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介紹清初烏泥松段型盆,落款“陳待祺制”。此盆落款字體相反,是反章。陳待祺在文獻中沒有記載,也沒有其它盆型傳世。生卒年無法考證。而說此盆是清初作品的依據(jù)是什么?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考證一下。紫砂器的鑒定是從造型為主線,根據(jù)泥料、做工、成型方法和其他作品的文獻記載、傳世標準器,總結、排比各個不同日寸期的特征并找出規(guī)律性。無論做成何種形制的紫砂器,采用何種暑款方式,都不可能脫離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時尚的變化。藝人的藝術修養(yǎng)、創(chuàng)作態(tài)度與靈感,日積月累形成了各自的風格。
歷史上每個相同的時期,紫砂泥基本沒有太大區(qū)別。此盆泥料青灰色,烏泥作(也叫青灰砂,灰鼠皮),古文獻記載的淡墨色,說的就是這種泥料?,F(xiàn)在很多人反對烏泥的叫法,說是日本人的叫法。其實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文化、日本的盆景、花盆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日本稱古渡盆,一直到清末日本剛開始制作花盆,烏泥的叫法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烏泥的叫法也有一定道理,用放大鏡看內部黑色紫砂顆粒達50%以上,明顯高于其它泥料。此盆和明末清初的烏泥長方形長方孔盆相一致,胎體緊密,顆粒干凈素雅,排立均勻,表面?;?,透而不炫,細致瑩潔?!蛾柫w砂壺圖考》曾對質地,斷代有詳細描述,此種泥料乾隆以后失傳。此盆器型仿松樹老干形。外壁凸雕堆塑瘦骨嶙岣的松皮、殘枝、樹節(jié),栩栩如生。得松之神韻,意境深邃,效果逼真。松樁老干發(fā)新枝,象征衰而不老,生趣盎然。充分顯示出當時紫砂花貨藝匠利用紫砂泥質的可塑性,對生活、對自然界樹木的觀察,用嫻熟的雕塑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仿照自然界真實的松樹形態(tài)藝術再加工,匠心獨運。樹癭節(jié)老痕累累,內部中空。而到清中期以后,樹型盆癭節(jié)部分是實心的,只在表面加工雕刻而已,盆型變化也沒有這么大。此盆胎骨較薄,但中空內外壁最厚處厚度有7cm左右。視覺效果敦厚古拙,形態(tài)穩(wěn)重。此盆盆腳做成不規(guī)則粗細不一的樹根,排水孔開成不規(guī)則樹心形,和盆外形相呼應,也是用了一番心思的。泥門用明針緊過,同所有明末清初盆器加工一致。松皮用泥層層堆塑上去。最多處達7層。松針用泥片刻畫好后堆塑上去。而不是用模具加工,到乾隆后多用模具加工松針。此盆加工方法和宜興陶瓷陳列館藏陳鳴遠款“松段壺”和筆者曾經(jīng)所見的陳鳴遠款松段杯相同。特別是風格,極相近。所以此盆和陳鳴遠應是同時期作品無疑。陳鳴遠是清初康熙雍正時期一代紫砂大師。陳鳴遠生平,現(xiàn)在看到最早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徐喈鳳主修的《宜興邑志》中的記載,徐喈鳳和陳鳴遠同是宜興人,順治十五年(公元1661年)進士。其中提到陳鳴遠年末老而特為表之。吳騫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著《陽羨名壺錄》:“百余年末,諸家傳器日少,故其名犬噪,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卑儆嗄暌簿褪强滴醵迥曜笥?。從此作品風格看“陳待祺”和“陳鳴運”應是同時代人。他和“陳鳴遠”有什么淵源不得而知。有待考證。
此盆胎骨較薄,能保持這么完好相當不容易,是清早期帶款松段盆最出名的盆器,是頂尖好盆。記載在日本出版“美術盆器名品大成”70頁121號,日本是孤品,今年從日本回流。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