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鵬飛,李 輝,張宏剛,孫錦家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710055;2.西安理工大學 水利水電學院,陜西西安 710048;3.陜西元創(chuàng)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75)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1],為縮短交通里程和提高公路等級,山區(qū)公路建設需要修建大量隧道,而隧道工程所遇到的地質(zhì)條件千變?nèi)f化,圍巖與支護相互作用十分復雜,特別是隧道穿越軟弱地質(zhì)層部分。因此,監(jiān)控量測對于隧道工程設計施工顯得尤為重要。隧道塌方事故在隧道修筑過程中頻繁出現(xiàn),隧道穿過斷層等軟弱地質(zhì)層時尤甚,國內(nèi)一些專家學者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2~4]。及時準確的分析隧道塌方原因,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法,對隧道的后續(xù)施工和我國隧道施工提供寶貴經(jīng)驗顯得尤為重要。
玉希莫勒蓋隧道位于新疆G217線上,全長1 943 m。G217線是一條溝通南北疆的大通道,是新疆“二縱三橫”公路主骨架中的一縱,同時又是國家國防公路網(wǎng)絡中的一條重要組成路線,在新疆公路網(wǎng)中占據(jù)著最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喬爾瑪至那拉堤段需翻越天山玉希莫勒蓋達坂,是其中重要的一段。為使車輛安全運行,同時縮短交通里程,修建了玉希莫勒蓋隧道。隧道進出口里程K722+095~K724+038。隧道進口高程約為3 200m,出口高程約為3 230 m,隧道在出口段穿越斷層,斷層分布在玉希莫勒蓋達坂頂部偏南,長度大于60 km,斷層總體走向N49°W,傾向 NE,局部略有曲折,傾角80°~85°,與線路在K723+750(設計樁號)處斜交,斷層破碎帶寬度150 m~200 m,其主要為因強烈的構造擠壓變質(zhì)作用形成的綠泥石片巖及絹云母片巖,巖體基本質(zhì)量指標BQ=178.5。隧道洞身于K723+600~K724+038通過該斷層破碎帶,受斷裂構造影響,圍巖巖體極為破碎,易產(chǎn)生透水、坍塌等不良地質(zhì)問題。
隧道斷層帶最初設計支護方式參見表1。
隧道穿越斷層及其破碎帶部分采用三臺階超短臺階法施工,上、中臺階長5m,仰拱距下臺階10 m~15 m,二次襯砌距仰拱端頭不大于50 m,各施工工序間距如圖1所示。
表1 隧道斷層帶支護參數(shù)
圖1 斷層帶施工工序
量測點的布設應盡快進行[5,6],以盡量及早獲得靠近推進工作面的動態(tài)數(shù)據(jù),一般規(guī)定,應測項目測點的初讀數(shù),應在爆破后24 h內(nèi),并在下一循環(huán)爆破前取得。量測初始值時,測點位置距離開挖工作面距離不應超過2 m,實際上有的測點已經(jīng)安設在距離開挖掌子面0.5 m左右的斷面上(拱頂沉降測點、凈空位移測點一般焊接在拱架上),觀測效果更佳,但需加強測點保護。
在隧道出口端斷層帶沿隧道縱向每隔5 m布置測點分別對初次支護拱頂下沉、凈空位移(拱腳水平收斂及墻腰水平收斂和二次襯砌的收斂)等進行量測。監(jiān)測儀器分別使用DSZ2水準儀(配測微器)和JSS30A型數(shù)顯收斂計,測點布置見圖2。
圖2 測點布置示意圖
拱頂沉降和周邊收斂是圍巖及支護應力形態(tài)變化最直觀的反映,能為地下洞室穩(wěn)定性提供可靠直接的信息,且易測取[7]。
本文主要對塌方段K723+911~K723+919之間的K723+915橫斷面上所布監(jiān)測點的監(jiān)測結果予以研究。K723+915斷面監(jiān)測結果見表2,監(jiān)測項目曲線如圖3和圖4所示。
表2 K723+915斷面拱頂沉降和拱腳水平收斂(2-3)實測值
從圖3、圖4可以看出,量測第8 d~9 d出現(xiàn)沉降速率增大的情況,沉降速率均值超過了10 mm/d,說明沉降不正常,需要對支護結構予以加強。通過采取加長超前小導管、中空注漿錨桿的長度,以及豎立臨時中隔墻(工字鋼)支撐的方法,從而使累計沉降曲線和沉降速率曲線回歸正常變化方式。而從第11 d開始,沉降速率又迅速增大。在量測的第13 d時,沉降速率突然增大為33 mm/d,累積沉降值達到121 mm,是預留變形量的4倍,從而使車輛建筑界限達不到設計標準要求。
圖3 K723+915拱頂沉降和水平收斂累計時程曲線
從圖3、圖4可以看出,拱腳水平收斂量測數(shù)據(jù)變化情況和拱頂沉降相似,收斂速率也在量測的第10 d出現(xiàn)速率大于10 mm/d的情況。只不過在采取支護加強措施后累計水平收斂值仍然變化較大,收斂速率在加強支護后的2 d出現(xiàn)較小的下降,但收斂速率最小也有6.1 mm/d,而從第 11 d又繼續(xù)迅速增長。量測的第14d速率增大到31.01 mm/d,累積收斂值達到128.93 mm。
圖4 K723+915拱頂沉降和水平收斂速率曲線
7月29日早晨9點鐘塌方處出現(xiàn)大量涌水現(xiàn)象,圍巖碎屑伴隨著水流一起擁下來。在塌方處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隧道上方右側的空洞區(qū)面積遠大于左側,同時測量數(shù)據(jù)顯示隧道右側(1-3)收斂值為負,說明隧道右側的測點沉降值相對拱頂沉降值要大,說明存在偏壓。綜合考慮隧道塌方的原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巖石性質(zhì)因素。該段是斷層破碎帶,主要為綠泥石片巖及絹云母片巖,通常力學強度低、松散、整體性差、遇水軟化、崩解等。
(2)水的影響。在無地下水的情況下,隧道通過斷層破碎帶時圍巖的穩(wěn)定性總是較好的或危害比較輕微且易于克服的,當存在地下水時,情況就要復雜的多。而該斷層屬于中等富水斷層,單位洞身涌水量為16.42 m3/d。地下水可產(chǎn)生三方面的作用:帶走細小顆粒、軟化結構面、產(chǎn)生空隙水壓力,這些作用可使圍巖由局部變形失穩(wěn)發(fā)展到整體失穩(wěn)。此外,頻繁降雨是塌方的誘因,平均每3 d就有一次降雨,降雨次數(shù)多且時間間隔短。雨水的入侵導致了圍巖的重量增加,巖體間的膠結性降低,從而使強度和自穩(wěn)能力都降低,加劇了隧洞圍巖的失穩(wěn)和坍塌。
(3)施工過程對隧洞穩(wěn)定性的影響。隧道施工中斷層破碎帶段的爆破沒有采取相應的控制爆破措施,從而使巖體受到較大的擾動,加速了圍巖的失穩(wěn)。另一方面,應急措施方案不徹底、不及時、相關人員重視程度不夠。
變?nèi)_階超短臺階法施工為CRD法施工,開挖過程中嚴格控制每循環(huán)進尺長度,開挖方式主要為人工配合風鎬挖掘。施工總體思路和施工工序:首先施作超前注漿小導管對洞室四周塌方體進行超前注漿加固,防止開挖過程中發(fā)生坍塌;接著開挖左、右上導洞巖體,施作初期支護、臨時仰拱和臨時支撐。最后開挖左、右下導洞部分巖體,施作初期支護和臨時支撐。隧道支護參數(shù)基本上同表1,拱部120°范圍內(nèi)的超前小導管長度變?yōu)? m,加密格柵鋼架的縱向連接鋼筋φ 25,環(huán)向間距50 cm,其余支護參數(shù)都不變。塌方后隧道橫斷面施工步驟和支護參數(shù)見圖5。
圖5 塌方后隧道橫斷面施工步驟及支護方式示意圖
具體施工步驟如下:Ⅰ小導管超前支護,2開挖上部導洞,Ⅲ上部初期支護,Ⅳ施做臨時仰拱、上部臨時鋼支撐,5開挖下部導洞,Ⅵ下部邊墻初期支護,Ⅶ施做下部臨時鋼支撐,Ⅷ施做仰拱初期支護,Ⅸ鋪設防水層、模筑二次襯砌。
塌方處理后各斷面拱頂沉降和水平收斂(2-3)隨時間變化曲線見圖6、圖7。
圖6 塌方段各斷面拱頂沉降累計時程曲線
圖7 塌方段各斷面水平收斂累計時程曲線
從塌方處理后的累計拱頂沉降值和累計水平收斂值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各斷面的累計沉降量和收斂量都在15 mm~25 mm之間,小于預留變形量30 mm。分別經(jīng)過7 d~10 d和8 d~11 d的變形之后,拱頂沉降速率和周邊收斂速率分別降低到1mm/d以下。由此可知,經(jīng)過塌方處理后,該段的變形是穩(wěn)定的,處理方案是可靠有效的。
(1)在隧道施工時,建立完整的監(jiān)控量測及信息反饋系統(tǒng),對準確判斷隧道的穩(wěn)定性和確保施工人員的安全是重要和必要的。
(2)該類型隧道塌方采用CRD法施工,超前注漿小導管支護、鋼筋格柵支撐、中空注漿錨桿及噴射混凝土的處理方式來處理是有效可行的,可以為類似穿越斷層及其破碎帶的隧道施工提供借鑒。
(3)隧道通過斷層破碎帶等軟弱圍壓夾層,當采用爆破掘進時,應采取相應的控制爆破措施。
(4)該類型隧道出現(xiàn)險情時,相關人員應充分重視,及時采取徹底可靠的應急處理措施,避免險情進一步擴大而發(fā)生塌方。
[1]朱漢華,尚岳全.公路隧道設計與施工新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劉志春,李文江,孫明磊,等.烏鞘嶺隧道F4斷層區(qū)段監(jiān)控量測綜合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7):1502-1511.
[3]楊會軍,胡春林,諶文武,等.斷層及其破碎帶隧道信息化施工[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22):3917-3922.
[4]張志勇,傅錢俊,方文俊,等.桃樹埡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處治方案[J].中外公路,2010,30(3):226-229.
[5]徐干成,白洪才,鄭穎人,等.地下工程支護結構[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6]關寶樹.隧道工程施工要點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李曉紅.隧道新奧法及其量測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