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明 安徽省涇縣中醫(yī)院(242500)
補中益氣湯出自《脾胃論》,由黃芪、黨參、白術、陳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當歸組成。具有補益氣,升陽舉陷之功。主治脾胃氣虛、氣虛下陷、氣虛發(fā)熱等證。筆者臨證加減用治其他雜癥,亦獲滿意療效,現(xiàn)舉例如下。
李某,女性,50歲。2004年8月10日初診?;颊弑忝財?shù)年,常服用果導片、番瀉葉幫助排便,時輕時重。診為習慣性便秘,要求中藥治療,診見:形體稍胖,雖有便意,臨廁力掙,掙廁汗出,時有氣短,大便不硬,伴有神疲肢倦,乏力,口干異味感,舌淡、苔白,脈沉細。證屬脾氣虛弱,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傳導無力。治宜補中益氣,健脾升陽。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黃芪 30g,黨參10g,炒面術9g,當歸 12g,升麻5g,柴胡5g,炙甘草5g,陳皮10g,肉蓯蓉10g。水煎服,每日1劑。3劑后排便好轉,續(xù)服上方7劑,排便通暢,1天1次,余癥消失,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
按:便秘是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雖有便意而排便困難。因體質的不同或生活中飲食不當,情志不暢,過度安逸等因素,均可致內(nèi)傷脾胃,再加之屢服瀉藥,使脾胃更傷,運化失常,脾升清失常,胃失降濁,則大腸不能正常傳送糟粕,形成腑氣不通,大便秘結。筆者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便秘,方用重用黃芪補氣,增加臟腑功能,又有柴胡、升麻、升舉下陷之脾氣,更有利于大便的排泄,余藥起協(xié)同作用,故脾氣旺,腸腑運行正常,自然排便通暢。
王某,男,8歲。09年9月2日就診。反復發(fā)熱2個月,近2個月來反復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波動于37.2~37.7℃,平素9:00左右出現(xiàn)體溫上升,伴倦怠乏力,入夜熱降至正常,無咳嗽,納眠可,大便稀日2~3次,小便可。近2個月多處求醫(yī),效果不顯??淘\:低熱,無咳嗽,咯痰,大便稀日2~3次,小便可。查體:T37.5℃,神志清,精神差,面白少華,因充血明顯,舌紅少苔,脈淳數(shù)。診為內(nèi)傷發(fā)熱(氣虛發(fā)熱),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15g,黨參15 g,炒白術9g,柴胡6g,當歸9g,陳皮6g,升麻6g,銀柴胡 12 g,白薇15 g,炙甘草6 g。3劑水煎服,日1劑。3劑后,體溫波動于37~37.4℃,大便偏稀,日2~3次,原方加炮姜6 g,繼服7劑。7劑后復診,患者一天內(nèi)體溫最高 37.1℃,二便調,飲食可。上方繼服7劑后痊愈。
按:《脾胃論》:“飲食不節(jié)則胃病,形體勞倦則脾病”。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氣虛不能固表,陽淳于外,故身熱自汗。方中黃芪甘微溫入脾、肺經(jīng),補肺氣,實皮毛,益中氣,升清陽為方中之主藥;配合黨參、炒白術、炙甘草補氣健脾,氣虛日久,加用當歸養(yǎng)血和營助;黃芪、黨參補氣養(yǎng)血;陳皮理氣和胃;升麻、柴胡升發(fā)清陽,助黃芪升提下陷之中氣;銀柴胡清熱涼血;白薇退虛熱;藥證相合,故取良效。
吳某,女,24歲。07年3月2日初診。妊娠足月初產(chǎn),產(chǎn)后但飲不食3個月。產(chǎn)后約半個月出現(xiàn)小腹墜脹,小便頻數(shù)2個月余,繼則淋漓不盡感,逐日加重,屢濕衣被,腰膝疲軟,面萎黃,倦怠少氣,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B超及尿檢排除膀胱、尿道器質性痛變。診斷:產(chǎn)后遺尿,脾腎氣虛型,以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黃芪30g,黨參20g,炒白術15g,當歸10g,炙甘草10g,升麻6g,柴胡6g,陳皮6g,山茱萸20g,菟絲子15g,益智仁10g,覆盆子10g。水煎服,日1劑。服3劑后病情緩解,再服7劑,尿解正常而愈。隨訪2年未見復發(fā)。
按:尿失禁為腎與膀胱功能失調,脾氣虛弱,中氣不足所致。補中益氣湯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專治脾氣虛弱,清陽下陷。方中重用黃芪、黨參健脾補中升陽;血為氣之母,氣虛日久而血虛,當歸養(yǎng)血和營,以助黨參、黃芪補氣養(yǎng)血;菟絲子、山萸肉、益智仁補腎氣、益腎陽;升麻、柴胡引清陽之氣上行。諸藥合用,可使脾氣旺、腎氣固、膀胱開合自如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