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鵬,劉潞峰
(1.大連海事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大連 116026;2.山西省長治市郊區(qū)電視臺 長治 046011)
隨著采礦工業(yè)、地下交通以及城市建筑的快速發(fā)展,巷道、隧道以及樓道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每當我們穿過長長的巷道、隧道和樓道時,無線通信往往會中斷,這是由于隧道是一個特殊的受限空間,其無線傳輸方式與地面無線傳輸空間有很大的差異[1],巷道(隧道)內(nèi)無線電波傳輸?shù)臋C理與模式仍有許多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2]。因此,本文基于電磁波的極化理論,結合巷道(隧道)的特殊結構,對不同極化方式的電磁波在矩形巷道(隧道)中的傳輸特性進行了研究,并在巷道中進行了實際測試。
電磁波電場強度矢量E的方向或磁場強度矢量H的方向稱為極化方向,簡稱極化。對于均勻平面電磁波,電場強度矢量、磁場強度矢量和電磁波的傳播方向三者互相垂直呈右手螺旋關系。往往把電場強度矢量E的極化方向作為該波形電磁波的極化方向。電磁波的極化方式一般有兩種情況,即圓極化和線極化,線極化又分為垂直極化和水平極化兩種方式[3]。
如圖 1 所示,若 Ex、Ey相位相同,即
這里設初始相位為0。在z=0的等相位面上,
合成場強E的大小為:
合成場強的方向用E與x軸的夾角表示為:
可以看出,合成場強的大小隨t變化,方向是一個常量,說明電場矢量只在圖1所示的一直線上變化,這種波稱為線極化波。如果電場矢量只在水平方向上變化,稱為水平極化波;如果電場矢量只在豎直方向上變化,稱為垂直極化波。
電磁波從一種媒質中傳播到另一種媒質的分界面時,由于分界面兩側媒質的本征阻抗不同,故要發(fā)生波的反射與透射現(xiàn)象。入射波的一部分在分界面處被反射,形成反射波;另一部分將透過分界面在另一種媒質中繼續(xù)傳播,形成透射波[4,5]。
在巷道(隧道)中,電磁波攜帶著信息,從發(fā)送點到達接收點,除了直射波之外,大部分都是通過左右兩個墻壁以及地面和頂部反射到達接收點。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分界面處入射波能量等于反射波與透射波能量之和,由此可知,接收點接收到的電磁能量,與電磁波入射到分界面處的反射電磁能量成正比,即電磁波在分界面處的反射系數(shù)越大,透射系數(shù)越小,則接收點接收到的電磁能量越多,傳輸距離也越遠。由菲涅爾定理可知,分界面處反射與透射系數(shù)不僅與分界面兩種介質特性有關,還與電磁波極化方式有關,下面分別對兩種極化方式——垂直極化與水平極化的電磁波分界面處的反射與透射系數(shù)以及在矩形巷道中的傳輸特性進行研究。
水平極化電磁波以入射角θi斜入射到兩種媒質的分界面上,媒質1與媒質 2的本征阻抗分別為 η1、η2,如圖 2所示。這時入射波的電場強度矢量與入射面垂直,即沿y方向極化,可表示為:
式中,ki為入射波的波矢量。入射波的磁場為:
反射波的電場矢量與磁場矢量為:
透射波的電場矢量與磁場矢量為
在分界面上,符合相位匹配條件,即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波矢量的切向分量連續(xù),再利用介質分界面上的磁場切向分量連續(xù)的邊界條件,可以得出:
垂直極化電磁波以入射角θi斜入射到兩種媒質的分界面上,媒質 1與媒質2的本征阻抗分別為η1、η2,如圖 3所示。這時入射波的磁場強度矢量與入射面垂直,即沿y方向極化。分析方法與水平極化完全類似,不同的是在分析時以入射磁場為已知量。
在分界面上,仍然符合相位匹配條件,即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波矢量的切向分量連續(xù),再利用介質分界面上的磁場切向分量連續(xù)的邊界條件,可以得出
矩形巷道中充滿空氣介質,波阻抗為η1,巷道(隧道)壁以混凝土為例,波阻抗為 η2,其中 η1>η2,巷道(隧道)的高度為 H,寬度為W,長度為d,其中 H>W(wǎng),巷道上下左右4 個壁的表面積分別為 Sup、Sbottom、Sleft和 Sright,由于 H>W(wǎng),因此Sup=Sbottom=W<Sleft=Sright=H。從發(fā)送信號點到達接收信號點,當垂直極化波在巷道中傳輸時,如圖4(a)所示,對于Sup和Sbottom來說是垂直極化波斜入射情況,對于Sleft和Sright來說是水平極化波斜入射,那么墻壁透射過去的電磁波能量分別為w⊥;水平極化波在巷道中傳輸時,如圖4(b)所示,對于Sup和Sbottom來說是水平極化波斜入射情況,對于Sleft和Sright來說是垂直極化波斜入射,那么墻壁透射過去的電磁波能量分別為w//。結合式(9)和式(10)進行理論分析可以得出:
將上式進行整理得:
其中k為電波傳輸環(huán)境系數(shù)。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當H>W(wǎng),η1>η2時,可知 Sup+Sbottom<Sleft+Sright,τ⊥>τ//,分析式(11)~(13)可以得出,w⊥<w//,即水平極化波透射波的能量高于垂直極化波,則反射波的能量水平極化要低于垂直極化。因此,在H>W(wǎng)的情況下,垂直極化波傳輸?shù)浇邮拯c的電磁波能量要多于水平極化波,從而更有利于電磁波的傳輸。
為了驗證以上理論分析的結論,該文進行了實際的測試。測試環(huán)境選擇一個矩形的巷道,高度H=3 m,寬度W=2 m,長度d=80m,測試頻率選擇433 MHz,收發(fā)天線的增益均為 2 dBi,發(fā)射功率為-30~-25dBm,接收機靈敏度為-105 dBm,收發(fā)終端天線的放置如圖4所示,分別對垂直極化與水平極化的無線傳輸距離進行測試,分別記為d1和d2,測試結果如圖5所示。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發(fā)射功率從-30 dBm到-25 dBm進行調整的時候,垂直極化波的無線通信距離的變化范圍為31~49 m,水平極化波的無線通信距離的變化范圍為25~38 m,同樣的通信條件下,垂直極化波的通信距離要高于水平極化波的通信距離,與理論分析結論比較一致。
本文結合巷道(隧道)的特殊結構,對無線信號在巷道中的傳輸特性及電磁波極化方式進行了理論分析,并在橫截面高度為3 m,寬度為2 m,長度為80 m的巷道中進行了實際測試,通信頻率433 MHz,發(fā)射功率為-30~-25 dBm,接收靈敏度為-105 dBm,線極化收發(fā)天線增益2 dBi。通過對電磁波極化理論與實際的測試結果分析得出,矩形巷道(隧道)高度H與寬度W相比較,當H>W(wǎng),垂直極化方式的傳輸效果要優(yōu)于水平極化;反之,當H<W,水平極化方式的傳輸效果要優(yōu)于垂直極化。
1 張申.隧道無線電射線傳輸規(guī)律的研究.電波科學學報,2002,17(2):114~118
2 孫繼平等.矩形隧道中電磁波傳播模式的分析.電波科學學報,2005,20(4):522~525
3 趙彥珍等譯.工程電磁場.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4 任偉等.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6
5 鄒澎等.電磁場與電磁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