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華,唐潔瓊
(1.湖南大學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2.湖南大學 圖書館,湖南 長沙 410082)
中國國家形象:問題與思考
劉少華1,唐潔瓊2
(1.湖南大學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2.湖南大學 圖書館,湖南 長沙 410082)
國家形象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國家形象能為促進中國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但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國家形象褒貶不一,總體評價有待提高,造成這種狀態(tài)的主要因素是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以及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與國際傳播的制約。為塑造和提升國家形象,中國必須明確國家形象定位,加強公共外交,發(fā)展文化軟實力,提高國際傳播能力。
國家形象;存在問題;影響因素;對策思考
2010年1月13日,海地發(fā)生大地震,8名中國籍聯(lián)合國維和警察在地震中殉職。海地地震發(fā)生后,雖然海地與中國沒有建立正式外交關(guān)系,但中國救援隊比“近在咫尺”的美國救援隊早兩個小時抵達海地,第一時間奔赴海地開展救援行動;中國還派出醫(yī)療防疫救護隊參與救治行動。中國的救援行動為海地救災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體現(xiàn)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對中國的救援行動,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聯(lián)合國駐華代表馬和勵及聯(lián)合國駐海地穩(wěn)定特派團負責人埃德蒙·穆萊特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海地總統(tǒng)普雷瓦爾也感謝中國政府在海地地震后提供的大力援助,感謝中國政府對海地人民的關(guān)心和幫助[1]。西方大量媒體對中國的救援行動也給予客觀報道與肯定。但是,1月18日,美國駐海地大使館在新聞發(fā)布會上發(fā)表一份公開聲明,指責中國救援隊只營救中國公民。發(fā)言人約瑟夫·恩斯特聲稱:中國派到海地的救援人員抵達海地后就直奔中國駐海地貿(mào)易發(fā)展辦事處以及有大量華人華僑聚居的地方開展救援工作;在救災物資的發(fā)放上,中國救援隊也將食品、飲用水等優(yōu)先發(fā)放給當?shù)刂袊鴥S民,而不是優(yōu)先發(fā)放給災區(qū)饑餓的兒童[2]。美國駐海地大使館這一歪曲事實的聲明、別有用心的謠言被一些西方媒體所利用,進行歪曲報道,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形象。這一事件提醒中國,國家形象問題是我國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國家形象是“形象”這一概念在國際關(guān)系與國際傳播領(lǐng)域中的應用?!冬F(xiàn)代漢語辭典》對“形象”的解釋是:“能引起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動的具體形狀或姿態(tài)以及文藝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激發(fā)人們思想感情的生活圖景,通常指文學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掇o海》對“形象”的解釋是:1.形狀、相貌;2.指文學作品區(qū)別于科學的一種反映現(xiàn)實的特殊手段,即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各種現(xiàn)象加以選擇、綜合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一定思想內(nèi)容和審美意義的具體生動的圖畫。這兩種解釋從物質(zhì)外表層面與事物內(nèi)部精神層面兩個方面闡述了形象的含義。本文認為,形象是事物的內(nèi)部要素與外顯形態(tài)的總和,是社會公眾通過一定中介形成的對事物的印象、認知、認同與評價,它體現(xiàn)了公眾的價值觀與審美觀,反映公眾對事物的認同、喜好和支持的程度。
關(guān)于國家形象的概念,學者的觀點各有不同。吳友富認為國家形象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加以界定。廣義的國家形象是指:特定國家的內(nèi)部公眾、外部國際公眾通過復雜的心理過濾機制,對該國的客觀現(xiàn)實(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為)形成的具有較強概括性、相對穩(wěn)定性的主觀印象和評價;而狹義的國家形象僅是指特定國家的外部國際公眾通過復雜的心理過濾機制,對該國的客觀現(xiàn)實形成的具有較強概括性、相對穩(wěn)定性的主觀印象和評價[3](P4)。李正國認為,國家形象由三個基本方面構(gòu)成:即“我形象”、“他形象”和“錯位形象”?!拔倚蜗蟆笔切蜗笏茉靽饔^追求卻沒有得到其他國際行為體認可的一種內(nèi)在的自我形象,這種自我形象的基礎(chǔ)主要是綜合國力,對外體現(xiàn)為國家能否贏得一定的美譽度,代表國際社會的信任度、認同度、贊美度和支持度;“他形象”作為我形象的對立面,是形象塑造國作為他者而被其他國際行為體塑造并認可的外在形象,是一種國際社會的整體想象物;“錯位形象”是由于國家形象與他形象斷裂而形成的、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即某國的國際形象受到強有力的第三方的認可或顛覆,而產(chǎn)生的短期形象[4](P30-32)。
本文認為,國家形象是國家的內(nèi)部要素與外顯形態(tài)的總和,是社會公眾通過一定中介形成的對一個國家的總體印象、認知、認同與評價,是社會公眾對國家的主觀認識,反映了社會公眾對一個國家的認同、喜好和支持的程度。根據(jù)形象這一概念,國家形象源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一個國家所顯示出來的外在形象,即國家本身、客觀實在的外在形象,這種形象取決于國家的經(jīng)濟、軍事、科技等因素;另一方面來自于國家在社會公眾中所形成的印象,即國家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國家形象的這一概念還表明,國家形象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內(nèi)部的國內(nèi)公眾對本國國家形象的認知,即國內(nèi)形象;二是國際社會的國際公眾對一個國家的形象認知,即國際形象。不論哪種形象,國家形象的構(gòu)建包含三個組成部分:其一是主體,即社會公眾;其二是客體,即認識的對象;其三是主體認識客體和反映主體對客體評價的中介,即關(guān)于國家的信息及傳播信息的媒介。從這三個組成部分分析,國家形象的含義也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國家形象是社會交往與互動的產(chǎn)物,在國際關(guān)系中,國家形象就是國家間相互交往與互動的產(chǎn)物;其二,國家形象是有關(guān)國家的信息及信息傳播的結(jié)果;其三,國家形象是國家的國內(nèi)公眾自我認知與國際社會的國際公眾國際認知互動的結(jié)果。
由于國家形象是社會公眾對國家的主觀認識,所以,同一個國家在不同公眾的心目中,國家形象各有不同。當社會公眾能夠?qū)嵤虑笫?、理性認識和評價一個國家時,就能夠得出一種反映國家真實狀況的國家形象;否則,就會歪曲事實,形成不真實的國家形象。所以,國家形象可以分為兩個基本類型,即正面的國家形象和負面的國家形象。所謂正面的國家形象是指積極、人們向往和追求的國家形象;所謂負面的國家形象是指消極、背離人們價值追求的國家形象。正面的國家形象能夠讓社會公眾愿意用理解、親和、友善、包容、贊賞和認可的態(tài)度看待一個國家及其國民的信息與行為;負面的國家形象使社會公眾帶有不同程度的敵意、排斥的立場看待一個國家及其國民的信息與行為。
兩種類型的國家形象都有兩種形成途徑。第一種途徑是:當一個國家的真實情況良好,社會公眾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chǔ)上,對一個國家給予積極的正面評價時,對一個國家而言,就會形成正面的國家形象;但是,當一些公眾由于某種原因或出于某種目的,不顧真實情況,對一個國家給予消極的負面評價,就會使國家產(chǎn)生負面的國家形象。第二種途徑是:一個國家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實存在問題,社會公眾在尊重事實的基礎(chǔ)上,對一個國家給予消極的負面評價,使國家產(chǎn)生負面形象;但是,當一些公眾由于某種原因或出于某種目的,不顧真實情況,對一個國家給予積極的正面評價,蒙騙不明真相的公眾,也會使國家在一定時間內(nèi)產(chǎn)生正面的國家形象。
不同的國家形象對國家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正面良好的國家形象是國家的重要財富,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chǎn),能夠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作用與影響,擴大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quán),實現(xiàn)國家目標,增進國家利益;負面不良的國家形象會降低國家的國際地位與作用,妨礙國家目標的實現(xiàn),損害國家利益。首次提出“北京共識”這一概念的美國著名學者喬舒亞·庫珀·雷默指出: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擁有良好的國家形象是一種很好的聲譽資本,“聲譽資本可以用來降低國際沖突的成本。誠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這些利益常?;ハ鄾_突,而國家聲譽則能使這些沖突的成本呈幾何級放大或縮小。良好的國家形象可以將巨大摩擦產(chǎn)生的成本降低到很小,而負面的國家形象則能使小沖突的成本放大好幾倍。內(nèi)外看法不一致的國家形象,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結(jié)果,導致風險的增加”[5](P23)。
由于國家形象對國家具有重要作用與影響,所以國家形象也是國際關(guān)系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F(xiàn)實主義創(chuàng)始人愛德華·卡爾在強調(diào)國際政治是權(quán)力政治的同時,也強調(diào)國際政治中宣傳、輿論和道德對國家形象的作用和影響。他指出:“政治不完全取決于權(quán)力。支配輿論的力量是一切權(quán)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各國的宣傳都極力將自己包裝起來,披上所謂的國際原則的外衣?!保?](P130)現(xiàn)實主義大師漢斯·摩根索從威望的角度研究國家形象問題,論述了威望與國家形象的關(guān)系。他指出,國家同個人一樣,本能地追求威望,以便使其他國家對其形成良好的印象。他強調(diào),國家的“一個必需而又重要的任務就是努力使別人心目中關(guān)于自己的社會地位的形象即使不超過,至少也要真實地代表實際情況。這正是威望政策的意義所在。威望政策的目的就是使其他國家對自己國家實際擁有的權(quán)力、或者使其他國家相信、或者要其他國家相信它擁有的權(quán)力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具體手段有兩種:廣義的外交禮儀和炫耀武力”[7](P87)。新自由制度主義代表人羅伯特·基歐漢從國際制度與國家聲譽的角度研究國家形象問題。他認為,國家參與國際機制,遵守制度規(guī)范,就是為了獲取好的聲譽,好的聲譽能夠為自身國家?guī)硪嫣?;否則,不好的聲譽會使國家付出代價[8](P127-128)。建構(gòu)主義奠基人溫特從身份、認同與文化認知的角度研究國家形象問題。溫特認為,國家間存在著三種性質(zhì)不同的文化,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不同文化國家之間相互建構(gòu)不同性質(zhì)的國家形象:在相互敵對的霍布斯文化中,國家之間傾向于相互建構(gòu)“敵人”的國家形象;在相互競爭的洛克文化中,國家之間會相互建構(gòu)“競爭對手”的國家形象;在相互友好的康德文化中,國家易于相互建構(gòu)“朋友”的國家形象[9](P244-301)。
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作用與影響,影響國家目標和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對中國來說,良好的國家形象也是中國長期追求的重要目標,它能為中國持續(xù)、和平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增進國家利益。
雷默深刻分析了國家形象對中國的重要性和目前中國國家形象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的難度。他指出:“國家形象對當代中國來說是最為根本的問題,假如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那么許多其他困惑和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保?](P12)雷默認為:“國家形象問題是中國當前最棘手的戰(zhàn)略問題?!蛻?zhàn)略層面而言,中國現(xiàn)在首要戰(zhàn)略問題是如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的經(jīng)濟增長以及臺灣問題。而這些問題都與中國的國家形象有著根深蒂固的聯(lián)系?!瓏倚蜗笤谀撤N意義上將決定中國改革發(fā)展的前途和命運?!保?](P7)
國家形象對中國非常重要,但是,中國國家形象在國際上頗有爭議,國際社會對中國國家形象褒貶不一,一般來說,發(fā)展中國家大多對中國持正面形象,而西方發(fā)達國家對中國持負面形象的比例高??偟膩碚f,中國國家形象在國際上評價不高。
鳳凰網(wǎng)在2009年對中國的國際形象進行網(wǎng)上調(diào)查:您認為中國的國際形象如何?調(diào)查結(jié)果是:認為形象正面,且模式流行化的只占少數(shù)4.4%,認為中國的形象逐漸被國際大家庭所肯定的,只占17.7%,但是認為中國的國際形象敏感、脆弱,容易被個別事件影響的占63.7%,認為中國國際形象只是經(jīng)濟強國,但是價值觀是匱乏的占14.2%[10]。2009年2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公布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39%的受訪者對中國持積極評價,同比下降6%;40%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印象,同比增加7%。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負面評價首次超過正面評價[11]。2010年1月,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56個國家12萬民眾評估全球20個主要國家,中國國家形象位居世界第五,中國連續(xù)3次在世界民眾的心目中以客觀的正面形象出現(xiàn)。但日本國家形象卻從2007年起繼續(xù)位居世界第一,而且評估高出了中國多達15個百分點。前六名分別為:第一名日本77%,第二名德國72%,第三名新加坡71%,第四名美國64%,第五名中國62%,第六名英國 59%[12]。
除了這些調(diào)查結(jié)果對中國的國家形象評價不一外,西方國際媒體對中國負面報道很多,特別是一些反華勢力,他們利用各種機會,甚至不顧事實,攻擊中國,丑化中國的國際形象。例如,2008年3月,西藏發(fā)生“3·14拉薩”事件,2009年7月,新疆發(fā)生“7·15烏魯木齊”事件,西方媒體蓄意歪曲事實,進行惡意報道,攻擊中國政府的合法行為,支持中國的分裂勢力及其違法行為。
國際社會對中國國家形象評價分歧大,但是,中國公眾對自身國家評價很好,呈現(xiàn)出國內(nèi)公眾對國家形象的“我形象”與國際公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他形象”的差異。這如雷默所說,“中國的自我認識與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認識,二者是截然分裂的”[5](P4)。2008 年,美國著名調(diào)查機構(gòu)皮尤研究中心進行專項調(diào)查,該項調(diào)查是在全球24個國家進行;在中國境內(nèi)的調(diào)查是通過和3 200多名成年人的面對面訪談進行的。全球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民眾對中國的國際形象非常樂觀。將近八成的中國受訪者認為,其他國家對中國懷有正面的印象;這個比例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的民眾對中國的看法,在全球范圍內(nèi)所有接受調(diào)查者中,日本人對中國持正面看法的人數(shù)比例最低,只有14%。這項調(diào)查結(jié)果還顯示:中國民眾對中國經(jīng)濟現(xiàn)狀以及中國發(fā)展趨向的樂觀程度居于世界首位;86%的人對中國發(fā)展趨向感到滿意,82%的人對中國經(jīng)濟現(xiàn)狀樂觀,而六年前,這兩個比例分別是48%和52%。接受調(diào)查的中國民眾有55%的人認為,其他國家對中國迅速增長的經(jīng)濟實力持正面看法[13]。
“從總體來看,國家形象是國家合法性層面的問題,并非綜合國力層面的問題,盡管國家形象和綜合國力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保?4](P121)中國國內(nèi)公眾對本國國家形象評價高,表明中國國內(nèi)公眾對國家具有高度的認同感和強大的凝聚力。但是,在國際社會中,國際公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也非常重要,按照雷默觀點,“中國如何看待自己并不重要,真正的關(guān)鍵在于國際社會如何看待中國”[5](P7)。雷默強調(diào)國際社會對中國國家形象評價的重要性。雖然,我們不完全認同雷默的這一觀點,但我們必須重視國際公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
綜合上所述,中國國內(nèi)公眾對本國國家形象的自我評價好于國際社會公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影響國際社會公眾對中國國家形象評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社會制度的差異。西方國家對中國長期推行遏制戰(zhàn)略、冷戰(zhàn)甚至敵視政策,利用各種機會丑化中國國際形象,削弱中國的國際地位與作用;面對中國的迅速發(fā)展,西方國家更是千方百計地遏制中國的發(fā)展。這正如美國媒體指出,“最近幾年,在一些對外政策圈里存在一個頗為誘人的想法,那就是對付迅速崛起的中國,最好就是由它周圍的鄰國組成一個特別聯(lián)盟,遏制或包圍中國。雖然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公開提出過這種想法,但它一直在誘惑著對外政策的制定者們,這不僅在美國和日本存在,甚至在澳大利亞也有這樣的想法”,“印度和美國人一樣希望遏制中國”[15]。還有外國政界人士指出,美國設(shè)置“地區(qū)羈絆”制衡中國?!叭A盛頓確定的羈絆主要是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韓國和臺灣,也許還有越南?!渲凶钪匾氖桥_灣、印度和日本。美國力圖讓中國常常受到這些羈絆的困擾?!保?6]西方國家利用各種機會丑化中國國家形象就是其手段之一。
第二,意識形態(tài)因素。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tài)采取敵視立場,造成不同制度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嚴重對立。西方國家的媒體把反共意識形態(tài)作為選用新聞的主要原則,不斷炮制各種形式的“中國威脅論”,歪曲中國形象。對西方國家來說,如果中國的改革按照西方國家的預期和要求方向發(fā)展,中國就是對的,他們就會對中國給予正面的評價,在他們心目中,中國國家形象是好的;反之,如果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那么中國越發(fā)展、越強大,他們認為,中國的威脅越大,即使中國全力用語言和行動證明中國的發(fā)展是和平發(fā)展,是對人類社會的貢獻,都是徒勞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國家形象就被妖魔化。這正如澳大利亞學者約翰·李說:“這就是中國的困境:它越努力示好,看起來就越可疑?!薄八脚褪澜缃佑|、想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它看起來就越具威脅性?!保?7]
其三,文化交流的制約。從主觀上來說,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努力有待加強;從客觀上來說,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受到部分外國公眾抵制。例如,中國大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工作,這卻被認為是“魅力攻勢”。中國在世界一些國家開辦孔子學院,推廣中國語言與文化,又被指責為“新殖民主義”或輸出共產(chǎn)主義。如美國南加州哈仙達崗地區(qū)的一個聯(lián)合校區(qū)計劃于2011年在西達琳中學開設(shè)孔子學院課程教授漢語。這一計劃遭到當?shù)夭糠志用窨棺h。他們認為,孔子學院是用來傳播共產(chǎn)主義的,會給學生“洗腦”。為了反對這一計劃,2010年2月25日晚,數(shù)十名該區(qū)居民聚集在學區(qū)教委會議現(xiàn)場,占據(jù)會議室。他們手持“向孔子課堂說不”、“要美國主義不要共產(chǎn)主義”等標語表達不滿。一些居民認為,孔子課堂上不但講中國話,還講中國文化,實際是中國政府在發(fā)揮“軟實力”,表示要與共產(chǎn)主義意識形態(tài)作斗爭[18]。這種現(xiàn)象表明部分外國公眾出于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拒絕認同和接受中國文化。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影響,不利于構(gòu)建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
其四,國際傳播能力的制約。中國對在國際社會進行自我宣傳、塑造正面國際形象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同時,中國缺乏像西方國家那樣龐大的媒體機構(gòu)和先進的傳播技術(shù),中國對外傳播技術(shù)落后,傳播手段比較單一,影響了國際社會公眾對中國的認知與了解,妨礙中國取得正面的國家形象。中國的媒體數(shù)量雖然眾多,但在國際傳播實力方面,中國處于絕對弱勢的地位,只相當于美國的14%。中國既是世界上的傳媒大國,又是傳媒弱國。這種傳播地位不利于塑造中國國家形象[19]。
針對影響和制約中國國家形象的因素,結(jié)合中國國家形象的實際狀況,中國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塑造和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增強國家軟實力。
其一,明確國家形象定位。國家形象定位是構(gòu)建國家形象的出發(fā)點和歸宿。2007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樹立中國和平、民主、文明、進步的形象。這一規(guī)定為中國國家形象科學定位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但這還不能全面體現(xiàn)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zhì)、中國外交的本質(zhì)和中國國際責任的內(nèi)在要求。所以,除了上述定位規(guī)定外,中國還應該同時樹立富強、正義、負責、合作的大國形象。也就是說,中國要樹立“和平、民主、文明、進步、富強、正義、負責、合作”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其二,加強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由一個國家為了提高本國知名度、美譽度和認同感,由中央政府或者通過授權(quán)地方政府和其他社會部門、委托本國或者外國社會行為體通過傳播、公關(guān)、媒體等手段與外國公眾進行雙向交流,開展針對另一個國家民眾的外交活動,以澄清信息、傳播知識、塑造價值進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從本質(zhì)上來說,公共外交是對傳統(tǒng)外交的補充和發(fā)展,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塑造國際合法性和認同度的戰(zhàn)略”。[14](P15-16)公共外交的含義表明,公共外交的主要主體是國家。中國應該利用各種機會,開展公共外交,宣傳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推銷中國。2009年11月,中國商務部啟動“中國制造”海外宣傳與廣告活動,以“中國制造,世界合作”為中心主題,強調(diào)國際合作。這是第一個中國“國家形象廣告”,具有重要影響。中國應該以此為契機,通過不同的渠道與途徑,加強公共外交,為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創(chuàng)造條件。
其三,發(fā)展文化軟實力。200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出席全國宣傳部長會議的講話中指出,要努力增強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我國國家形象。文化軟實力是塑造和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基礎(chǔ),這種基礎(chǔ)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文化是塑造和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國家形象是社會公眾對國家的心理反映,屬于精神范疇,所以,塑造和提升國家形象也主要通過精神領(lǐng)域的因素,通過無形的因素與方式來實現(xiàn)。這些無形的因素與方式首推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具有強大的輻射力、感染力、親和力、同化力,容易使公眾產(chǎn)生對一個國家的認同。約瑟夫·奈將這種由文化等因素產(chǎn)生的影響力稱為同化權(quán)力,“同化權(quán)力是一個國家造就一種情勢、使其他國家仿效該國發(fā)展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這一權(quán)力往往來自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國際機制的規(guī)則和制度等資源?!保?0](P107-108)
其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前述國家形象理論分析表明,國家形象的構(gòu)建包含三個組成部分,其中之一就是客體認識主體和反映客體對主體評價的中介,即關(guān)于國家的信息及其輸入與輸出的媒介,國家形象是有關(guān)國家的信息在社會公眾中輸入與輸出的結(jié)果。這種中介或媒介就是現(xiàn)代傳播媒體。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各種傳播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強,甚至越來越多的人把媒體視為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quán)力”。國家形象是抽象的概念,也是社會公眾主觀認識的反映,這種主觀反映是通過語言文字或聲音圖像體現(xiàn)出來的,而完成這種任務的工具就是傳播媒體及其傳播能力。為此,中國必須拓寬傳播渠道,提升傳播技術(shù),整合傳播資源,改善傳播手段,增加傳播內(nèi)容,提高傳播質(zhì)量,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擴大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quán),實現(xiàn)有效國際傳播,從而塑造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
[1]新華社太子港2月7日電[EB/OL].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7/52985/10953325.html,2010-05-05.
[2]劉曉雪,李 莎.海地搜救結(jié)束中國救援隊近期撤回.[EB/OL].http://report.qianlong.com/33378/2010/01/21/2902@5455985.htm,2010-03-19.
[3]吳友富.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4]李正國.國家形象構(gòu)建[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5][美]喬舒亞·庫珀·雷默.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里的中國(沈曉雷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6][英]愛德華·卡爾.20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guān)系研究導論(秦亞青譯)[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7]Hans J.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Sixth Edition)[M].Alfred A.Knopf,Inc.,1985.
[8][美]羅伯特·基歐漢.霸權(quán)之后:世界政治經(jīng)濟中的合作與紛爭(蘇長和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9][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0.
[10]何亮亮.國家形象認知 西方對中國不公平[EB/OL].http://news.ifeng.com/opinion/phjd/sh/200907/0731_192 0_1278830.shtml,2010-04-05.
[11]畢研韜.迷霧下的中國國際形象[EB/OL].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6/24/content_939541.htm,2010-04-09.
[12]日本國家形象為何位居世界第一[EB/OL].http://forex.jrj.com.cn/2010/02/0411406928724.shtml,2010-04-15.
[13]亞軍.中國人對自己的國際形象過于樂觀,日本人對中國 看 法 最 負 面[EB/OL].http://www.washingtonobs erver.org/international_perspective_show.aspx?id=2592,2010-04-16.
[14]趙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15]新華社聯(lián)合國2008年2月28日英文電.
[16]卡扎菲稱美設(shè)“地區(qū)羈絆”制衡中國[N].參考消息,2010-03-10(8).
[17]John Lee.Soft power,hard choices[N].April 4,2009,Sydney Morning Herald.
[18]甄 翔,程 剛.美一社區(qū)反對建孔子學院[N].環(huán)球時報,2010-03-01(3).
[19]孟 建.國家形象的傳播力瓶頸[J].國際公關(guān),2009,(2):39-40.
[20][美]瑟夫·S·奈.硬權(quán)力與軟權(quán)力(門洪華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校:文 一)
China’s National Image:Problems and Reflections
LIU Shao-hua1,TANG Jie-qiong2
(1.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Culture on Soft Power,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2.Library,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
National imag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ft power,and a good national image can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promoting China’s overall development.However,there are different viewpoints on China’s national image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The overall assessment needs to be raised on China’s national image.The major factors that cause conditions 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ocial system,ideology,as well as constraints of China’s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spread.To shape and enhance China’s national image,China must be clear in positioning of national image,strengthen public diplomacy,develop cultural soft power,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ies.
national image;problems;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
D82
A
1000-2529(2010)04-0039-05
2010-03-17
湖南大學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招標課題“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中國國家形象研究”
劉少華(1963-),男,湖南衡陽人,湖南大學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研究員,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唐潔瓊(1965-),女,湖南衡陽人,湖南大學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