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琴
語言是某個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是語言的底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具有密切的聯系。正如我國著名語言專家胡文仲先生所說:“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睘榱顺浞煮w現外語教學理念的人文性,在《英語課程標準》中,文化已被列入英語教學的內容標準和目標要求。
英語課堂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發(fā)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有交際能力。長期以來,在我們的教學領域,老師往往更注重語言的外在形式與結構,而忽視了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以至許多學生高分低能,英語拿到了六級卻不敢開口與外國人交流。即使能說幾句也往往鬧出好多笑話,平生了許多尷尬。這不能不引起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發(fā)現外國人一般都能容忍我們在交流中出現的語音或語法錯誤,然而他們對文化錯誤卻總是耿耿于懷。因為這些錯誤不符合他們的交際規(guī)則,在其文化習俗上不可接受,甚至在價值觀念上產生沖突。例如:說英語國家的人對中國人總喜歡問他們的年齡、收入、婚姻情況感到不能理解,他們認為中國人的問候使他們如身在海關或警署。正因為這些文化上的差異經常造成交流溝通中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所以,英語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結合語言教學向學生傳授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傳統(tǒng)習俗、價值觀念、道德倫理等社會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東西方國家國情的對比和了解,加強學生對兩種文化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識,能夠得體而又正確的使用語言進行交際,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
如何讓文化教學走進英語課堂
1.在詞匯教學中溶入文化教學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潑、最具生命力且最能體現時代和社會變化的一個因素,它不僅受到文化的制約而且也能生動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內涵。在新教材中對詞匯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如果學生記不住的單詞越來越多就會導致學生慢慢地對英語失去興趣。而如果在詞匯教學中溶入文化教學再配以科學的方法,那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如我在教“church”一詞時,讓學生知道英美人士大多信仰基督教,因而“church”是他們常去的場所。他們相信有上帝、天堂、地獄、魔鬼等,所以在語言中保留了許多反映宗教的詞匯:go to church(去做禮拜),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貧如洗),等。在學習“rain”“fog”時我告訴學生英國是個島國,受北大西洋暖流氣流的影響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雨量充沛,風大霧多,天氣變化快。倫敦也被稱為霧都。再如在教aunt, niece, cousin等詞時我讓學生了解英美國家人的家庭觀念淡薄,親屬詞匯遠不如中文詞匯豐富,有時甚至男女不分,長幼無別。如cousin在我們漢語中就有堂/表兄、堂/表弟、堂/表姐、堂/表妹多種意思。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在詞匯中滲透文化教學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詞匯的效率,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
2.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
閱讀是語言教學中又一重要環(huán)節(jié)。他最能體現和檢測一個學生的對語言的綜合理解能力。我們可以從如今的升學考試中看出:閱讀占據著59%左右的分值。這不能不引起我們一線老師的關注。而實際情況是:學生看懂了文章,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做對題目。其實問題就出在我們沒有跟上的文化教學。如在有篇文章中這樣寫道:He is very practical, what he needs is someone to look after him and do everything for him. He needs a Man Friday….文章的問題是問他究竟需要什么?很多同學就答成了他周五需要一位男士。其實我們知道答案是:He needs an honest servant.(他需要一個忠實的奴仆)。了解英國文學的人都知道Man Friday 是英國著名小說家笛福所著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一個人物。該小說的主人公因為船在海上失事,他被迫在一個荒島上度過了20幾個春秋。在一個星期五,他救了一個土著人的俘虜,并把他收為奴仆,所以人們常把Man Friday比喻為“忠實的奴仆”。還有一句: They tied me to a woman in the church….很多學生就理解為他們在教堂里把我和一個女人綁在一起。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義是:我在教堂舉行了婚禮。由此可見,如果不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我們的閱讀永遠只能是一知半解。如果學生不了解和學習英美國家的宗教文化背景知識,就會導致閱讀的障礙,更談不上去欣賞其中的精彩部分和幽默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給學生適時適地地講解一些外國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知識,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敏感性,提高閱讀能力。
3.讓文化教學走進寫作課堂
聽、說、讀、寫是語言學習的四種技能。寫通常被認為是最難的,但也最能反映一個人的語言功底。《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中指出:文化意識是指對異國文化和本國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使用語言時根據異國文化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如聽、讀)和語言產出(如說、寫)的自覺性??梢?英語寫作不只是詞匯、語法等的應用,還應包括對概念、英語文體、特點、文化差異等的理解。在現行的寫作教學中過分強調了對語言知識的運用技巧,而忽視了寫作教學的意義性。隨著對英語寫作要求的提高,讓文化教學走進寫作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我們應從學生的興趣、情感、思想、價值觀念等的認識和理解入手,再到文章句子的組織、詞匯的選擇,從而使寫作教學進入“自上而下”的路徑。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較好的文化意識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使寫作言之有物,而且能促進英語習得。結合文化意識開展寫作教學使寫作教學更注重寫作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更有力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循序漸進地進行寫作訓練,并為其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跨文化交際會更加頻繁。為了避免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不應有的錯誤,作為語言教學者就有必要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實踐能證明,讓文化教學走進英語課堂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語言本身的理解,改變過去為教語言而教語言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然而,如何更好地讓文化教學走進英語課堂,仍是當前我國外語教學中的一大課題,有待于教育同仁共同努力,繼續(xù)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