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拿大現(xiàn)代著名作家大衛(wèi)·理查茲的《孩子間的仁愛》用第一人稱敘事,以主人公悉尼·亨德森的兒子萊爾的口吻講述了主人公悲劇的一生,深入探討了社會倫理道德和個人信仰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然而細讀文本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小說題目及章節(jié)題目關鍵詞匯,竟然容許有不確定的多種解釋。本文旨在通過闡釋這些詞匯的多重可能含義,進一步探究并深化小說主題。
關鍵詞:大衛(wèi)·理查茲 《孩子間的仁愛》 關鍵詞匯 多重闡釋
中圖分類號:H006 文獻標識碼:A
大衛(wèi)·亞當斯·理查茲可謂是加拿大現(xiàn)代文學領域的風云人物。他的創(chuàng)作涉及了詩歌、散文、劇本及小說等各個領域,曾經(jīng)獲得包括兩次加拿大最高文學獎等多種獎項。而在他豐富的作品中,其小說的成就是最高的。理查茲的小說里流露出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強烈的地域感、對家庭歷史的興趣,都深深烙上了哈代、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現(xiàn)實主義大家的印痕。作為理查茲的代表作,曾獲2000年度吉勒文學獎的《孩子間的仁愛》不僅以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再現(xiàn)了真實的加拿大鄉(xiāng)村生活的現(xiàn)狀,而且作者對社會底層人物悲劇命運的關懷,對現(xiàn)實倫理道德的質(zhì)疑與控訴,更是留給了廣大讀者一個深思與反省的空間。正如韋恩·約翰遜所言:“大衛(wèi)·理查茲筆下的人物終得好報是因其不幸……《孩子間的仁愛》風格獨特,略帶詼諧的敘事風格會讓你不忍罷手。結(jié)局雖然令人心碎,但卻也振奮人心”。
國內(nèi)文學界對加拿大文學尤其是加拿大小說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對大衛(wèi)·理查茲小說的譯介及研究亦不多見。2004年重慶出版社出版了趙伐主編的一套加拿大獲獎文學叢書,其間翻譯了他的兩部代表作品《孩子間的仁愛》和《車站街下的黑夜》,這兩部作品的翻譯可以說是國內(nèi)文學界對加拿大小說研究的一個良好的開端。而《孩子間的仁愛》的譯者張陟所撰寫的論文“所有的瘋狂都是因為沒有愛”更是從西方世界的倫理道德觀對小說進行了詳細地分析。
與深邃豐富的情節(jié)內(nèi)容以及道德內(nèi)涵相對應而又顯得更為有趣的是,細讀文本時能夠發(fā)現(xiàn),小說全部四章題目所用的詞匯,意義較為模糊,似乎可以包含多種不同的解釋,對文章中不同的角色起著不同尋常的心理界定。而整篇小說讀下來,小說題目中的兩個關鍵詞Mercy和Children的意義似乎也變得模糊不清,對讀者理解作品主題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第一章 Mercy
翻開詞典,Mercy有仁慈,寬恕,寬厚,憐憫等解釋。而要界定章節(jié)題目的具體意義,就必須尋求章節(jié)內(nèi)容的幫助??v觀整篇小說,作者用第一人稱敘事以主人公悉尼·亨德森的兒子萊爾的口吻講述了父親悲劇的一生及其全家的悲歡離合。實際上,悉尼的悲劇一生也正是兒子萊爾從心理到人生價值觀一步步走向成熟的過程。因此,同樣一個詞匯在界定父子兩人的心理時有不同闡釋。
第一章中,萊爾敘述了其家族的悲劇命運:首先是祖父羅伊因醉酒卷入工人罷工事端而鋃鐺入獄并最終死在獄中,而父親也因此背負了“老子壞,兒子怪”的罵名。祖父死后,人們拒絕與父親交往,唯一陪伴他的就是他花了20塊錢買的幾百本書。因讀書而產(chǎn)生了上進心的悉尼求助于斯康教授,詢問上大學的事情,卻遭到斯康的冷嘲熱諷,自此放棄了這個念頭,繼續(xù)著一生的辛苦勞作。
悉尼與埃莉的相遇相知是悉尼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幸福的事,但是一個美麗的少女嫁給了一個眾人唾棄的家伙卻似乎又是最不幸的一件事。此后,悉尼的麻煩接踵而來。
辛西婭未婚懷孕,一口咬定孩子是悉尼的,他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在圣誕前夜和懷孕的妻子一起去給辛西婭接生;康尼明明知道是馬修偷了他的胡瓜魚,卻一口咬定是悉尼干的,他依然沒否認,第二天卻給康尼送去了一筐胡瓜魚,而那一年全家再沒吃過一條胡瓜魚;當?shù)氐哪静臉I(yè)大亨利奧因為大量使用劇毒除草劑,污染環(huán)境,毀壞當?shù)厝说慕】?,悉尼的女兒自出生就是個白化病患者,但悉尼拒絕接受賠償,認為那不是他的錯,因為全國都在使用那種除草劑;馬修設局炸掉橋墩陷害悉尼,結(jié)果自己的弟弟死于非命,所有人的矛頭都指向了悉尼,可是當悉尼被馬修的母親痛罵的時候,他依然不作解釋,因為他不想在老婦人遭受了打擊的一刻,再用自己的辯解去傷害她的感情;他被人灌醉,被人暴打,遭到槍擊,悉尼始終沒有做出任何反抗。因為他心中始終堅持著一種信念:道德上的力量就來自于不去抗爭。
從上述情節(jié)可以看出,Mercy一詞作為章節(jié)題目,對主人公悉尼的意義闡釋很明顯應該是寬恕或者寬厚。悉尼始終抱有一顆寬容的心,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然而,對其兒子也就是敘述者萊爾來說,一切并非如此。年少的他根本難以理解父親的所作所為,自幼在別人的嘲笑與欺辱中長大,年輕的心中早已生出了反抗的念頭。而父親對所有一切的忍氣吞聲使他極為不滿,潛意識當中,他的父親應該像利奧或者父親的朋友比爾德那樣,要敢于與人拼斗。既然他的父親做不到這一點,萊爾就要反叛,要做一個與父親不同的人。因此,Mercy一詞,在萊爾的心中應該解釋為憐憫,而父親悉尼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可憐蟲。
第二章 Fury
埃莉被誣陷偷了利奧的500塊錢,悉尼也受到懷疑。隨之,馬修和康尼設計炸毀橋墩,把一切都推到了悉尼頭上。不巧的是馬修的弟弟特倫頓在事故中死于非命。所有的陰謀把人們的目光都引到了悉尼身上,而律師為悉尼的無罪辯護更是在人們的憤怒中火上澆油。悉尼陷入了無知愚昧的世人的熊熊怒火當中。他被人灌醉,被人毒打,房子遭到槍擊,他被射中了手臂。然而,對所有的一切,他卻不想責怪任何人。
然而兒子萊爾的忍耐卻走到了盡頭。各種不公正的遭遇紛至沓來,萊爾心中的怒火也熊熊燃燒起來。他下定決心要不擇手段保護自己的家庭。父親讀亞里士多德,學習的是文明與平等;兒子則效仿亞歷山大,準備用武力解決一切問題。自此,這對父子像那對師徒一樣,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萊爾因為父親的懦弱向其發(fā)火,用臟話詛咒那些傷害他們的人,發(fā)誓再也不進教堂。但他心中依然疼愛著自己的妹妹秋兒,依然期盼著父親有一天能夠覺醒振作去收拾那幫家伙。
但是在學校遭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終于讓萊爾爆發(fā)了。先是被人無端用圓規(guī)扎破手臂,然后作業(yè)被人扔到窗外。當妹妹秋兒被人欺負時,萊爾再也忍無可忍,以弱小的身軀與人搏斗,最終以鮮血捍衛(wèi)了尊嚴。此后,他的口袋里始終放著一把7寸長的獵刀,他學會打架偷東西,和一些不良少年廝混,甚至拿起一把雙刃斧想要殺掉誣陷父親的馬修。當父親因為他毆打老師和他談話時,他居然憤怒地揮舞刀子并割破了父親的手掌。
Fury作為憤怒的同一含義卻對父子倆的不同行為做出了闡釋:父親在眾人誤解的怒火中保持平和,而兒子則在對社會不公正待遇的怒火中失去了冷靜,暫時迷失了善良的自我。
第三章 Love
第三章中,萊爾繼續(xù)著他的墮落,偷獵,喝酒,跳舞,打架,毆打無辜,放火,瘋狂地干著一切放縱的勾當。他感覺自己已經(jīng)解開了生命的意義:一個真正的男人要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然而,生病的母親沒有責怪他,只是勸他去教堂懺悔。而他卻沖著母親大叫,罵妹妹是個婊子。他責罵弟弟珀西,而弟弟卻一點沒有怨恨,總是記著他的好,理解他生活的艱難,而最后的那句“萊爾是個勇敢的人”更是打動了萊爾的心。他并不是一個胡作非為的人。在他心里,他不愿偷東西,不愿意喝酒打架,這只不過是他對這個黑暗的社會進行反抗的方式而已,盡管這種方式讓人難過。就這樣,他從暴力中獲得了暫時的滿足,但他總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安全感。盡管他一再強調(diào)“為什么要懼怕一個侮辱我的社會呢”,但是在他內(nèi)心深處“我可以把比我壯兩倍的大塊頭打翻在地,但我卻總是再害怕”。面對著自己極其渴望卻又承受不起的來自家庭的愛,萊爾自始至終處于一種極端矛盾的境地。雖然作者借父親悉尼之口說出了那句名言“所有的瘋狂都是因為沒有愛”,但可以看出,萊爾所有的瘋狂舉動恰恰是出于對父母,對這個家庭的摯愛。
正是在來自家庭的溫馨的愛的包圍中,萊爾的行為慢慢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他開始陪弟弟聊天,回憶童年的往事;他去了自己痛恨的教堂去替弟弟領第一份圣餐;在背弟弟回家的路上,他第一次對著已經(jīng)睡著的弟弟說出了心聲:“我愛你,珀西—我愛你,我愛媽媽和秋兒,我也愛爸爸”。
兩種不同的愛,而那種無處不在的家庭的愛終于將那份冰封深藏的愛喚醒。但是母親的去世卻使萊爾再次承受了沉重的打擊。
第四章 Redemption
Redemption同樣也有多重含義,贖回, 償還, 拯救。同樣,對于作品中不同人物的行為與結(jié)局,Redemption也有著不同的解釋。
在獲悉妻子病重的情況下,遠在他鄉(xiāng)工作的悉尼離開工地,帶著辛苦掙來的兩萬五千塊錢,還有那個使他一生受難他卻依然以誠相待的康尼·德夫林。然而,悉尼卻沒能回到家中。亨德森家的三個孩子剛剛失去母親,現(xiàn)在又失去了父親。在冰天雪地中,悉尼用自己的命換了康尼的,但康尼卻偷走了悉尼的那筆巨款。對于悉尼,Redemption最好的解釋無疑是“拯救”。
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小說中作惡的人一個個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報應,開鋸木場引起環(huán)境污染的利奧中風癱瘓,家中巨款被馬修和辛西婭搶走;在搏斗中,侵犯過埃莉的魯?shù)媳获R修誤殺;康尼因為內(nèi)疚上吊;后來馬修也成了鋸木場化學污染的最后一個受害者。惡有惡報,對于這些人的下場,Redemption的解釋恰恰應該是“償還”。
萊爾則離開了自己的家。在父親高尚的人格面前,他始終羞愧得抬不起頭來。幾年后,妹妹秋兒成了作家,童年的磨難成為過去。萊爾回到了空無一人的家中,翻看著父親留下的書,還有弟妹留下的東西,最后卻把槍口對準了自己的頭。開著的電視上在此刻卻出現(xiàn)了一個他尋找了許多年的人——馬修。萊爾找到了風燭殘年命不久矣的馬修卻沒有殺他。其實,多年來,他苦苦尋找的并不是馬修,而是靈魂深處真正善良的自我。在父親的感召下,萊爾最終圓滿完成了一顆墮落靈魂的自我救贖(Redemption)。
在全面熟悉了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以后,小說題目的含義也明朗起來。Mercy among the children 中Mercy和Children兩個簡單的名詞涵蓋了太多內(nèi)容。鑒于整部作品的基調(diào)和主題設定在一種基督教精神的寬容與博愛之上,第一章中作為“寬厚”和“憐憫”的Mercy在整部小說的題目中自然也就有了更廣博的含義“仁愛”。這種仁愛來自于遠處于俗世之上的上帝,上帝始終以他自己特殊的方式愛著他的子民。而Children同樣在可以解釋為悉尼一代人(悉尼、康尼、馬修、辛西婭等),或是萊爾一代人(萊爾、秋兒、珀西等)的基礎上,上升為另外一個高度。在上帝眼中,世人皆是他的子民。
毋庸置疑,當小說中這些關鍵詞匯得到了深層意義上的闡釋,讀者對于小說主題的理解也就更為深刻?!逗⒆娱g的仁愛》其偉大之處不僅僅在于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倫理道德的控訴。而更為重要的是,作家為書中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每個人指出了一條充滿基督教精神的寬容與博愛的道路。在這個煩擾復雜充滿罪惡的現(xiàn)代社會,以暴制暴所獲的安全與滿足只能是暫時的,最終結(jié)果只能是自我毀滅。人只能依靠我們內(nèi)心深處良知的引導,走出自己黑暗的一面,才能真正獲得心靈的平靜與滿足,才能完成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xiàn)。
基金項目: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威海)加拿大文學研究,項目編號:2008-033。
參考文獻:
[1] 大衛(wèi)·里查茲,趙伐等譯:《孩子間的仁愛》,重慶出版社,2004年。
[2] Richards,David Adams.Mercy among the Children .Anchor Canada,2001.
[3] 張陟:《所有的瘋狂都是因為沒有愛》,《寧波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作者簡介:
苗勇剛,男,1976—,河北泊頭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加拿大文學,工作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威海)外國語學院。
賈宇萍,女,1975—,山西長治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國文學,工作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威海)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