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鳴
進入社會后,每個人都會留下自己的標準像。這種照片是最“乏味”的,再活潑的人兒,坐在鏡頭前也得規(guī)規(guī)矩矩,不茍言笑。因而,許多女孩子最煩照標準像。那么,標準像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毫無疑問,是真實。
只怪古人沒有發(fā)明照相機,從而給后代留下一堆麻煩——當然,麻煩中還藏著不少樂趣。繼孔子標準像隆重出臺后,孫武、孟子、關羽的標準像也呼之欲出或相繼出臺。山東惠民縣已為“武圣”孫武標準像揭幕,另一地區(qū)也曾有為“亞圣”孟子發(fā)布標準像的想法。據說,山西解州關帝廟將為三國英雄關羽制作標準像。接下來,還不知有多少跟風的??磥?,國人一睹先賢“真容”的愿望快要實現(xiàn)了。熱衷此道者出于美意,統(tǒng)一先賢的“肖像權”,似乎并不為錯。這樣做可以避免子孫后代進錯了廟門,拜錯了神靈。但是,他們忽視了一條歷史常識,在漫長的歲月中,幾乎所有的中國圣人都被賦予了“神”的色彩,而不再是凡人。試想,漢代畫的孔子像,已經失真許多。之后又揉以多少唐宋臆想,明清揣測,今人若根據這些“素材”造出什么“標準像”來,豈不謬之千里?除此之外,我心里還有個不太恭敬的猜想,索性痛快說出來吧。是否有人瞄準了這個巨大的“市場潛力”,準備大干一場?試想,泱泱五千年的大國,誕生過多少英雄豪杰、偉人高干?倘若將他們一一“標準化”,沒幾十年功夫哪兒勾畫得完?大禹該是表情堅毅,身材瘦長;周公應為敦厚和氣,圓臉胖身……可是,興奮之余,又該捫心自問:這種標準像含有多少真實成分?前賢難道真的是這副模樣嗎?這么一想,難免氣餒。前段時間,西方考古界的若干閑人熱衷于考據古人肖像。他們一會兒考證出埃及艷后既矮又胖是個臭婆娘,一會兒又說海倫其實沒那么漂亮、比夢露姐姐差遠了。只可惜他們拿不出有利的證據,最終落了個無人理睬。在我眼中,這種“學者”的研究水平不應高于胡同口嚼舌頭根兒的大媽大嬸。日前,有教育人士客氣地指出,深入挖掘傳統(tǒng)文化資源,發(fā)布標準像的做法雖能擴大影響,但做法過于簡單,人們對其關注只能是一時。
有人認為,孔子標準像并不標準,只不過使這個世界上又多了一種孔子的面容。這并不能阻止人們繼續(xù)去想像孔子、探索孔子,因為思想和文化是不能被強制統(tǒng)一的。還有一些網民甚至稱,標準像是以“強制”的方式占據人們的想像空間。知識界人士擔心,類似標準一旦盛行,可能會使文化活力衰退,因為任何標準的推行,或多或少地都含有強制的成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文化魅力之所以至今經久不衰,正是得益于其文化底蘊的多元底色而非所謂的標準。很多東西都是見仁見智,所以本身承載著歷史遺存的文化偶像,一旦被標準化后,還能保留多少生動的文化信息?很是令人擔心。
千百年來,中國百姓正是憑著樸素感情,勾畫出心目中的大英雄和重要人物,在他們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并使之不斷完善,這正反映了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化??梢哉f,為先賢造像,依據的是景仰之心和豐富的想像力。同一個關公,放到軍營里,是赳赳武將;擺在飯館,則是財神形象;而擱在大戶人家的神龕,就有了保鏢的色彩。因此,關公的相貌、神態(tài)、秉性絕不相同。如此說來,現(xiàn)代人整出的古人標準像,也只是一種綜合想像而已。但是,為什么要用一個想像力代替其它想像力呢?有人說,如今社會上的事情很奇怪——越朦朧的越明白,越清楚的就越假。這話有一定道理。理想的化身總是依附著太多的精神寄托,所以一千個人的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孔夫子。或許,古圣的形象本來就應該呈現(xiàn)于迷蒙之中。至于現(xiàn)代人,還是少干些庸人自擾的閑事,讓該模糊的繼續(xù)模糊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