有個黑龍?zhí)?。潭在寺北,深不可及。潭上有峭壁百仞,潭下有仙橋古渡,獅山、象嶺分峙兩側(cè),寶塔、炎光位列南北。這里,可以閑賞古寺,可以靜聽濤聲;可以仰視藍(lán)天白云,可以俯瞰游魚清波;可以遙憶周穆王玄池演樂,可以品評馬融絳帳授徒。這里,也是白居易常來游賞之處、駐足之地。
官場的種種劣跡惡習(xí),常常讓白居易感憤不已,卻又無可奈何。煩悶不堪了,他就來到仙游寺,獨坐黑龍?zhí)杜?,對水凝思、長嗟短嘆。
當(dāng)?shù)赜袀€傳說:黑龍?zhí)独镉幸粭l黑龍,是個水怪魚精。山里的虎豹獐羊野豬蟒蛇來到潭邊喝水時,水怪魚精便躍出水面,將其一口咬定,拖入潭底,生吞活吃了事。古代仙游寺的駐軍,每有陣亡士兵,或身染瘟疫病亡軍士,一律拖到黑龍?zhí)哆叄寥胩兜?。因而,諸多亡靈,常在夜半時分上岸游蕩,長嚎大哭,十分驚恐。時人為了鎮(zhèn)住水怪魚精、安撫亡卒靈魂,便在黑龍?zhí)渡戏胶兔⑺錾娇诟餍蘖艘蛔埻鯊R,潭旁的龍王廟供人祭祀黑龍,山口的龍王廟供為黑龍唱戲使用(廟前建有戲臺)。后來,祭祀黑龍的活動由民間轉(zhuǎn)升官方,儀式也隆重了許多。祭祀前,先由官府出資,請來能工巧匠,制成玉雕文簡、玉璧,打制出金龍,井將刻有官府祈愿文字的玉簡綁在金龍身上,再縛上玉璧,沉入潭中,送給黑龍。玉簡大意為: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祈求黑龍降福、勿擾百姓,祈求亡靈安息、寧神息心。準(zhǔn)備工作完成之后,再擇定吉日,府縣官員沐浴齋戒,命鄉(xiāng)人抬上三味犧牲、上等菜肴,由儀仗樂隊前手,前往祭祀。年年如此,已成例制。
白居易是不信神的,但“官身不由己”啊,他還得參加官祭黑龍的儀式。白居易是主張清廉為官的,但他對貪吏的種種劣行又無力制約、無法制止、無權(quán)制裁。悲憤之余,他筆刺時弊,寫出了一首《黑龍?zhí)丁吩姡陬}目中注明了“疾貪吏也”四宇。詩云:“黑潭水深色如墨,侍有神龍人不識。潭上架屋官立祠,龍不能神人神之。豐兇水旱與疾疫,鄉(xiāng)里皆言龍所為。家家養(yǎng)豚漉清酒,朝析暮賽依巫口。神之來兮風(fēng)飄飄,紙錢動兮錦傘搖。神之去兮風(fēng)亦靜,香火滅兮杯盤冷。肉堆潭岸石,酒波廟前草。不知龍神享幾多?林鼠山狐長醉飽。狐何幸,豚何奉,年年殺豚將矮狐。狐假神龍食豚盡,九重泉底龍知無?!?/p>
鼠狐偷食,竟自竊喜,彈冠相慶;家豚受宰,哀哉悲哉,蓋因何故?
貪吏欺民,百姓受虐。吏何喜,民何悲!
縣尉賦詩,疾惡如仇。思何憤,筆何銳!
仙游古寺,見證斯況;梵音佛國,與之共鳴。
周至有個出身寒門的學(xué)子叫尹縱之,聰敏博覽,又勤奮刻苦,頗有雅名。他為了遠(yuǎn)離世俗、靜心為學(xué),便在仙游寺旁的樹林中擇一空閑之處,結(jié)草為廬,蓋了一座簡陋的山居??v之遷入此中讀書,簡單的衣食,全由家人送往,自己從不出山,專心致志地攻讀詩書。他十分珍惜光陰,即使逢年過節(jié),亦守志山林,不怠學(xué)業(yè);故舊友人來訪,一概拒絕,惟獨對于縣尉白居易例外。這是因為,他仰慕白居易的才華,他敬重白居易的官德。二人相見,談笑風(fēng)生,相契至極,時常自午及暮,終日不倦。
一個陰雨連綿的秋日,白居易因公路經(jīng)仙游寺時,突然牽掛這位居山苦讀的學(xué)于了。他想,自己身在縣城府衙,多日的連陰雨,也悶在屋中倍感寂寞、泛生愁緒;以己度人,可知舊友尹縱之此時的境況和心情:淫雨連綿,早將茅屋下得多處漏水,屋內(nèi)已難尋立腳之地;大風(fēng)起時,又將房上的茅草揭掉一片,真正咸了“茅草見青天,灶內(nèi)斷火煙”了;由于山路泥濘,家人也許還未送來燈油,只好把油燈捻子拉入殘油盞內(nèi),僅供照明,不可讀書了;雖然,人進屋內(nèi)床冰灶涼,但是,無處可以藏身的林間小烏,卻也顧不得遭人捕捉之險,飛進房內(nèi)棲身取暖來了;到了夜間,風(fēng)聲與雨聲相雜,寒冷與陰濕共襲,主人遲遲不能入睡,只能瞪大眼睛、背記詩文。伴著他的,只有草蟲的長鳴,愁緒的無盡……
本來,白居易很想繞道探訪一下尹縱之??墒牵驗橛甏?、路泥、坡陡,再加上公務(wù)在身,便罷了此念。雖未依心咸行,但仍默默自語:“老友啊,我很同情你的寂寞,知道應(yīng)該去與你促膝話舊、聊解憂問,可是今天是不行了;留待來日,我會帶上好酒,專門來仙游寺尋訪你的。”
白居易將如上心情用如下詩文作了記述:“慘慘八月暮,連連三日霖。邑居尚愁寂,況乃在山林。林下有志士,苦學(xué)惜光陰。歲晚千萬慮,并入方寸心。巖鳥共旅宿,草蟲伴愁吟。秋天床席冷,夜雨燈火深。憐君寂寞意,攜酒一相尋?!?《秋霖中過尹縱之仙游山居》)
”誠信俱存”的白居易,當(dāng)然不會忘記自己“攜酒一相尋”的期諾,打算擇日專訪尹縱之,并帶著衣食等物,用以資助家境并不富裕的學(xué)子。沒料到,這一年的秋末冬初之際,他就接到了調(diào)往京都的詔書,進入皇家的翰林學(xué)院了。
皇命難違。白居易只好匆匆收拾行囊,于十一月五日赴京到任。
短短的縣尉任上,白居易愛山愛水、愛民愛才,總是言行信諾、說到做到,惟獨去仙游寺尋訪尹縱之的愿望,為調(diào)任京都而最終咸空,留下了永久的缺憾。
到了京城,白居易仍然十分懷念周至。這種深情,在他的言談之中屢有坦述,詩文之間常有展現(xiàn)。
詩人對于仙游寺,更是別有一番思念。這里,是他初游傾心之處;這里,是他談禪論道之地;這里,有他詠成《長恨歌》的紀(jì)念;這里,有他寫出“疾貪吏”的激情;這里,有他攀崖采挖薔薇的腳??;這里,有他入谷移栽雙松的汗水;這里,還隱居著他的好友王質(zhì)夫;這里,還有他牽腸掛肚的尹縱之……
一天,白居易在皇宮里值班,并夜宿禁中。忙完公務(wù),他久不成眠,對仙游寺的濃情懷想,又一次涌上心頭。朦朧之中,他似乎看到了黑龍?zhí)兜乃?,看到了寺僧窗前的燈光,看到了月生峰上的圓月,看到了法王塔上的寶光;他還看到了陳鴻為他的《長恨歌》作傳,看到了王質(zhì)夫與他呤詠唱和。他懷念從縣府直奔仙游寺的馬蹄聲聲、芒水遠(yuǎn)迎,他羨慕玉女泉申的魚兒們自由自在、成群嬉戲,他惦念舊街中的雙松是否有人澆溉,他擔(dān)心寺旁苦讀的學(xué)子會因為朔風(fēng)飛雪而難捱嚴(yán)冬……
隱隱約約地,他聽到了皇宮中的更漏報時之聲。半睡半醒的白居易,還以為那是仙游寺山泉落崖發(fā)出的滴答之音哩……
夜不成寐。白居易披衣復(fù)起,獨坐悵然。思之所至,詩即吟就:“西軒草詔暇,松竹深寂寂。月由清風(fēng)來,忽似山中夕。因成西南夢,夢作仙游客。覺聞官漏聲,猶謂山泉滴。”(《夢中寓直夢游仙游寺》)
日有所思,夜始成夢。京城皇宮中的白居易,把自己一顆年輕的心,永遠(yuǎn)地留在了仙游寺。
白居易與王質(zhì)夫
仙游寺旁的薔薇里,住著一位無位無冠
的隱士王質(zhì)夫。他是白居易的布衣?lián)从?,對白居易早期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影響極大。著名的《長恨歌》,就是王質(zhì)夫鼓動陳鴻作序、白居易賦詩而問之于世的??梢哉f,沒有王質(zhì)夫,白居易就不會寫出《長恨歌》這首代表作。
關(guān)于王質(zhì)夫其人,新舊唐書以及有關(guān)唐人傳記中,均無記載?,F(xiàn)在,有史可考者主要有五:其一,陳鴻在《長恨歌傳》中述:“鴻與瑯砑王質(zhì)夫……”,可知他祖籍山東瑯砑;其二,白居易在《招王質(zhì)夫》詩申有:“濯足云水客”之句,可知三質(zhì)夫是一個江湖散人、潛居隱士;其三,白居易有詩曰《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游寺》等,可知他排行十八;其四,白居易在《哭諸故人,囚寄元八》一詩申,有句曰:“……質(zhì)夫亦幽論……彼皆少于我,先為泉下人”,可知王質(zhì)夫比白居易年紀(jì)要小一點;其五,白居易《哭王質(zhì)夫》一詩中有“客從梓潼來”之句,《寄王質(zhì)夫》一詩中有“君佐征西幕”之句,可知他后來在四川梓潼當(dāng)了征西將軍的幕僚,并客死他鄉(xiāng)。
另外還有元稹與王質(zhì)夫一說,雖尚存疑,但亦為一條重要線索,或可采信。元稹是白居易的另一位摯友。公務(wù)往來中,白元二人常邂逅于周至的駱谷。元稹在《駱口驛二首》一詩中,前有小記云:“東登上有李二十員外逢吉、崔二十二侍御韻使云南題名處,北壁有翰林白二十二居易題《擁石》、《關(guān)云》、《開雪》、《紅樹》等篇,有王質(zhì)夫和焉。王不知是何人也,”可知,這時白居易尚未將王質(zhì)夫介紹給好友元稹,這是元和四年(809)三月的事。后來,元稹便結(jié)識了王質(zhì)夫這位朋友的朋友,且互成莫逆。他在次年寫的《二月十九日酬王十八全素》一詩云:“君念世上川,嗟吁老瘴天。哪堪十日內(nèi),又長白頭年?!痹娭醒约啊巴跏恕保c王質(zhì)夫排行相同;詩中所詠漢中,恰在周至與梓潼之間,亦在情理之中。由此推知:要么,王質(zhì)夫的本名叫全素;要么,因為川陜語音的差異,此時在梓潼做幕府的“王質(zhì)矢”被川人喚作“王全素”了。前者似應(yīng)更為可信。
有志記載的白居易早期詩作申,與他在周至當(dāng)縣尉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共有39首,其中寫王質(zhì)夫者竟有13首之多。白、王交情,可謂厚矣。
白居易涉及王質(zhì)夫的作品,大抵可分為三午時期:一為白居易在周至當(dāng)縣尉的這段時間,大約在元和元年(806)春至翌年秋,共有五首;二為白居易召還京都任翰林學(xué)士時期,大約在元和二年(807)秋至元和十早(815)秋,也有五首;三為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時期,大約在十四年(819)三月至翌年夏,還有三首。
白居易35歲時制舉及第,春風(fēng)得意、神采奕奕。出任周至縣尉,于他而言,是大材小用;可在普通人眼中,仍被認(rèn)為是少年得志、鴻途無量。
王質(zhì)夫乃一介布衣,竟然與朝廷命官成為金蘭契友,而且其后又相知相交30年之久,成為古今羌談。
白、王之史,可謂真誠高雅。兩人拋卻勢利、遠(yuǎn)離世俗,以情會友、以文交誼;兩人醇酒同醉、曠野共眠;兩人吟詩作歌、暢想寰宇,其樂無窮、其悅似仙。白居易飄逸瀟灑的名句“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就是他贈予王質(zhì)夫七律中的一聯(lián)。這一聯(lián),不僅為國人熟記、雅士高談,而且還遠(yuǎn)漂東海,被日本大江維時《千載佳句》及藤原公任《和漢郎詠集》等典籍所收錄,被異域之人傳誦題銘。
白居易在《招王質(zhì)夫》一詩中寫道:“濯足云水客,折腰簪笏身。喧閑跡相背,十里別經(jīng)旬。忽因乘逸興,莫惜訪囂塵。窗前故栽竹,與君為主人?!卑拙右缀芰w慕王質(zhì)夫那種自由自在的日子:他無公事纏擾,他無喧囂煩耳,他不受上司差役,他不為薄俸折腰,他與云水為伴,他可隨興訪舊,他可我行我素。兩人的處境,一官一民、一喧一閑,實在讓俗人不解,令高人艷羨。兩人相距雖僅10里之遙,但彼此分手言別又有旬日之久了。感謝王質(zhì)夫有此雅興,來到這喧囂嘈雜的縣衙看望故友。為謝友真誠,也為邀友常訪,白居易特意在自己居所的窗前栽上竹予,好讓友人像自己一樣,時常成為這里的主人。可以說,白居易在周至為官一場,與他交情最厚的是王質(zhì)夫,和他相處最多的是王質(zhì)夫;離開周至之后,與他書信往來、唱酬應(yīng)對的,也是王質(zhì)夫,最讓他懷念的人,還是王質(zhì)夫。
白居易身為官員,必須面對世俗、料理公務(wù),從傘于朝廷。但是,他向友人王質(zhì)夫展示出的形象,卻與此迥異:他認(rèn)為“憶昨為官日,折腰多苦辛”;他認(rèn)為“一為趨走吏,塵土不開顏”;他認(rèn)為“勝地本來無定主,大都山屬愛山人”。這些,都是一種無意于官場、傾情于自然的淡漠利祿、喜山愛水的本真坦陳。而這種本真,又恰與王質(zhì)夫秉性相投、意氣相通。他在《祗役駱口,固與王質(zhì)夫同游秋山,偶題三韻》的詩中寫道:“石擁百泉合,云破千峰開。平生煙霞侶,此地重徘徊。今日勤王意,一半為山來?!边@時的白居易,盡管是去縣城西南的駱谷關(guān)辦理公務(wù),仍然忘不了邀上王質(zhì)夫共賞駱峪秋色山景,由此可知白居易的性格,亦可見白王二人之交情。一方面,“祗役駱口”,說明他是接受王命,因公出差去的:一方面,他又“一豐為山來”。在白居易眼里,把與友游山賞水,看得比“奉命勤王”還要重要、還要快活。
白居易應(yīng)是一個沒有一絲一毫官架子的政府官員。他不僅樂與布衣之身的王質(zhì)夫交游,點無貴賤之分,而且兩人每次游畢,白居易總要親自伴道王質(zhì)夫返回仙游寺的。他在《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游寺》一詩中寫道:“曾于太白峰前往,數(shù)到仙游寺里來。黑水澄時潭底出,白云破處洞門開。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惆悵舊游哪復(fù)到,菊花時節(jié)羨君回。”一句“黑水澄時潭底出”,道出了白王二人曾多次共游仙游寺,既領(lǐng)略過芒水濤濤、泥沙俱下,又見識了風(fēng)平浪息、水澄似鏡。一句“白云破處洞門開”,道出了他們二人曾經(jīng)頭頂烈日、仰觀白云,沿著羊腸小道攀訪玉女洞的旅程艱辛。一句“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道出了白王二人林間閑賦、溫酒助興、題詩為記的逸興趣事,所憾,王質(zhì)夫做人過分謙下隱逸,竟然未給后人留下只字片語!一句“惆悵舊游哪復(fù)到”,道出了白居易茲游的快慰、再游的渴望,以及他對王質(zhì)夫那種閑云野鶴式生活的羨慕……至此,白王二人戀山愛水之情、相攜共游之誼,盡現(xiàn)詩中。
白居易不但自己與王盾夫情同手足、形影相隨,他還將王質(zhì)夫引薦給自己的朋友,并常相往來。他在《和王十八薔薇澗花時有懷蕭侍御兼見贈》一詩中寫道:”霄漢風(fēng)塵俱是系,薔薇花委故山深。憐君獨向澗中立,一把紅芳三處心?!痹诎拙右籽劾?,薔薇澗因為有了王質(zhì)夫,這里是天上人間最幸福的地方;鮮花怒放之時,不僅是王質(zhì)夫一個人獨賞山景,還有詩人自己和在朝廷當(dāng)官的蕭侍御哩,大家是老朋友了,心里共同掛念著舊人舊景……
白居易調(diào)往京都后,心里仍時常掛念著王質(zhì)夫。但因公務(wù)繁忙,再也無法像在周至任上那樣朝夕與友相處了,唯一傾吐思念的方式,就是賦詩詠懷、遙寄情誼。
他在《寄王質(zhì)夫》一詩中寫道:“憶始識君時,愛君世緣薄。我亦吏王畿,不為名利
著。春早仙游洞,秋上云居閣。樓觀水潺潺,龍?zhí)痘R髟娛献?,引酒泉邊酌。因話出處心,心期老巖壑。忽從風(fēng)雨到,遂被簪纓縛。君作出山云,我為入籠鶴。蘢深鶴殘悴,山遠(yuǎn)云飄泊。去處雖不同,同負(fù)平生約。今來各所在?老去隨所托。我守巴南城,君佐征西幕。年顏漸衰颯,生計仍蕭索。方含去國愁,且羨從軍樂。日游疑是夢,往事思如昨。相憶春又深,故山花正落。”這是白居易被貶忠州后寫的一首詩,先是回憶了白土二個相識相處的經(jīng)過;繼而又對兩人妁抱負(fù)作了表陳,對兩人的處境深力嘆息;最后,又夢回周至,流露出無限眷戀之情、萬分惋惜之意。最為典型的話有此四句:第一句:“憶始識君時,愛君世緣薄?!奔词钦f,我其所以結(jié)識你,是因為你淡泊世事、無心功名,恰好我倆是秉性相報的。第二句:“吟詩石上坐,引酒泉邊酌。”那是何等的自在、何等的愜意啊。然而,往事不再了!第三句:“君作出山云,我為入籠鶴。”出山的白云,飄泊無依;入籠的仙鶴,有翅難翔。君我此境,情何以堪?第四句:“日游疑是夢,往事思如昨?!弊髡咝睦?,永遠(yuǎn)忘不掉兩人在周至?xí)r那種“閑云野鶴”式的快樂往事,不由人每每回想;而每次回想起來,這些事都好像在昨天剛剛發(fā)生一樣……
白居易不但在失意、無事時想念王質(zhì)夫,他在得志于翰林院學(xué)士之時,于皇宮中值夜,聽到禁中蟬鳴,也情不自禁地懷念起了故人:“何處感時節(jié),新蟬禁申聞……惟有王居士,知余憶白云。何曰仙游寺,潭前秋見君?!彼诹硪皇住督性⒅保瑝粲蜗捎嗡隆分袑懙溃骸啊鲁銮屣L(fēng)來,忽似山申夕,因成西南夢,夢作仙游客?!痹谠娙诵哪恐校灿蜗捎嗡?,必有王質(zhì)夫;因之,仙游寺即是王質(zhì)夫的代名。相思之情,刻骨銘心。
同樣,王質(zhì)夫也十分思念舊友白居易,常常寄信相邀,請他來故地與故人同游故山。可是。白居易卻因公務(wù)繁忙難以脫身,心想去而人難往。無奈,他寫了一首《酬王十八、李大見招游山》的詩以抒其懷:”自憐幽會心期阻,復(fù)愧嘉招書信頻。王事牽身去不得,滿山松雪屬他人?!?/p>
最讓白居易痛心疾首的,是他在偶然之間得到了王質(zhì)夫去世的噩耗。太意外了,白居易真是不敢相信這個冷酷的現(xiàn)實!為什么呢?他比我小啊!況且,我家中的小箱子內(nèi)還有這位老朋友前一個月寄來的書信啊!哪會這么炔……
于是,白居易寫了《哭王質(zhì)夫》一詩:“仙游寺前別,別來十佘牟。生別猶快快、死別復(fù)何如?客從梓遺來,道君死不虛。驚疑心未信,欲哭復(fù)踟躕。踟躕寢門側(cè),聲發(fā)涕亦俱。衣上令日淚,篋中前月書。憐君古人風(fēng),重有君子儒。篇詠陶謝輩,風(fēng)衿嵇阮徒。出身既蹇連,生世仍須臾。誠知天自高,安得不一呼。江南有毒蟒,江北有妖狐。皆享千年壽,多于王質(zhì)夫。不知彼何德,不識此何奉?”
須知,古人視親情與友清井重,或者為后者更甚。所謂“慷慨悲歌,聚散離合”,即言此意。漢無名氏舊題《蘇子卿》詩中寫道:“良友遠(yuǎn)別離,各在天一方”,說的是蘇武與李陵分別時的情形;南朝時江淹《別賦》中云:“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友人別離,“黯然銷魂”,其狀何哀,其情可度;唐王昌齡在《送魏二》詩中寫道:“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說的是作者遭貶時進友人之況,與白居易斯境相似;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申,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敵人”,則把惜別之情推向了極致;唐孛白《贈汪傖》詩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則是選人與凡人深交厚誼的典型寫照。
以上,皆為友人“生離”分手之情。白居易與王質(zhì)夫之間,可是“死別”之訣啊,其情尤甚,其狀尤慘。30年心心相印的患難摯友,突然間先已而去,相聚之樂、相思之憂、相剮之悲,一下子齊泛心頭,哭友之汨,不禁泉涌。
《哭王質(zhì)夫》一詩中,白居易一開篇就發(fā)出長嘆:“生別猶怏快,死別復(fù)何如?”詩人正為“生不能重逢”惋惜時,又待來了“死不能再聚”的噩訊,引人生哀。面對著“衣上今日淚,篋中前月書”,不只是詩人,恐怕連同其家人、友人也會為之同悲、相與垂泣的……
白居易在詩文中評價王質(zhì)夫的儒雅之風(fēng)、博學(xué)多才,此處表現(xiàn)得最顯直截了當(dāng)。詩人認(rèn)為,王質(zhì)夫所作詩篇,對陶潛、謝靈運的隱逸超脫,吟詠得至為深刻和得體;王質(zhì)夫的言行舉止,像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賢”那樣風(fēng)流倜儻;王質(zhì)夫的文學(xué)品位和寫作風(fēng)格,可與以上諸人互相匹敵。越是這樣一位英才,越是讓人對他的命運多厄感慨不已,對他的英年早逝撫髀長嘆……
末尾,詩人借“毒蟒”、“妖狐”都比王質(zhì)夫長壽的比喻,發(fā)出了“不知彼何德,不識此何辜”的詁疑,那是對天之問、對地之慟,那是對己之嘆、對友之念啊,真乃哀感天地、長歌當(dāng)哭!
責(zé)任編輯劉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