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錚,孫正中,申振華
(1.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500;2.西北工業(yè)大學(xué),陜西 西安 710072;3.沈陽航空工業(yè)學(xué)院,遼寧 沈陽110136)
Gurney襟翼是在翼型尾緣安裝的一塊垂直于翼型弦線的薄板,如圖1所示。起初,Gurney襟翼是安裝在賽車上用來提高賽車轉(zhuǎn)彎時的向心力,使其能夠順利轉(zhuǎn)彎。后來,空氣動力學(xué)的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Gurney襟翼能夠增加翼型升力,于是逐漸將其應(yīng)用于航空領(lǐng)域。我國研究者對于Gurney襟翼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1,2]。
圖1 Gurney襟翼示意圖Fig.1 Scheme of Gurney flaps
本文選用的翼型為NACA23012,該翼型是一種雙凸翼型,適合于亞、跨、超聲速等不同流速范圍并得到廣泛應(yīng)用。本文將采用計算機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研究不同高度Gurney襟翼對翼型外部流場及翼型氣動性能的影響。研究大致遵循這一思路:首先,考查原始翼型在不同來流速度、不同攻角條件下的氣動性能(翼型上下表面的壓力分布、翼型的升力、阻力及升阻比等);然后,在原始翼型尾部分別安裝1%C、2%C、3%C、4%C四個高度的Gurney襟翼(其中C為翼型弦長,文中模型翼型弦長100 mm),研究與原始翼型相同來流條件下的氣動性能。
翼型外部流場的數(shù)值模擬采用求解二維Navier-Stokes方程的方法,湍流通過標準k-ε模型模擬。
二維流動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為:
式中:φ 是通用變量,分別代表 u、v、t;Γφ是通用擴散系數(shù),對于不同的φ取不同的表達式;Pφ、Sφ為相應(yīng)φ方程的分別由壓力和速度產(chǎn)生的源項,其表達式參見文獻[3]。
標準k-ε模型中的湍流動能方程的張量表達式為:
湍流耗散率方程的張量形式為:
式中:常數(shù) C1=1.44,C2=1.92,σk=1.0,σε=1.3。
由于靠近固體壁面的粘性子層中流體流動的雷諾數(shù)很低,而標準k-ε模型屬于高雷諾數(shù)模型,因此在近壁區(qū)采用壁面函數(shù)法[4]來處理,將第一個內(nèi)節(jié)點布置在湍流旺盛區(qū)內(nèi)。這樣可以避免在靠近固體壁面附近布置很多網(wǎng)格點,從而節(jié)省計算時間。
二維Navier-Sokes方程的求解采用SIMPLE算法[4]。SIMPLE算法是一種壓力速度耦合方法,通過壓力修正方程將壓力與速度耦合,在依次求解完方程(1)~(3)后,通過求解壓力修正方程得出壓力和速度的修正值p′、ui′來修正壓力場和速度場,以此作為下一步迭代的初值。
NACA23012翼型外部流場采用C型網(wǎng)格來離散,如圖2所示。在翼型上下表面分別布置150個網(wǎng)格點。對于安裝Gurney襟翼的翼型,具體網(wǎng)格數(shù)根據(jù)尾緣Gurney襟翼高度不同而略有差別,但全場的網(wǎng)格數(shù)為105量級。
圖2 網(wǎng)格示意圖Fig.2 Scheme of numerical mesh
求解翼型外部流場時邊界條件的設(shè)定較為簡單,對于計算區(qū)域的外部邊界可以視為相對翼型無限遠,根據(jù)來流條件設(shè)定;翼型表面則設(shè)為固體壁面,其上速度為零。
對于未安裝Gurney襟翼的原始NACA23012翼型,在上述不同來流馬赫數(shù)(Ma)和攻角(i)下其升阻比(Cl/Cd)列于表1,由這些數(shù)據(jù)繪制成的曲線如圖3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i=-2°情況下,原始翼型存在負升阻比(Cl/Cd<0),隨著攻角的增大升阻比有升高的趨勢,但當Ma為0.432和0.750時,升阻比卻有所下降。當Ma=0.576并且i=4°時,翼型獲得了最大的升阻比7.974,此時翼型表面的壓力系數(shù)分布和馬赫數(shù)(Mas)分布分別如圖4、圖5所示。
對于分別安裝有 1%C、2%C、3%C、4%C 高度Gurney襟翼的NACA23012翼型,在上述不同馬赫數(shù)和攻角下其升阻比分別列于表2、表3、表4和表5。比較表1~表5中的升阻比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通過安裝不同高度Gurney襟翼,翼型的升阻比得到大幅度提高。圖6顯示了Ma為0.576時原始翼型與安裝不同高度襟翼時的Cl/Cd曲線。當攻角為2°時,1%C高度Gurney襟翼翼型的升阻比比原始翼型提高了14.7%,2%C、3%C、4%C高度的情形分別為90.9%,73.4%,63.4%。
表1 原始翼型Cl/CdTable 1 Original aerofoil Cl/Cd
圖3 原始翼型Cl/Cd曲線Fig.3 Cl/Cdcurve of original aerofoil
圖4 原始翼型表面壓力系數(shù)分布(Ma=0.576,i=4°)Fig.4 Pressure coefficient distribution on the blade surface(Ma=0.576,i=4°)
圖5 原始翼型表面馬赫數(shù)分布(Ma=0.576,i=4°)Fig.5 Mach number distribution on the original aerofoil surface(Ma=0.576,i=4°)
表2 1%C高度Gurney襟翼翼型Cl/CdTable 2 Cl/Cdof the 1%C Gurney aerofoil
表3 2%C高度Gurney襟翼翼型Cl/CdTable 3 Cl/Cdof the 2%C Gurney aerofoil
表4 3%C高度Gurney襟翼翼型Cl/CdTable 4 Cl/Cdof the 3%C Gurney aerofoil
表5 4%C高度Gurney襟翼翼型Cl/CdTable 5 Cl/Cdof the 4%C Gurney aerofoil
圖6 不同翼型Cl/Cd曲線(Ma=0.576)Fig.6 Cl/Cddistributions of different aerofoils(Ma=0.576)
值得指出的是,在Ma=0.576,攻角i=4°時加裝3%C高度Gurney襟翼的翼型獲得了在計算范圍內(nèi)的最大升阻比。下面將以此為模型分析Gurney襟翼對翼型流場及其氣動性能的影響。
3%C高度Gurney襟翼翼型表面壓力系數(shù)分布如圖7所示,與相同來流條件下的原始翼型相比,安裝襟翼后翼型下表面各處的壓力均有所提升;上表面的最小壓力幾乎都出現(xiàn)在0.14C處,但是壓力最小值卻有所提升。另外,安裝Gurney襟翼后,上表面的壓力有趨于平緩的趨勢。壓力系數(shù)分布圖中,翼型上下表面兩曲線之間的面積即為該翼型的升力,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原始翼型的升力集中在翼型的前面部分,而安裝Gurney襟翼后通過襟翼對氣流的擾動使升力的分布更為均勻。
圖7 3%C高度Gurney襟翼和原始翼型表面壓力系數(shù)分布(Ma=0.576,i=4°)Fig.7 Static pressure distributions between 3%C Gurney and original aerofoils(Ma=0.576,i=4°)
對于氣體流動,其壓力與速度相互關(guān)聯(lián)。3%C高度Gurney襟翼翼型表面馬赫數(shù)分布如圖8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與相同來流條件下的原始翼型相比,其上表面最大馬赫數(shù)有所提升,這與最小壓力值的下降(圖7)相符。另外,由于下表面靜壓升高,其馬赫數(shù)有所下降。
圖8 3%C高度Gurney襟翼和原始翼型表面馬赫數(shù)分布(Ma=0.576,i=4°)Fig.8 Mach number distributions between 3%C Gurney and original aerofoil(Ma=0.576,i=4°)
圖9 是3%C高度Gurney襟翼尾緣的流線圖。由于襟翼的緣故,流場中產(chǎn)生了三個旋渦,襟翼前面存在一個小尺度的角渦,襟翼后面存在兩個大尺度的旋渦。安裝Gurney襟翼相當于增加翼型尾緣的彎度,因而增大了繞流翼型的環(huán)量,從而增加了翼型的升力。然而安裝襟翼的同時也增加了翼型的阻力,但只要襟翼高度適當,如3%C高度,阻力的增加不大,升阻比仍會呈增加趨勢。
圖9 3%C高度Gurney襟翼翼型尾緣流線圖(Ma=0.576,i=4°)Fig.9 Limiting streamlines pattern of the 3%C Gurney aerofoil trailing edge(Ma=0.576,i=4°)
本文對NACA23012翼型及其安裝不同高度(1%C、2%C、3%C、4%C)Gurney襟翼的改進翼型進行了計算機數(shù)值模擬,研究了它們在不同來流速度、不同氣流攻角條件下的氣動性能,得出如下結(jié)論:
(1)安裝Gurney襟翼能夠普遍提高原始翼型的氣動性能,使升阻比提高;
(2)在所計算的來流條件范圍內(nèi),安裝3%C高度Gurney襟翼的NACA23012翼型獲得了最大的升阻比
(3)原始翼型的升力分布集中于前段,安裝Gurney襟翼后升力分布更加均勻。
[1]高永衛(wèi),周瑞興,上官云信,等.Gurney襟翼在風扇葉片上的應(yīng)用[J].風機技術(shù),2001,43(6):12—13.
[2]展京霞,王晉軍,李亞臣.Gurney襟翼對大后掠三角翼氣動特性影響的實驗研究 [J].兵工學(xué)報,2004,25(3):363—367.
[3]陶文銓.計算傳熱學(xué)的近代進展[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0:209—210.
[4]陶文銓.數(shù)值傳熱學(xué)[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01:195—251,35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