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燕山大學(xué) 文法學(xué)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北史》對(duì)北魏王朝歷史的記錄與《魏書》有諸多相同之處,盡管相同史實(shí)部分的用語存在著不同[1],但仍然可以通過二書的對(duì)讀進(jìn)行今本《魏書》和《北史》的??惫ぷ鳌,F(xiàn)將我們?cè)趯?duì)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今本《魏書》、《北史》文字上的可商之處摘錄如下,請(qǐng)教大方之家。
一
《魏書·世祖太武帝紀(jì)》:“性又知人,拔士于卒伍之中,惟其才效所長,不論本末。兼甚嚴(yán)斷,明于刑賞。功者賞不遺賊,罪者刑不避親,雖寵愛之,終不虧法。”[2,p107]
“功者賞不遺賊”,于文義未安。
《北史·世祖太武帝紀(jì)》:“性又知人,拔士于卒伍之中,唯其才效所長,不論本末。兼甚嚴(yán)斷,明于刑賞,功者賞不遺賤,罪者刑不避親,雖寵愛之,終不虧法?!盵3,p63]又《通志》①卷十五上:“性又知人,拔士于卒伍之中,唯其才效所長,不論本末。兼甚嚴(yán)斷,明于刑賞,功者賞不遺賤,罪者刑不避親,雖寵愛之,終不虧法?!盵4]《冊(cè)府元龜·帝王部》卷五八“守法”:“后魏太武性甚嚴(yán)斷,明于刑賞。功者賞不遺賤,罪者刑不避親。雖寵愛之,終不虧法?!盵5]均作“功者賞不遺賤”。
我們認(rèn)為“功者賞不遺賤”是“不論貴賤有功必賞,不避親疏有罪必懲”,這正是拓跋珪“甚嚴(yán)斷”、“明于刑賞”的表現(xiàn)。《魏書》蓋“賤”、“賊”形近而訛為“賊”。
二
《魏書·安定王休傳附子燮傳》:“未若馮翊,面華渭,包原澤,井淺池平,樵牧饒廣。采材華陰,陸運(yùn)七十。伐木龍門,順流而下。陪削舊雉,功省力易,人各為己,不以為勞?!盵2,p518]
“井淺池平”似與“樵牧饒廣”義忤?!熬疁\”說明水源充足,“池平”則似為水源缺乏。
《北史·安定王休傳附子燮傳》:“竊以馮翊古城,實(shí)惟西藩奧府,面華、渭,包原澤,井淺地平,樵牧饒廣。采材華陰,陸運(yùn)七十,伐木龍門,順流而下。陪削舊雉,功省力易。”[3,p677]又清沈青崖等編纂《陜西通志》卷五十:“世宗初,除華州刺史燮表曰:‘……未若馮翊,面華渭,包原澤,井淺地平,樵牧饒廣?!盵4]并作“井淺地平”。
“井淺地平”是。水源充足,土地平整肥沃,則“樵牧饒廣”。《魏書》蓋因“地”、“池”形近而訛為“池”?!秲?cè)府元龜·將帥部》卷三六四[5]和《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魏文》[6]沿誤。
三
《魏書·高祖孝文帝紀(jì)》:“丙午,詔曰:‘朕政治多闕,災(zāi)眚?qū)遗d。去年牛疫,死傷太半,耕墾之利,當(dāng)有虧損。今東作既興,人湏肄業(yè)。其敕在所督課田農(nóng),有牛者加勤于常歲,無牛者倍庸于余年?!盵2,p144]
《說文·水部》:“沬,灑面也。湏,古文沬從頁?!卑创恕叭藴撘迾I(yè)”殊不可解。其實(shí)“湏”乃“須”之俗字,敦煌寫本和傳世文獻(xiàn)中常見,如 s.6983《妙法蓮花經(jīng)·觀世音顯圣圖》:“或在湏彌峯,為人所推墮。”Φ096《雙恩記》:“留連雖切無心住,懇至拜辭湏欲去?!盵7,p462]明趙廷瑞纂修《(嘉靖)陜西通志》②卷二“土地·山川”:“……上百丈崖皆湏攀繩挽而后行。今有石磴鐵索攀緣而上,其石磴止容一人。縉紳欲登,必湏著布鞋、窄袖、短衣,仍以帶索束縛,躡磴攀索而上……”[8]考察《北史·高祖孝文帝紀(jì)》:“丙午,詔曰:‘去年牛疫,死傷太半。今東作既興,人須肄業(yè),其敕在所督課田農(nóng),有牛者加勤于常歲,無牛者倍庸于余年。’”[3,p93]《冊(cè)府元龜·帝王部》卷七十“務(wù)農(nóng)”:“三月丙午,詔曰:朕政治多闕,災(zāi)眚?qū)遗d。去年牛疫,死復(fù)太半,耕懇之利,當(dāng)有虧損。今東作既興,人須肄業(yè)?!盵5]正作“人須肄業(yè)”??芍段簳反恕皽摗睘楹笕藗鞒瓡r(shí)采用的俗體字。
“東作既興,人須肄業(yè)”意即春耕已經(jīng)開始,人人需要各就其職,努力工作?!锻ㄖ尽穂4]卷十五下亦作“湏”。
四
“帝意不快”乍看似不滿意滿朝臣子不欲征蠕蠕,于是讓崔浩與張淵辯論。文義雖然不順,但尚可通。但下文勝仗之后,世祖言:“朕始時(shí)雖有征討之志,而慮不自決,前后克捷,皆此人導(dǎo)吾令至此矣?!盵3,p782]可知“帝意”非“不快”,而是“不決”。考《魏書·崔浩傳》正作“世祖意不決,乃召浩令與淵等辯之?!盵2,p816]又《通志》卷一四六:“帝意不決,乃召浩令與淵等辯之?!盵4]可知《北史》確因“快”、“決”形近而訛。
[注釋]
①《四庫全書》本。
② 明嘉靖二十一年刊本。
③ 張深即張淵,《北史》避唐諱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