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的分析,從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情感認知、音樂特點、內心體驗,以及演唱時對歌曲的咬字歸韻、音色控制、神情兼?zhèn)溥@些方面來探討古詩詞歌曲的藝術表現。
關鍵詞:古詩詞歌曲 《楓橋夜泊》 藝術表現
中圖分類號:J642.7 文獻標識碼:A
一 古詩詞歌曲的發(fā)展
詞興于唐,盛于兩宋,是一種將詩歌與音樂融為一體的藝術歌曲。唐宋時期由于詞樂蓬勃發(fā)展,不僅產生了數以千計的詞調,涌現出大量知名或不知名的歌手、歌唱家,如李師師、孔三傳、張五牛等,而且還提出了極其豐富的詞樂演唱理論。他們當時的創(chuàng)作很大程度上是“先樂后詞”,如柳永、陸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就是兩宋有名的詞樂創(chuàng)作者。而由于歷史的緣故我們現在僅能看到他們的詩詞,卻很難聽到與詩詞相配的曲。到20世紀初期,出現了一批像黃自、青主等為古詩詞譜曲的作曲家。白居易的《花非花》、蘇軾的《大江東去》、《水調歌頭》,李之儀的《我住長江頭》等一批古詩詞,經過現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成為詞與樂結合的新型的藝術歌曲。但在20世紀上半葉,由于戰(zhàn)亂頻繁和極左路線的干擾,古詩詞歌曲未能得到健康的發(fā)展,進入21世紀后,古詩詞歌曲的創(chuàng)作掀起了熱潮。陸游的《釵頭鳳》、白居易的《憶江南》、李白的《靜夜思》等一大批古詩詞歌曲的出現,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二 以《楓橋夜泊》為例,探討古詩詞歌曲的藝術表現
中國的古詩詞歌曲是西方藝術歌曲形式與中國古典詩詞內容結合的產物。它是通過古詩、音樂、人聲的結合而創(chuàng)作的聲樂作品,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首先,歌詞為我國古代詩詞,具有較強的文學性與詩意;其次,音樂形象獨特、生動、富有意境;還有感情的表達真摯、深邃、細微、極富感染力,因此與其他形式的歌曲相比,具有更廣闊的情感空間與更強烈的藝術表現功能。為了更好地把握古詩詞歌曲的風格特點、歌詞的藝術內涵、音樂的意境,在聲音的運用、呼吸的分句、情感的把握直至演唱者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下面將通過《楓橋夜泊》這首曲子來探討古詩詞歌曲的藝術表現。
1 對創(chuàng)作背景的準確把握與情感認知的統(tǒng)一
《楓橋夜泊》是由我國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為唐代詩人張繼的詩譜曲的藝術歌曲。在探究這首藝術歌曲時,我們不應僅僅局限作品的本身,而應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研究和探索。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宏觀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指作者身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包括當時的政治格局、社會的美學審美情趣等?!稐鳂蛞共础返淖髡邚埨^正處在唐代玄宗天寶繁華盛世年間,當時政局穩(wěn)定,老百姓生活安定,文人講求韻味,重視藝術作品的空靈、含蓄、平淡、自然的美。微觀方面是指作者當時的心境和創(chuàng)作意圖。詩人赴京趕考落第之后,為排遣心中苦悶,租一小客船泛舟至蘇州楓橋鎮(zhèn),江南的秋夜,孤舟一葉,旅途的孤單在寒冷的秋夜達到了極至。月落烏啼、寒霜滿天、江邊楓葉、漁家燈火,穿過時空而來的遠處悠悠的鐘聲,仿佛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立體的“楓橋夜泊”圖。
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點明了時間是深夜,季節(jié)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靜中,偶有烏鴉啼叫劃破夜空,反而使周圍的氣氛顯得更加寧謐深沉。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點出詩人夜宿于客舟,一直不曾入寐。月落、烏啼、秋霜,這是他對遠處景物的感受,而江楓和漁火則是他對近處景物的觀察。而后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則把聽覺效果調動了起來,進一步襯托自己的孤寂,想到了人生逆旅中的種種境遇和遭際,使本來就已成畫的意境更加清幽、凄楚。由此可見,這首歌的情感基調是惆悵的、憂郁的。只有把握好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準確把握好作品的情感。
2 音樂的特點與內心情感體驗的統(tǒng)一
為古詩詞配曲是具有較強藝術性和較高專業(yè)程度的歌曲創(chuàng)作,所配曲的古詩文,大多都是文學性甚強的作品,有不少是流傳千百年的名篇佳作。在旋律上作曲家都盡可能地做到詩文與音調的交融,借鑒古代音樂格調、音律、曲式,以及現代作曲的技法等。精雕細琢、刻意表達出古詩詞的內容和情調。
《楓橋夜泊》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黎英海先生于1982年創(chuàng)作的《唐詩三首》之中的一首,歌曲以豐富多彩的和聲和簡潔清晰的織體,把這首膾炙人口的唐詩表現得有聲有色,成為音樂會上常演不衰的經典曲目。下面就歌曲人聲旋律的寫作與鋼琴伴奏的特點進行分析:
歌曲的人聲旋律很簡單,但音樂形象十分鮮明。旋律寫作中充分融入中國詩詞的韻律和吟誦感。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五聲音階的調式和離調的寫作手法,聽起來不是那么穩(wěn)定,產生了一種游離、飄忽不定的感覺,把船的搖擺晃動、河水的流動、與詩中的意境和情感宣泄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整首歌曲旋律,每一句的走向都是向下的,最后兩句末尾連續(xù)采用了三個前八分音符后拖附點二分音符的節(jié)奏型,完美地勾勒出冷清孤寂的心情及無奈深沉的感嘆。
藝術歌曲的伴奏與人聲旋律是同等重要的。只有人聲與鋼琴伴奏的完美結合,才能將詩意完美地表達出來。在這首歌中,鋼琴始終抓住兩個生動的形象,用鮮明的音型表現了出來:一個是寒山寺的鐘聲,一個是江水的流動。
歌曲的開始用左手在鋼琴的低音區(qū)三次奏出主和弦的根音與五音構成的五度音程,十分形象地表現了鐘聲的效果。第四次鐘聲再次響起后,右手琶音的進入似流動的江水,緊接著采用類似古箏“流水”的刮奏手法,然后同音反復、形象地描繪出河水流動的動態(tài)和船靠岸時,江水拍打岸邊的情景。在4/4拍的弱拍位置上,有意使用急促的32分音符或16分音符,不僅連接前后的樂句,而且也恰好地模仿了揚琴、琵琶、古箏等傳統(tǒng)樂器的節(jié)奏特點,散發(fā)出濃郁的古味和民樂彈撥味。使中國古曲的韻味盡在其中,把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氣質及藝術審美觀,表達得相融相合、絲絲入扣。正如古代文人王驥得在《曲律》中所說的:“詩不如詞,詞不如曲,故是漸近人情?!比裾{高雅清淡,回味無窮,而黎英海先生用音樂的表現手法,達到了中國音樂傳統(tǒng)中運思習慣與西洋作曲技法的巧妙融合,賦予了古典詩詞新的生命力。
3 歌曲演唱的藝術處理與情感表現的統(tǒng)一
歌唱者對聲樂作品在演唱過程中的藝術處理是整個二度創(chuàng)作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關系到是否如實地、藝術地再現了創(chuàng)作者所要表達和呈現的作品內涵,這不僅是聲樂表演所追求的目標,也是任何一種藝術門類所崇尚的理想境界。在這作者無意去更多地研究演唱技能,只是想探討下《楓橋夜泊》在演唱中的一些藝術處理。
(1)咬字歸韻
古詩詞歌曲的歌詞是建立在漢民族語言的基礎上的,很講究聲、韻、調三要素,要加強字聲的結合,要求字音清晰、準確,做到“以字行腔、字聲相諧”。明代沈寵綏在《度曲須知》中曰:“凡敷演一字,各有字頭、字腹、字尾。”形象比喻了咬字歸韻的出聲,引長收歸這一過程。因此在演唱時,恰當的咬字吐詞能準確地把握風格,表現歌詞的內涵和思想感情?!稐鳂蛞共础芬磺男善鸱^大,音域較寬,但它的感情基調是傷感、憂愁的,情感的表達是內在含蓄的,因此咬字要柔和,在演唱時要根據旋律和意境來處理咬字的字頭、字腹和字尾。如“月落烏啼霜滿天”中唱“落lu-o”“霜shu-ang”兩字時,字頭要發(fā)得快而短,字腹圓而長,就是要把韻母中的“u”延長,字尾收得輕而短,來突出古典的韻味。換氣分句也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由于《楓橋夜泊》每個月句都很長,恰當位置的換氣可以突出歌曲的情感并帶動歌者的情緒,不必要或錯誤的換氣分句,往往會把歌曲唱得支離破碎。所以,我們在學習一首古詩詞歌曲時,首先要把歌詞逐句地朗讀,弄清楚每個字的準確發(fā)音、歸韻,重音等,為歌唱作好充分準備。
(2)韻味把握
不同的詩詞韻味不一樣?!稐鳂蛞共础愤@首古詩詞歌曲情感基調是冷色調的、略帶憂愁的,它著力寫出的是一種情緒、一種氛圍,一種色彩,一種基調,表現的是一種含蓄寫意之美。因此,歌唱者不適宜用奔放、嘹亮、粗廣纖細的音色來演唱,而需用一種古樸、典雅、含蓄、圓潤、沉黎、清亮的音色來演唱。
在第一句中,“月落”表示昏暗,“烏啼”帶有哀傷,“霜天”象征冷寂。因此,在用聲時應輕柔、暗淡些,氣息控制盡量平直、從容,緩緩地吟唱出來?!八獫M天”中的“霜”字是此句的高潮點,情感得到宣泄,但要注意這是惆悵的宣泄;處理時,聲音要精心安排,營造異鄉(xiāng)“夜泊”特有的氛圍,表達憂郁、孤寂的情懷。此外,這首歌的每一句結尾處,都有一個后半拍起音后的拖腔好像古琴揉弦后的泛音,有的書上也把它叫做“雙按音”,演唱時似古琴悠悠,余音繚繞,是為了表現作品高雅古樸的格調??傊?,演唱古詩詞作品,聲音的韻味要非常講究,盡量使聲音古雅而有情致,一起一落、一轉一折、一頓一挫做到精致而典雅。
(3)神情兼?zhèn)?/p>
神情兼?zhèn)洌幢硌莸木駳赓|和表達的情感情真意切。精神氣質不僅表現為外在面部、眼神肢體等方面,還包括由內在自然流露出來的神態(tài)、氣韻。演唱《楓橋葉泊》時,要好似吟詩,舉手投足、顏面神態(tài),眼目深處流露出古代詩人內斂、含蓄、深邃的文人氣質。
自古以來,我國民族聲樂演唱一貫注重聲情結合,以情動人。兩千多年前的《詩大序》曰:“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這幾句話指出:詩是一種“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藝術,而與詩結合的歌,則更應是一種為情所動發(fā)自心聲的抒情藝術。唐宋詞樂繼承了古代的聲樂藝術傳統(tǒng),特別注重聲情結合,以情動人。
要做到神情兼?zhèn)?,不但要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還要進入歌曲的角色,同時把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和人生的感悟融進歌曲當中,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情動、唱心、傳神、達境,進而使歌唱升華?!稐鳂蛞共础分小耙拱腌娐暤娇痛边@句,是全曲的最高潮,猛地一聽它猶如吟詩一般有吟誦感,韻律感、律動感、節(jié)奏感;仔細一品它是完全的字字相連、聲聲相扣、字聲連情、情深聲揚。“鐘聲”兩字一定要唱得猶如加了保持音記號,有意地加長、加重,體現出似乎在仔細地聆聽鐘聲,又似乎在模仿鐘聲的聲音,還似乎在表示鐘聲延長的頻率、表現出空寂、落寞、孤獨、悲涼的心境。隨后唱出“到”字這一全曲的最高音。此時的聲音由一個強(f)到弱(p)再到漸強(mf)的處理,隨著重復句一句句地退去、聲音逐漸減弱,把作者的苦悶以及壓抑的愁緒表現出來。
“樂之筐格在曲,而色澤在唱”,以聲拖腔、以字行腔、以情潤腔、潤而生味,是中國民族歌唱二度創(chuàng)作時必須運用的特殊技巧。
三 結語
所以說每唱一首古詩詞歌曲都應在細致研究、深層透徹理解音樂的內涵上,結合適當的技巧,以唱出古詩詞的詞采,意境和古詩詞的風格、韻味。以達到詞曲和諧、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聲樂藝術的理想境界。
古詩詞歌曲的演唱過程,也是我們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深入學習的過程,先人們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讓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不僅要繼承下來,更要發(fā)揚光大。今天在我們的聲樂學習和教學中,學唱古詩詞歌曲,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我們對傳統(tǒng)音樂的藝術品位,而且對發(fā)展中國歌唱藝術美學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樊祖蔭、李文珍等編:《中國傳統(tǒng)聲樂卷——中國民間歌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
[2] 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
[3] 許講真:《歌唱藝術講座》,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
[4] 楊曙光編:《中西多種風格演唱研究與數學曲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
[5] 傅利民編:《音樂論文寫作基礎》,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
[6] 張平:《唱歸天地》,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
[7] 《唐詩鑒賞詞典》,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作者簡介:
董海燕,女,1973—,浙江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民族聲樂,工作單位: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湯志平,女,1969—,江西省南昌市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工作單位: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