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是在書桌前,不是在鞋店里”

2010-07-13 07:21:46
語文世界(教師版) 2009年11期
關鍵詞:羅馬尼亞德語米勒

夏 榆

盡管10月8日赫塔·米勒“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直率描繪了被放逐者的景觀”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10月12日,在法蘭克福書展開幕的前一天,今年的德國圖書獎還是給了女作家和詩人凱瑟琳·施密特和她的《你不死》。在諾獎之前,米勒女士也已進入德國圖書獎最后一輪角逐,但落選了。

德國批評界對米勒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反應是一開始都承認沒有料到米勒會得獎,有的批評家甚至稱,驚訝得差點從椅子上摔下來。但轉眼間又說,米勒獲獎是實至名歸,理所應當。德語媒體的相關評論,談政治內涵的多,談藝術成就的少。最有趣的是德國“文學批評教皇”拉尼茨基的點評:“我不想談那個赫塔·米勒。再見!”

德國政界自然更會把文學與政治掛鉤??偫砟藸柗Q米勒“緣于極權、壓迫、恐懼的生活經歷的偉大文學,表現(xiàn)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勇氣”,而米勒的獲獎正值柏林墻倒塌20年,默克爾說她高興地看到,“米勒在德國找到了故鄉(xiāng)”。

德國總統(tǒng)科勒說,“為了抗拒遺忘而寫作,提醒人們認識到自由的價值。在東歐劇變二十年后的今天,米勒的獲獎具有特殊的意義?!?/p>

從出生就是異鄉(xiāng)人

“米勒身形嬌小,神情堅毅。”曾經留學慕尼黑的學者胡蔚談到她對米勒的印象,“我總覺得她身上透露出強烈的不安和焦慮,這在保爾·策蘭,在卡夫卡身上都可以感覺到,他們都是出生于東歐德語地區(qū)的猶太人。而他們對于語言和文化的敏感把握,亦得益于這種漂泊無根的生存狀態(tài)和人生體驗?!?/p>

赫塔·米勒的文學世界離不開她出生的羅馬尼亞南部德裔聚居地尼茨基多夫小鎮(zhèn)。米勒認為自己是巴納特人,從未在公開場合說過她是羅馬尼亞人,或是德國人。巴納特人是德國施瓦本人的后裔,18世紀南下殖民后定居于此,卻始終使用德語,保留德國文化。德語中對羅馬尼亞德語區(qū)人的正式稱呼是“羅馬尼亞德國人”。米勒生下來便是個異鄉(xiāng)人。對于羅馬尼亞人來說,米勒不是流亡德國的作家,她是回到了她的母國。而對于德國人來說,米勒是羅馬尼亞人,盡管她已經在德國生活了超過20年,盡管她的母語是德語。

在那個她出生的小鎮(zhèn),她的家境殷實的祖父的財產在政權更迭后被充公,她的父親曾在納粹黨衛(wèi)軍里服役,二戰(zhàn)結束后的職業(yè)是貨車司機。她母親年輕時被蘇軍擄到蘇聯(lián)勞工營做苦役,而米勒本人從小就生活在歧視和恐怖之中。

在她看來,小小的故鄉(xiāng)是一個抽象的國家。她多次說,她不喜歡“家園”這個詞。但“家園”作為不可磨滅的經驗一直伴隨著她,伴隨著她的作品。

在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教師、著有《德國文學史》的劉慧儒眼里,米勒的生活世界里和作品里沒有田園牧歌。在生她養(yǎng)她的大地上,她看到的只是沉重的苦難?!懊桌兆约簺]有被壓垮,因為她找到了平衡的方式,這就是文學。”

米勒說過:“在東歐,對詩歌的熱愛不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它源自恐懼?!蔽膶W是在失去家園后用語言重建的家園,文學是實在的,在充滿敵意和暴力的世界,它是“內心的支柱”。她甚至說:“我以為,詩在世界里,而不在語言里?!泵桌赵谠娎镎业搅俗约旱募遥核驮娙?、作家瓦格納結婚。在她偕丈夫和老母親一道離開羅馬尼亞前的將近20年間,米勒創(chuàng)作不斷。

東歐許多國家都有德語區(qū)。幾百年前,那里曾是日耳曼民族向東進行基督教化擴張的前沿。幾個世紀以來,不同文化之間的撞擊、沖突、磨合,使得那里的德裔對德意志文化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感?!?0世紀許多重量級德語作家,如里爾克、卡夫卡、卡奈蒂、策蘭都來自這些邊緣地區(qū)。這些作家雖然風格迥異,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非常敏感細膩、對語言高度自覺。在人們不留意或者習以為常的事物中,他們往往能感知到生存的尷尬處境和世界上無處不在的威脅,并訴諸獨到的語言形式,把這些高清晰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米勒也是這樣。”劉慧儒說。

必須離開現(xiàn)實一擊

“羅馬尼亞語最生動美好的部分在民間語言,在民間歌曲和在工廠工人的語言中,我發(fā)現(xiàn)羅馬尼亞語的喻象比德語要豐富得多?!泵桌?007年接受羅馬尼亞國際廣播電臺訪談時說。

1973年到1976年,米勒在蒂米什瓦拉大學學習日耳曼文學和羅馬尼亞文學。

1972年,她在巴納特青年詩人文集《發(fā)言》上,發(fā)表了處女作詩歌《手搖井邊》和《傳說》。

在大學期間,她結識了后來的丈夫理查德·瓦格納,他是“巴納特行動小組”的核心人物,這是一個由幾位羅馬尼亞德裔年輕知識分子組成的自由派文學小團體,反對僵化抽象的語言和單一陳舊的創(chuàng)作模式,提倡用文學表達個人的主觀感受。在1965年以后的政治解凍期,他們得以接受和模仿當時西歐文學潮流,試圖成為“行動著的主觀派”。

米勒從1979年開始,不斷在羅馬尼亞的德語雜志上發(fā)表作品,1981年獲得亞當·穆勒·古騰布魯恩文學獎。她在回顧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的開端時說:“我的寫作是抗議這種強加于我的‘德國人身份,也是抗議巴納特的施瓦本村莊,抗議失語而壓抑的童年。我寫下的其實只是我的經歷,別無其他。”

米勒回憶說,她的許多作品是在機械廠當翻譯時,在辦公室上班時寫的。米勒后來被開除公職,不是因為寫作,而是因為她拒絕配合國家安全部工作。米勒提到,國安部的人常常找她麻煩,趁她不在家時,偷偷搜查她的住所,她冰箱上貼著從東德逃到西德的詩人基爾希的詩句,并不曾給她帶來麻煩?;鶢栂5脑娛敲桌湛棺h警察國家的聲音。

1982年,她的短篇小說集《深淵》在布加勒斯特出版,之前經歷了嚴苛的審查和大幅度的刪節(jié)。1984年,該書在西柏林出版,馬上受到了德國媒體的關注和好評。1987年米勒和丈夫理查德·瓦格納移居西柏林后,又陸續(xù)出版了《獨腿旅人》(1989)、《狐貍那時便是獵人》(1992)、《心獸》(1994)等作品,都以在羅馬尼亞德語少數(shù)民族區(qū)的生活經歷為素材,以齊奧塞斯庫鐵腕統(tǒng)治下的羅馬尼亞為背景,常常以邊緣人的視角,白描極權政府對個人的壓迫、控制、監(jiān)視,以及異議者抗爭暴政的勇氣和無奈?!丢毻嚷萌恕穭t書寫流亡者在異鄉(xiāng)的不易。正因為如此,在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直到今天,她在普通民眾心目中依然是一個貼著冷戰(zhàn)標簽的流亡作家。

但是米勒的寫作并非滿足于單純的“見證文學”,“我寫的不是歷史,也不是見證,我不想充當啟蒙者的角色,我做的是文學?!?/p>

這段話是2009年10月8日,米勒在接受《德國書商報》記者Irena Binal的采訪時說的。米勒這種說法是為了強調自己作品的文學性。從她關于文學理論的隨筆來看,她對文學語言有很多深入的反思,也在寫作中有不少對語言內涵和形式的探索,如她的拼貼詩。她強調小說文本區(qū)別于回憶錄和歷史寫作,也不愿充當啟蒙和道德說教者。在同一個訪談中,她強調

文本的美學獨立性,而不是對現(xiàn)實的簡單模擬:“在文本中,最簡單的事物都會獲得新的含義…必須離開現(xiàn)實一步”。

回到心靈受創(chuàng)的地方

米勒是一個有明確政治傾向和參與意識的作家,在文化公共空間不時會聽到她積極干預的聲音。

然而,她的參與意識僅限于對冷戰(zhàn)時代東歐陣營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的揭露與批判,對過去種種不人道行為的記錄和反省,以期在思想和現(xiàn)實的層面對其進行徹底的清算。她以當年受害者的身份,密切關注東歐特別是羅馬尼亞的現(xiàn)實變化,并且認為,當年的迫害手段,現(xiàn)在仍然在沿用。去年,柏林羅馬尼亞文化學院邀請兩個曾為羅馬尼亞安全部效過力的學者和作家參加會議,米勒就發(fā)表公開信反對,引發(fā)了一場軒然大波。不過,她對德國時下的現(xiàn)實問題以及知識界關注的爭論,并沒有太深的介入。就此而言,米勒不是什么大眾人物,基本上可以說是個小眾人物。

米勒最新的作品是出版于2009年8月的《殘喘》,,這是她的首部長篇小說,也就是被提名為德國圖書獎的最終候選書目而最終落選的作品。1945年二戰(zhàn)結束后,巴納特地區(qū)所有17至45歲的人被強制運送到原蘇聯(lián)境內的勞動營,1949年才得以返鄉(xiāng)。這批人中有米勒的母親,也有2006年的畢希納獎得主、著名詩人奧斯卡·帕斯托。

這段歷史,在當事人的記憶中沉封了60年。60年后,米勒和帕斯托共同前往尋訪在如今烏克蘭境內的強制勞動營。這是一次驚心動魄的記憶之旅。帕斯托不久后過世,米勒收集了大量當事人的口述材料,獨自完成了《殘喘》,這部小說以一個1.7歲男孩的視角展開,描述了勞動營的殘酷和荒謬。這段歷史是史書上的盲點和禁區(qū),長期以來不被世人所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對饑餓的描寫。比如,勞改營里的犯人互相交換面包,因為都相信別人的面包一定比自己的大;比如餓到極點的犯人吃沙子、糞便。當連土豆皮和菜葉都沒有時,只有語言來當救兵?!爸v菜譜比講笑話要難得多,菜譜是饑餓天使的笑話?!?/p>

獲獎之前,赫塔·米勒雖說也是個有實力的作家,比較受重視,但她的名字對普通讀者來說,還比較陌生,即使接觸過她的作品,一般也就把她歸入專寫齊奧塞斯庫時代羅馬尼亞社會的一個“特色作家”而已。米勒在柏林已生活了二十多年,德國的現(xiàn)實還沒有走進她的作品。有的批評家指責她格局小,走不出過去的陰影,未免落伍。米勒自己并不這樣認為。她為自己辯護說,過去與現(xiàn)在的劃分,不應因地域而不同。她寫十年前的羅馬尼亞,人們就說她還在寫過去;而德國作家寫戰(zhàn)后,寫經濟奇跡、68學運,人們并不覺得這與時代脫節(jié)。她不無風趣地說,“我是在書桌前,不是在鞋店里”,她的意思是,創(chuàng)作和賣鞋子不一樣,要傾聽內心的召喚,不能一味追逐時尚。她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召喚是,回到心靈受創(chuàng)的地方。她聲稱,若不這樣做,她“完全沒有必要從事寫作”。

(選摘自《南方周末》2009年10月15日)

細節(jié)鏈接

赫塔·米勒,德國女作家和詩人。1953年8月17日生于羅馬尼亞西部蒂米什縣小鎮(zhèn)尼茨基多夫一個農民家庭。她1973年至1976年在蒂米什瓦拉大學學習德國社會文化和羅馬尼亞文學,畢業(yè)后當過工廠翻譯、幼兒園教師等。米勒1987年與丈夫、小說家理查德·瓦格納遷往西德,現(xiàn)常居德國柏林。1982年其處女作、短篇小說集《低地》出版。米勒曾多次獲得德國的文學獎項,其作品包括小說、詩歌和隨筆等。其他作品有《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走》《河水奔流》《行走界線》《那時狐貍就是獵人》等。中文譯本有《風中綠李》(臺灣,時報出版,1999)。

10月8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德國女作家和詩人赫塔·米勒。瑞典文學院在頒獎決定中說,米勒的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托者的境況。

猜你喜歡
羅馬尼亞德語米勒
雨傘小姐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文化交流(2019年1期)2019-01-11 01:34:26
下期主題 和米勒一起畫鄉(xiāng)村
合作學習在大學德語閱讀課中的應用
哲學“專業(yè)德語”教學研究初探
外語學刊(2016年4期)2016-01-23 02:34:18
丹麥小店流行取“難聽的”德語名
解讀米勒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6
幕后——巴維爾(羅馬尼亞)▲
“出軌” ———佩 夫(羅馬尼亞)▲
西方選舉
仁怀市| 云安县| 贺兰县| 陇南市| 宜兰县| 黎川县| 武宁县| 福安市| 永登县| 凌海市| 泸定县| 龙岩市| 禹州市| 海原县| 博客| 容城县| 彰化市| 哈密市| 呈贡县| 澄城县| 理塘县| 德安县| 敖汉旗| 吴旗县| 宝山区| 尼玛县| 杭州市| 景宁| 诸城市| 堆龙德庆县| 丹棱县| 卢龙县| 分宜县| 长宁县| 卓资县| 安吉县| 怀集县| 平塘县| 尼玛县| 涪陵区| 吉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