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堅
有經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常眉一皺、頭一點、手一揚,學生就能心領神會,若有所悟。其成功奧秘,就在于合理地使用了非言語因素。
非言語因素是指那些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識信號系統。一個教師如能掌握并善于使用非言語因素,則可以把更多的信息輸送給學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通過大量的測驗,得到這樣一個結論:言語因素只占學生獲得信息總效果的45%;而非言語因素則占信息總效果的55%。由此可見,非言語因素在教學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非言語因素有很多,在此,筆者就其中的衣著、板書、面部表情、目光和情緒等因素談談其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衣著。衣著在大多數教學情境中不直接傳遞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但它卻是影響課堂教學活動和教學效果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教師為人師表,其衣著對模仿性極強的小學生來說,有著極大的示范性。部分教師在這方面對自己要求不嚴格,他們普遍認為“名士大都不拘小節(jié),秀才只怕肚里沒貨”,衣著這樣的小事何足掛齒。其實不然,課堂上,教師的衣著不檢點,如衣領皺折、口袋布外露、奇裝異服等,都會直接影響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對教學效果產生負效應。因此,教師的衣著應在整潔的基礎上體現莊重、大方,符合自我年齡特征、性格特點和職業(yè)特色,給學生一種純樸之美。教師應時刻以整潔、美觀大方的衣著出現在學生面前,于樸素大方中顯高雅,于整潔端莊中露內涵,給學生樹立美的典范。
板書。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許多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入了課堂,但板書在教學中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板書不僅是一種傳授知識的手段,對教師講述的知識起著提綱挈領、加深理解、幫助消化的作用,而且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書寫能力。低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教師示范不到位的話,學生們很可能也學不到位。小學生正處于識字、認字階段,教師的板書更應具有示范和引導作用。經驗豐富的教師對課堂板書是十分重視的,在備課時就對每一節(jié)課要板書的文字、符號、圖表、顏色以及位置都進行精心的設計、巧妙的安排。反之,一個教師對板書毫無講究,隨心所欲書寫,這將不利于學生接受知識而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面部表情。臉是心靈的鏡子,是情緒的寒暑表,最能反映復雜多樣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縱觀整個課堂,其面部表情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心理,于無形中對學生產生影響。經常以微笑面對學生的老師會給學生帶來一種親切感和信任感,從而迅速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學生也會以微笑回報教師,形成一種很融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反之i如果教師表情嚴肅,甚至怒氣沖沖地走進課堂,學生必然會提心吊膽,課堂氣氛就會變得異常沉悶,不能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目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人與人溝通中最清楚、最正確的信號?!耙阅總魃瘛边@一詞語很好地表明了目光的特殊交際功能。對教師來說,這種功能更具有重要的特殊意義。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師生之間的目光交流顯得尤為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注意力是過多地指向內容,較少地注意聽講者的反應;而聽講者卻不同,他們不僅注意說話者所講的內容,而且會通過自己的神態(tài)變化反映出領會、疑惑、贊同、不滿意、厭倦等各種心理活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目光,還要從學生的目光和神態(tài)變化中探索出學生心理活動變化的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目光的傳遞在教學中交流信息的作用,使課堂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教師在講課之前用和藹、信任的目光注視全體學生,可以很好地安定學生的情緒,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當學生因回答問題正確時,教師用贊許的目光給學生以精神上的鼓勵,學生必然會產生高漲的學習熱情,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當發(fā)現有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教師用嚴肅而期待的目光提醒他們,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就能在不打斷課堂教學的情況下解決問題。
情緒。情緒是伴隨著認識活動和意志行為而出現的。情緒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積極的情緒會成為人們活動的動力,它會驅使人們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克服困難;消極的情緒會成為人們活動的阻力,會混亂人們的思維活動,削弱人們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消除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消極情緒,始終保持積極的情緒,用滿腔熱情感染學生,使其相應產生積極的情緒,聚精會神地聽課,積極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和回答問胚,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顯著。反之,教師的情緒低落,學生會受到感染而無精打采,課堂氣氛沉悶,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非言語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充分意識到它們與課堂教學的緊密聯系,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才能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