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芳 方順民 賈祥池
金華市紫葉萵筍在浙江省內(nèi)種植面積最大,2009年達2 006.7 hm2,總產(chǎn)量9.1萬t,總產(chǎn)值1.5億元。據(jù)2010年3月25日鋼架大棚內(nèi)測產(chǎn)結(jié)果顯示,金東區(qū)漕浦鎮(zhèn)上宅村種植的金銘1號每667 m2產(chǎn)量5 476.5 kg,產(chǎn)值10 405.3元;曹宅鎮(zhèn)雅里村種植的大綠洲每667 m2產(chǎn)量5 506.5 kg,產(chǎn)值10 462.54元。
選用福建的紫葉萵筍品種,如金銘1號、大綠洲、湘株、金農(nóng)掛絲紅。金銘1號屬中熟品種,葉片披針形,先端尖,葉面皺,葉片綠紫色。皮淡綠色,生長整齊,成熟一致,肉質(zhì)脆,香味濃,清脆細嫩爽口,削皮后不易變色。株高65~85 cm,單株質(zhì)量750~2 000 g。秋季露地栽培每667 m2產(chǎn)量2 200~3 300 kg,大棚栽培5 000~5 900 kg。莖葉生長適宜溫度7~26℃。
萵筍不同的生長時期所要求的溫度不同,幼苗期在日平均溫度29℃的高溫下,生長緩慢,高溫日曬常引起倒苗,日平均溫度24.2℃時生長旺盛,12.2℃時幼苗生長緩慢,但很健壯;幼苗能忍耐-6℃的低溫,但葉片有凍傷。莖葉生長時期最適宜的溫度是11~18℃,葉簇大而莖粗壯,在22℃以上會導(dǎo)致過早抽薹。不同的品種引起抽薹的溫度也有所不同,如金銘1號,發(fā)芽的適宜溫度15~20℃,莖葉生長適宜溫度7~26℃,最適溫度10~19℃,較大的植株在0℃以下會受凍害而死亡。
紫葉萵筍分批播種,分批采收。萵筍種子在5~28℃范圍內(nèi),高溫可以促進發(fā)芽,但超過30℃發(fā)芽受阻礙,高溫季節(jié)播種應(yīng)進行低溫催芽處理。早秋氣溫較高,不能過早播種,否則易提前抽薹,致使莖稈細長,商品價值低。
3.1 露地栽培播種期 9月3~15日播種,12月~翌年1月采收;10月21日~11月20日播種,翌年4月下旬~5月采收;2月中旬~3月下旬露地育苗,5~6月采收。
3.2 大棚栽培播種期 9月16日~翌年3月播種,12月下旬~翌年5月采收。
每667 m2用種量10~15 g,秋季播種適當(dāng)增加播種量。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作苗床,播前7~10 d(天)每10 m2施腐熟有機肥10 kg或三元復(fù)合肥0.5 kg,施入后深翻整平,覆膜待播。
秋季育苗:先曬種,然后將種子用紗布包扎好,浸于清水中4~5 h(小時),讓種子吸足水分,再晾干。將晾干后的種子放在冰箱保鮮層進行冷處理,一般48 h(小時)后種子即露白,當(dāng)1/3的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也可將晾干后的種子吊于水井內(nèi)進行低溫催芽。
播前進行苗床消毒,用多·福·福鋅(綠亨2號)800倍液澆透苗床再播種。一般上午播種,適當(dāng)稀播,每50 m2播種子50 g。播后用掃帚在畦面上掃一下,使種子與泥土混合,然后用草簾或遮陽網(wǎng)覆蓋,若播種時土地過干,可在覆蓋物上澆水,以盡量不使畦面板結(jié)為好。一般翌日傍晚即出苗,隨即揭去覆蓋物,改成小拱棚覆蓋,以利于幼苗生長。晴天9:00~16:00蓋上覆蓋物,其余時間揭開,陰天不蓋,中到大雨全天覆蓋。待幼苗真葉長出后進行間苗,三葉一心時及時分苗。分苗前一天在苗床內(nèi)澆水,次日帶土起苗。
冬春季育苗:采用大中棚、小拱棚育苗。播種時,先揭開畦上薄膜,澆足底水,待水滲下后,將種子摻在少量的細沙或細土中拌勻后撒播。每25 m2苗床播種子25~30 g。播后覆土3~5 mm,蓋嚴薄膜,夜間加蓋遮陽網(wǎng)或無紡布保溫。幼苗出土前蓋好覆蓋物,出土后適當(dāng)通風(fēng)。白天保持床溫12~20℃,夜間5~8℃。
萵筍根系淺而密集,多分布在20~30 cm土層內(nèi),適宜在有機質(zhì)豐富、排灌方便的砂壤土上種植。秋季栽培,前茬作物收獲后翻耕曬地20 d(天)以上,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2 000 kg、進口三元復(fù)合肥50 kg、尿素 10 kg、硼砂 1 kg。冬春季栽培,每 667 m2施腐熟有機肥3 000 kg、進口三元復(fù)合肥50 kg、硼砂1 kg。深翻整平,做成1.35~1.50 m寬的高畦。
9月上旬播種苗齡18~20 d(天),9月中下旬播種苗齡25 d(天)即可定植。遇高溫天氣選擇陰天定植,晴天于傍晚定植,株距28 cm,行距35 cm。
10月~翌年3月播種的應(yīng)視幼苗大小決定定植時間,一般苗齡40 d(天)以上,選擇晴天采用地膜覆蓋定植,株距30 cm,行距35 cm。越冬栽培時可將苗栽得稍深些,將根莖部埋入土中,并將土壓緊。不宜大苗定植,大苗容易相互擁擠,若遇陰雨天極易發(fā)生菌核病,需做好排水降濕。萵筍需肥需水量大,因此地勢平坦、肥沃的田塊應(yīng)做到深溝高畦。
7.1 秋季管理 秋季氣溫較高,一般利用遮陽網(wǎng)覆蓋來降溫和遮光,避免萵筍提早抽薹。秋萵筍高產(chǎn)的關(guān)鍵是水足肥多。高溫干旱季節(jié)要進行灌水,但不可漫過畦面,要保持溝渠暢通,排灌便利。秋萵筍生長時間短,緩苗后要施1次提苗肥。當(dāng)葉片由直立轉(zhuǎn)向平展時,要結(jié)合澆水重施開盤肥,每667 m2施尿素20~30 kg;在即將封行時,結(jié)合澆水穴施30 kg尿素,或封行前在行間施進口復(fù)合肥30 kg,同時中耕培土,促使植株擴大開展度。一般肥料越足,萵筍開展度越大,莖越粗。秋萵筍在干旱情況下易抽薹,肉質(zhì)莖細,水肥不足或溫度過高都會促進早期抽薹,宜淡肥勤施,早晚灌溉或采用滴灌,保持土壤水分,以促進莖葉生長。
7.2 冬春季管理 植株緩苗后追施1~2次稀薄農(nóng)家有機液肥,越冬前應(yīng)注意煉苗,不宜肥水過勤,防止苗期生長過旺,要重施1次防寒肥水。翌年春及時清除雜草,淺中耕1次,追施進口三元復(fù)合肥,濃度由低到高。莖基開始膨大后,追肥次數(shù)減少,濃度降低。采用地膜覆蓋和大棚栽培的,要施足基肥,注意通風(fēng)管理。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基肥要一次性施足,并蓋好地膜,雨天排水防漬。采用大棚和露地栽培,選擇晴暖天氣中耕1~2次,適時澆水追肥,前期勤澆施稀薄農(nóng)家有機液肥,保持畦面濕潤,每667 m2澆施尿素15 kg 1~2次。
7.3 病蟲害防治 苗期病害防治,于幼苗出土7 d(天)后,每隔10~15 d(天)噴施多·?!じd\(綠亨2號)、惡霉靈等。主要蟲害有蚜蟲、小地老虎、煙粉虱。小地老虎防治,大齡幼蟲可用90%敵百蟲晶體100倍液噴在鮮菜葉上制成毒餌,傍晚撒于田間誘殺;低齡幼蟲高峰期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每667 m2用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35 mL加水40 kg,沿植株近地面噴霧防治。防治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1%印楝素·苦參堿(托盾)乳油1 000倍液噴霧。防治煙粉虱可用10%烯啶蟲胺可溶性液劑1 500倍液、8.5%吡丙醚·甲維鹽(勁鋒)乳油600倍液、20%啶蟲脒乳油2 500倍液。
紫葉萵筍生長期對霜霉病、菌核病、莖腐病等的抗性不強,應(yīng)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霜霉病防治可采用高畦地膜栽培,合理密植和施肥,宜澆小水,并及時淺中耕,生長后期嚴禁大水漫灌,雨天大棚內(nèi)注意防漏水,有條件可采用滴灌技術(shù),大棚種植應(yīng)加強通風(fēng),降低棚內(nèi)濕度。防治藥劑可選用8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5 000倍液、72%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丙森鋅(安泰生)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于發(fā)病后,每隔7~10 d(天)噴霧1次,連續(xù)防治3~4次。
菌核病防治可采取水旱輪作,高畦栽培,適當(dāng)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鉀肥。帶土定植,提高蓋膜質(zhì)量,使膜緊貼地面,避免雜草滋生,將病菌阻斷在膜下。及時摘除病葉或拔除病株深埋。做好清溝排水工作,防止雨后積水,忌大水漫灌;發(fā)病初期及時噴藥,重點噴施植株基部,每隔7 d(天)左右噴1次,連噴2~3次。藥劑可選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煙酰胺(凱澤)干懸浮劑1 200倍液、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輪換使用。種子可用10%鹽水消毒,除去浮上水面的菌核,然后將種子用清水洗凈。
莖腐病的防治應(yīng)保持田間良好通透性,降低田間濕度,適當(dāng)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性。結(jié)合整地用福美雙與適量細土拌勻后撒于畦面,每平方米施藥5~8 g,最后將藥土與畦表土混勻消毒。田間發(fā)現(xiàn)病株應(yīng)立即拔除并撒少量藥土消毒。發(fā)病初期可噴施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倍液、5%井岡霉素水劑1 5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7~10 d(天)噴1次,連續(xù)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