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愚
2009年12月29日,“譚木匠”在港交所掛牌,掌門人譚傳華夫婦持有67.88%的股份,按照每股2.58港幣的價格,譚氏夫婦所持股份的市值達(dá)到了4.3億港幣。
很多企業(yè)家成名后,都想方設(shè)法掩飾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粉飾自己的過去,而51歲的譚傳華卻在“譚木匠”的每一個加盟店里,工整地裝裱了“一段家史”。他毫不諱言自己的過去,他說如果沒有這些真實的經(jīng)歷,就不會有自己的今天,更不會有享有“中國第一梳”之譽(yù)的“譚木匠”。
譚傳華的人生體驗里有三天非常關(guān)鍵,時隔多年他仍然記憶猶新。他說:“那三天讓我刻骨銘心?!?/p>
那年,流落到云南的譚傳華背著他賴以吃飯的家什——畫夾,如一匹餓狼一般,漫無目的地在昆明的大街上瞎逛游。他不停地問路人是否需要畫像,卻連遭拒絕。
一家飯店里,一個男人喝得微醉,他面前的桌上有很多剩菜,那些殘羹剩飯在當(dāng)時的譚傳華眼里簡直就是美味珍饈。那個男人可能是看穿了譚傳華眼里的渴望,他把喝剩下的半瓶啤酒全部倒在了那些剩菜里。這一幕給了譚傳華很大的刺激,他咬牙忍住了,沒有滑向乞討這一步。
多年后,回憶起當(dāng)天的情景,他說:“人的轉(zhuǎn)變就在一念之間。那個時候我要是失去了底線,可能會淪為昆明的丐幫人物,也就沒有機(jī)會成為今天的‘譚木匠了?!?/p>
第二天晚上,譚傳華枕著人造革包,抱著畫夾,忍著饑餓,在一棟7層樓的工地上睡覺。那個時節(jié),昆明的夜晚已很冷,他清楚地記得那晚還飄著小雪。半夜時分,一盆冷水忽然從5樓潑下,澆濕了他的半邊身子。他身上的衣服本來就少得不足以御寒,又被澆了一盆冷水,譚傳華的情緒沮喪到了極點。為了御寒,他只好不停地跑著跳著。后來,他發(fā)現(xiàn)路燈下的溫度稍高一些,就站在路燈下“烤”了很久。時至今日,他依然清楚地記得那個路燈是紅色的,那溫暖他至今都能深切地感覺到。
最后,他來到郊區(qū),鉆進(jìn)一戶人家的柴草堆里,想過一夜,主人發(fā)現(xiàn)之后就趕他走。他說:“我當(dāng)時是閉著眼睛走的,我想好了,不管前面是懸崖還是深溝,一直往前走就是了,摔死了也無所謂?!?/p>
流落昆明的第三天,譚傳華終于拉到了一筆業(yè)務(wù),他活了下來。
一個瘦弱的年輕人對譚傳華說:“我有很多照片,但我想畫一張像,看看畫像與照片有什么不同。你畫一張像多少錢?”譚傳華立刻說:“要是像,你就給我兩元錢;要是不像,你不用付錢?!?/p>
他畫完后,年輕人看了甚是滿意,很高興地給了他兩元錢就拿著畫像走了。年輕人不知道自己面前這個沒有右手的左手畫家,為了掙這兩元錢已經(jīng)等了整整三天。那一刻,譚傳華比那個年輕人還要高興,他的高興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情不自禁的。
譚傳華回憶說:“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兩元錢,它給了我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逼鋵?,譚傳華一生中有三個重要的兩元錢,這只是其中的一個。雖然譚傳華如今的資產(chǎn)不知道是多少個兩元錢了,但說起這三個兩元錢來,他依然飽含深情,感慨滿懷。
“我的第二個兩元錢,是我從深圳花兩元錢買了一把木梳子,讓我從此做了‘譚木匠;第三個兩元錢,是我做的木梳子第一次賣了兩元錢。這三個兩元錢,組成了我的創(chuàng)業(yè)史,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個轉(zhuǎn)折點?!?/p>
在云南流浪兩年后,一場大病讓譚傳華不得不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娶妻生子,繼承祖業(yè),做了木匠,他的創(chuàng)業(yè)史也從此拉開了序幕。他花了10多年的工夫,開發(fā)出了2400多個品種的梳子,愣是把小小的梳子企業(yè)做成了上市公司。
18歲,譚傳華下河撈魚被雷管炸掉右手;24歲,他成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盲流”;37歲,他創(chuàng)立了“譚木匠”;51歲,他坐擁4億資產(chǎn)。而成就“譚木匠”的,竟然是三個兩元錢。
(劉一凡摘自《當(dāng)代青年·我贏》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