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萬軍
世人皆以為高俅是靠“球技”一招發(fā)跡,這倒是小看了他。高俅在結識端王趙佶(后來的宋徽宗)之前,的確是個社會閑散人員。但他的一步登天,絕非只會踢幾下足球(蹴鞠)那么簡單。
在高俅沒有出現之前,趙佶的球友已不勝枚舉,但在這個球友群里,只有后來出現的高俅一步登天。可見,高俅絕非只是在球技上一騎絕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僅進入了趙佶的球友陣營,而且還進入了趙佶的“人才庫”,在趙佶的“人才庫”里,高俅應該被當成是鳳毛麟角的“國家棟梁之才”了。
眾所周知,大宋是科舉制和文官制達到巔峰的朝代。有宋一朝,擔任縣令以上的文官基本上都具有三考出身的進士資格。像高俅這樣的“社會閑散人員”,要想憑考試擠入文官圈子是不現實的。所以,他必須走出一條“非常道路”。
雖然大宋采用“揚文抑武”的政策,文官地位高于武官。但武官待遇并不低,且武臣體系門檻相對比較低,用人的資格方面比較寬,升遷的空間也大。對于高俅這類人物來說,這顯然是步入仕途的捷徑。
高俅對大宋國情不可謂不知,所以他必須揚長避短。在徽宗眼前,他必須展現“軍事才華”,從武官路線走向仕進之路。
不過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有制度,沒有邊功,就不得為三衙的長官。
于是,為了“邊功”,高俅下到基層。他被宋徽宗托付給守衛(wèi)邊境的大將劉仲武,以此來“鍍金”,為以后升遷打下基礎。
高俅立過何種“邊功”?
史書記載,作為中央下派人員,高俅參加了兩次小規(guī)模邊疆戰(zhàn)役,所幸這兩次戰(zhàn)役宋軍都獲小勝?;兆趯Υ耸指吲d,親自接見了全體指戰(zhàn)員。從徽宗的表現來看,他認為那是兩次很大的勝利。
高俅升遷的資本就出于這段經歷,地方軍區(qū)首長劉仲武深知徽宗將高俅托給自己的目的,便很知趣地夸大高俅的功勞,做個順水人情。高俅投桃報李,回到朝中替劉司令員說了不少好話。
得到“邊功”的高俅上調京城,管理禁軍。
在管理期間,高俅繼續(xù)“才藝展示”。在軍隊演練上大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場面熱鬧,令人眼花繚亂。《東京夢華錄》記載:
這位最早的足球明星,大概也是錦標賽的創(chuàng)始人。
他主持的軍隊,大玩“爭標競賽”。爭標之前,先是吹吹打打,熱身墊場,待爭標開始,“橫列四彩舟,上有諸軍百戲,如大旗、獅豹、棹刀、蠻牌、神鬼、雜劇之類。又列兩船,皆樂部”。最后爭標競賽,也要決出名次,搞出“旋羅”、“海眼”、“交頭”等各種花樣,頗為熱鬧。
好大喜功的領導最喜歡鬧劇。宋徽宗對高俅的軍事錦標賽十分滿意。于是讓這個玩伴在仕途路上,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然而,事實證明,高俅的這套把戲屬于典型的“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不用說對抗契丹金兵,就是對付本國農民起義軍,也是白給的貨。但是,在和平年代里驗不出真正的戰(zhàn)斗力,高俅的軍事表演因此博得了“治軍有方”的美名,在宋徽宗眼里,高俅簡直是個“天才”。
“邊功”及“軍事錦標賽”表演,讓高俅為自己及時謀到了殿帥府太尉高位,并穩(wěn)穩(wěn)坐住了這個位置。
此時這個皇帝的球友,終于如愿成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國家棟梁之才”。
【原載2010年第8期《百家講
壇》(藍版)】
插圖 / 捷徑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