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尹
[摘 要] 本文通過改進教學方法,著重闡釋方劑主治證的基本內涵,幫助學生建立逆向思維方式,理清方劑的臨床使用程序,突出強調基本方代表方的示范作用,并結合案例教學,使學生掌握好方劑基本理論及提高運用能力。
[關鍵詞] 中醫(yī)學;方劑教學;方法
方劑俗稱“藥方”或“處方”,是歷代醫(yī)家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成熟的。前人的許多方劑,組織嚴謹,配伍巧妙,直到今天,依法使用,療效仍然顯著。方劑教學,目的是傳授學生運用方劑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但在教學和臨床見習中,往往出現一些學生拘泥于方不知變通,加之西醫(yī)辨病論治思想的影響,在臨床實踐中顯得茫然失措。筆者以為,在方劑教學中,宜突出以下四個方面,可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方劑學習要領,始終保持思路清晰,取得藥到病除的良效。
一、闡釋方劑主治證的基本內涵
學生在學習《方劑學》以前,只有中醫(yī)基礎理論、中藥學、中醫(yī)診斷學3門基礎課知識,對方劑主治證所涉及的內容不甚了解。然而,教材中方劑主治證的命名無規(guī)律性,有以病名命名者,如臟躁;有以證名命名者,如郁證;有以病機命名者,如外感風熱,內停水飲等等。如只依據教材編排內容簡單講解,往往學生在學習一首方劑后不知所用,更對一些病證一無所知,影響對知識點的掌握。
如半夏厚樸湯主治梅核氣,甘麥大棗湯主治臟躁,越鞠丸主治郁證等,因學生對病名、證名的概念空白,應先解釋其含義,讓學生對該病證有了大概、全面的理解之后,再進行講解就會事半功倍。再如固沖湯主治脾氣虛弱,沖脈不固證,此乃病機用語,若按部就班地講解,學生對該方的應用還是一頭霧水,究竟在臨床用于何病證,應該講清、講透。這是教學難點,一定要闡釋清楚,方能使知識點有機地聯系起來。
二、幫助學生建立逆向思維方式,理清方劑的臨床使用程序
《方劑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臨證遣藥組方的能力,以適應臨床醫(yī)療實踐的需要。在中醫(yī)臨床實踐中,辨證論治的步驟是理、法、方、藥,即按照“辨證、立法、組方”的順序來進行的,即法隨證立,方從法出。然而現行《方劑學》規(guī)劃教材中各方是按方名、組成、功效、用法、主治證、方解及運用的順序編排,這一編排順序剛好與臨床辨證論治過程完全相反,這就很不利于學生臨證組方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與臨床診療模式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即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方式。某些方劑的講解順序按主治證、病機、治法、功用、選藥、配伍意義、臨床應用的步驟推理講解,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臨床思維模式,培養(yǎng)組方應用能力,更有利于對所學方劑內涵的理解和掌握。
如藿香正氣散,臨床見證:發(fā)熱惡寒,頭痛,此為外感風寒,衛(wèi)陽被郁的癥狀;又見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此為內傷濕滯,胃失和降的癥狀。以此引出本證病機為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確立治法當以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為主。而藿香正氣散的功效解表化濕,理氣和中恰好體現了這一治法。方中重用藿香,辛散風寒、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為君藥。配以紫蘇、白芷辛香發(fā)散,助藿香外散風寒,并可芳香化濁,為臣藥。用半夏、陳皮燥濕和胃,降逆止嘔;茯苓、白術健脾運濕,和中止瀉;厚樸、大腹皮行氣化濕,暢中除滿;桔梗宣肺利膈,即利于解表,又利于化濕,共為佐藥。使藥甘草調和諸藥。合而用之,風寒外散,濕濁內化,清升濁降,氣機通暢,諸證自愈。按此順序講解簡單明了,條理清晰,學生不僅容易接受,還便于掌握。
三、突出強調基本方代表方的示范作用
由于教學時數所限,要想在短短幾十個學時內,講完方劑學教材中的所有方劑是不可能的。且與浩瀚的歷代方劑學著作相比,教材所選的方劑只是滄海一粟。并且由于臨床疾病變化復雜多樣,臨床各科選方用藥又各具有特色。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以基本方為基礎,進行重點剖析,著重引導學生把握相關方劑的內在聯系,進而引導他們辨證立法、據法選方。如補陰劑中六味地黃丸是補腎陰的基本方,后世很多補腎陰的方劑多由本方發(fā)展而來,因此可重點剖析、精講此方的配伍方法及組方特點,進而引出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都氣丸、麥味地黃丸等附方,甚至補腎陽的腎氣丸也有六味地黃丸衍化而來。通過講解使學生懂得學好一個基本方、代表方,可帶動一類方,并使學生能夠體會到中醫(yī)隨證加減變化的特色。又如二陳湯藥僅6味,去烏梅,加枳實、南星,即為導痰湯;加天麻、白術、大棗即為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枳實、竹茹、大棗即為溫膽湯。筆者深刻體會到在教學中突出強調基本方、代表方既節(jié)省了課時,又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方劑的記憶效率,使學生用較少的時間掌握較多的知識,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于思考、理解,進而提高臨床實踐應用能力。
四、采用案例教學
采用教師臨床經驗講述與選擇典型案例讓同學分析兩種形式。前者,讓同學分享老師的成功經驗,增強同學對中醫(yī)治病的信心;后者讓同學對所給案例或者患病同學的病情進行分析、確立治法、開出方劑,老師最終給予點評,分析總結臨診思路,使學生提前進入醫(yī)生角色。加深理解方劑與處方的關系,及時發(fā)現學習中的不足與欠缺之處。鼓勵了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力去思考和探索,做到從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逐步提高,臨見一證,運用一方。真正逐步做到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提高同學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智慧”。
總之,方劑學是一門介于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是中醫(yī)院校的公共必修課程,講授好方劑學對中醫(yī)藥學生的未來在臨床、科研與教學等方面發(fā)展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而方劑學的課改與實踐,提高與完善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將我們的教學改革思路逐步付之實施,在實踐中探索、總結與改進,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與成效。
[參考文獻]
[1] 王付.方劑學.教學內容的改革[J]中醫(yī)教育,2001,1(39).
[2] 惠紀元,鄧中甲等.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P109-110.
[3] 劉學文,都廣禮,都慶祥,武明東等.實用趣味方劑手冊。[M]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5:P152,325.
[作者簡介]
張尹(1981-)女,云南保山人,畢業(yè)于成都中醫(yī)藥大學,保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教師,助理講師,主要從事中藥學和方劑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