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夏
奧巴馬在經(jīng)濟衰退中近乎偏執(zhí)地去推行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社會改造政策,這在美國的藍領階級中引起了極大的反彈。而碳減排法案的具體內(nèi)容被民眾了解得越多,就越被看作是一種不公平的重新分配財富的方式。
2009年10月下旬,弗吉尼亞州的州長和議會選舉正進入緊張的最后階段,奧巴馬總統(tǒng)在選舉中兩次跨過波托馬克河,來到這里為民主黨的候選人克瑞格·迪茲助選??墒菉W巴馬前腳剛走,迪茲后腳跟著播出了一個電視廣告,廣告上一位中年藍領工人說:“我認識克瑞格·迪茲,他反對碳排放總量控制與交易法案。他不會做出任何有害于這里人民的事?!逼鋵嵕驮谶@年的4月份,迪茲還公開地表示將全面支持有奧巴馬總統(tǒng)背書的這一法案。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他的態(tài)度出現(xiàn)了180度的大轉彎。
迪茲的轉變也反映了美國政治氣候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變化。不久前的蓋洛普民意調(diào)查顯示,85%的美國人認為改善經(jīng)濟是政府的頭等大事,只有12%的人將制止全球變暖放在第一位;46%的人擔心碳減排計劃將損害經(jīng)濟,相對只有38%的人認為該計劃將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另外還有17%的人干脆覺得這個計劃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的美國人并不支持碳減排計劃。相應之下,表示不相信全球變暖是人類行為造成這一學術界主流理論的人也越來越多。
一年多以前,當奧巴馬政府上臺的時候,碳排放總量控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是政府立法的幾個主要項目之一。但是一年過去之后,這項計劃卻是雷聲大雨點小。眾議院雖然通過了有關的法案,但是計劃卻在參院擱淺。該法案不僅遭到40名共和黨參議員的一致反對,而且一些來自比較保守地區(qū)的民主黨參議員也表示不贊同,使得參院無法達到將法案列入議程的票數(shù)。奧巴馬總統(tǒng)雖然在國情咨文中表示依然會推動碳減排立法,可是國會的反應卻相當冷淡。這里面的直接原因,就是來自選民的壓力。在2009年幾次重要的選舉中,共和黨大獲全勝,包括最近斯科特·布朗贏得馬薩諸塞州去世的參議員肯尼迪坐了48年的席位,令許多在今年11月份面臨中期選舉挑戰(zhàn)的民主黨議員忐忑不安,不斷遭到民眾抵制的碳減排法案也因此更難被列入立法議程。
問題在于,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抵制這個計劃呢?在國際媒體——包括中國媒體——的報道中,輿論幾乎一面倒支持碳減排計劃,使得外界無從深入了解美國民意變化的原因。本文的目的,就是從這一角度來探討碳減排法案以及更廣義的全球變暖理論在美國民間遇到的挑戰(zhàn)。
藍領階級對民主黨社會政策的質(zhì)疑
共和黨的黑馬布朗在馬薩諸塞州參議員選舉中獲勝之后,一些敏感的政治觀察人士立即指出:這是一場藍領階級對精英階層的勝利。的確,在競選最后的幾天里面,當?shù)氐拿襟w不斷報告說,小城鎮(zhèn)、鄉(xiāng)村地區(qū)到處都是支持布朗的標語和口號,人們奔走相告,提醒自己的親朋好友去投票。而在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如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所在的劍橋市,為民主黨候選人搖旗吶喊的活動卻很少見到。即便歷來是民主黨票倉的工會,其會員也有49%投了共和黨,只有46%投給了工會大力支持的民主黨候選人。最后,雖然劍橋和波士頓這樣的城市像往常一樣以大比例投給了民主黨(劍橋88%是該黨的選票),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來自小城鎮(zhèn)的潮水一般的選票,使得民主黨失去了愛德華·肯尼迪穩(wěn)坐了48年的參議院席位。
美國的藍領階級或者中下工薪階層對民主黨左翼的社會政策從來都抱有懷疑的態(tài)度。而左翼上層的知識和經(jīng)濟精英也很輕視普通的勞動階層,特別是小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地區(qū)的白人(“白色垃圾”是對他們通常的叫法)。在競選總統(tǒng)期間,奧巴馬在舊金山一次內(nèi)部的籌款會中批評這類選民,說這些小鎮(zhèn)上的人由于經(jīng)濟上的失意而感到痛苦嫉妒,因此只好轉而將生活意義寄托到槍支、宗教這些問題上,并且去打擊那些和他們不一樣的人,也就是移民。這番話在2008年競選的時候曾經(jīng)引起軒然大波,并且導致奧巴馬在初選中失去藍領大州賓夕法尼亞。
人們經(jīng)常說,美國是個中間偏右的國家,而小城鎮(zhèn)的藍領階級正是其基本群眾。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藍領階級對共和黨政府失去了信心,并希望有一個關系與大資本不那么密切的新政府來推動改善他們的就業(yè)和其他生活條件,但這并不表明他們支持從根本上去改變這個國家的制度和政策走向。也就是說,他們中的多數(shù)人盡管將選票投給了奧巴馬,卻并不支持奧巴馬和民主黨左翼全面改造社會的計劃。
可惜,奧巴馬似乎誤讀了2008年大選中人民給出的信息。他以及一批崇拜他的左翼知識精英覺得,這位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的上臺標志著美國已經(jīng)從中間偏右轉為中間偏左。奧巴馬執(zhí)政一年多來,在經(jīng)濟衰退中近乎偏執(zhí)地去推行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社會改造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醫(yī)療改革與碳減排立法。這已經(jīng)在美國的民眾——特別是藍領階級——中間引起了極大的反彈。2009年11月選舉中共和黨在弗吉尼亞州和新澤西州的大勝以及今年初在馬薩諸塞州參議員補選中出人意料的勝出,都是這種反彈的結果。
誰來擔負碳排放稅
對碳減排法案出現(xiàn)的抵制,主要是因為人們感覺到該法案將妨礙美國經(jīng)濟的復蘇。碳減排法案的具體內(nèi)容被民眾了解得越多,就越被看作是一種不公平的重新分配財富的方式。其實,在布什政府的時代,碳減排立法的公眾支持率比今日高。究其原因,在于布什政府反對就碳排放實行大幅度限制,使得碳減排不能提上立法日程。當時的輿論,多認為布什政府漠視環(huán)境事務,公眾對碳減排的支持主要是出于對政府的不滿,而不是對減排本身有多少具體的了解。
到了奧巴馬執(zhí)政的時代,大規(guī)模的碳減排被提上了日程。當過去的概念有可能成為政策的時候,人們就都要開始計算自己的錢包了。不算則已,一算之下,藍領階級就有了點上當?shù)母杏X。雖然政府再三強調(diào)說,碳減排——或者被反對者稱為“碳稅”——針對的只是“污染者”(也就是企業(yè))而不是普通個人,但是誰都知道,企業(yè)的稅收最后是要以增加價格特別是能源價格、削減就業(yè)特別是工業(yè)就業(yè)等方式攤派到普通人身上的。國會的預算辦公室做了個估計,如果要將美國的碳排放量減少15%,收入最低的兩成人平均將要多交3.3%的收入稅,收入頂端的20%只要多交1.7%的稅。
碳排放稅的不公平在地區(qū)差異上更能體現(xiàn)出來,那些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州和煤炭產(chǎn)地將會受到嚴重沖擊。像俄亥俄州,能源84%靠煤,印第安納、密蘇里、新墨西哥、賓夕法尼亞、西弗吉尼亞、懷俄明這些能源生產(chǎn)或工業(yè)能源高消耗州都要首當其沖。對比一下在碳減排中代價付得多與少的州,可以揣摩出這些州的議員們在碳減排問題上投票的大致走向。
2005年人均碳排放量(噸)最高的10個州依次為:懷俄明(154.4),南達科他,
阿拉斯加,西弗吉尼亞,蒙大拿,路易斯安那,印第安納,內(nèi)布拉斯加,肯塔基,愛荷華(41.7);最低的10個州:羅德島(12.1),紐約,加利福尼亞,佛蒙特,康涅狄格,馬薩諸塞,俄勒岡,華盛頓,佛羅里達,新澤西(16.6)。
顯而易見的是,按照目前計劃的碳減排模式,工業(yè)州、能源州以及那里的人民將負擔起碳減排的主要費用。可是這些年來,那里的人民已經(jīng)被經(jīng)濟轉型、貿(mào)易逆差、金融危機等等一系列變化沖擊得不輕。那些地區(qū)以藍領工人和中下層工薪階級為主的選民,自然會對碳減排產(chǎn)生疑慮。這也構成了最近半年多以來影響巨大的所謂“新茶黨運動”的背景聲音之一。
選民的意志很快便反映到了立法議程上。以來自工業(yè)州密歇根的斯塔賓諾為首的15名參院民主黨人已經(jīng)組成了一個團體,要求“保護美國所有地區(qū)的消費者和工人不遭到過分的困難”,也就是說,如果要他們投票贊成碳減排法案,他們將要求聯(lián)邦政府給予自己的地區(qū)或者是以長時間的豁免,或者是以大量的補貼。這些民主黨議員與他們的共和黨同事一起,在參議院中形成了阻撓碳減排法案通過的決定性力量。
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又出了個“氣候門”事件。
“氣候門”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會議展開之前幾天,有消息透露,一大批在全球變暖研究領域里的頂尖科學家之間的數(shù)千份電子郵件和內(nèi)部文件,被來自俄羅斯的黑客盜竊并公之于眾。從材料中可以看到,一批長期以來在世界上主導了“人類活動導致全球環(huán)境變暖”理論的科學家刻意地操縱數(shù)據(jù),在研究中只選擇那些有利于自己假設的數(shù)據(jù),而故意拋棄甚至隱瞞了不利的證明。這個事件被人們稱作“氣候門”。
氣候變化本來是學術界和上層知識精英中討論的一個研究課題,前副總統(tǒng)戈爾一部電影,將它變成了一個政治問題。從學術討論變成政治問題的副作用永遠是,不同的聲音往往因此而在大眾媒體中受到壓制。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并且有可能在近期給地球文明帶來滅頂之災——這種新的世界末日論調(diào)不但在學術界中是壓倒性的主流,而且成了西方各國政府立法的依據(jù)。各大國際組織的環(huán)境部門也完全由相信這種說法的人把持,使得挑戰(zhàn)的人們難得找到說話的空間。
隨著“氣候門”事件的擴大,越來越多類似的事件被揭露出來。其中最典型的是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工作小組(IPCC)的報告曾經(jīng)宣稱,到2035年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將會全部融化,巴西的熱帶雨林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這些說法曾經(jīng)在世界上引起過轟動甚至一定程度的恐慌。最后,在大量的證據(jù)面前,IPCC也不得不承認錯誤。
過去這些年來很少為公眾聽到的質(zhì)疑全球變暖理論的科學家們的聲音,最近也逐漸開始被人聽到。他們的主要論點是,在工業(yè)化社會甚至人類社會出現(xiàn)之前,地球的氣候就一直在冷暖之間不斷變化。影響地球氣候溫度的,主要是太陽黑子的活動;而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因素,則是海洋氣溫、火山等大自然現(xiàn)象。從歷史記錄上看,地球氣候升高在先,二氧化碳增加在后,所以聲稱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地球變暖是沒有根據(jù)的。
如果說,民眾開始日益不相信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的說法的話,他們對于采用華爾街模式來進行的“碳交易”就更是抱懷疑態(tài)度。
無中生有的碳交易
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得華爾街在美國普通人的心目中成為一個骯臟的詞匯。金融界牟取天文數(shù)字暴利的種種做法,被媒體報道得淋漓盡致。在交易所那些神秘的金融專業(yè)面紗被揭開之后,人們開始對華爾街式的“空手套白狼”的交易產(chǎn)生了高度的警惕。碳排放交易在許多人聽起來,像是一次比華爾街交易更加充滿欺詐的買空賣空。因為股票交易畢竟有公司的資產(chǎn)為基礎,碳交易則是憑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市場,交易的基礎是由政府制定出來的“污染權”。
事實上,華爾街對碳交易的前景已經(jīng)表示了高度的興奮。2009年,美國的大金融與能源公司在休斯敦、華盛頓、西雅圖等地召開了多次有關碳排放交易的大型會議。碳交易被認為是互聯(lián)網(wǎng)之后又一大新的交易市場,交易額將以萬億美元來計算。
對于美國許多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令他們不寒而栗的前景。這意味著他們生活中的一切——從呼出的二氧化碳到家庭照明取暖到汽車燃油—都有可能成為政府管制與大資本交易牟利的對象。政府現(xiàn)在開始要管制高燃油的汽車,很快也會涉及其它的家庭能源。誰知道會不會到了哪一天,大塊頭的人會因為呼出了更多的二氧化碳而被多征稅—_這不是說笑話,因為歐洲已經(jīng)有人提出要對胖子征更高的稅收。
碳交易的推廣,在意識形態(tài)上越過了美國人的底線。
碳減排法案的前景
美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上雖然作出了減少碳排放并出資千億美元來幫助世界減排的允諾,但是根據(jù)美國的法律,行政部門的國際承諾如果沒有國會的通過則無法落實。簽署一個國際條約必須有參議院2/3多數(shù)票——67票——的批準,有關碳減排的法律也需要60票同意才能進入立法程序。在目前的民意狀況下,參議院要通過行政部門建議的可能性非常小。而到11月份中期選舉之后,如果共和黨能夠在參眾兩院贏得更多的票數(shù),大規(guī)模碳減排的立法大概就胎死腹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