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最近幾個月來,吃過的最美味的一餐飯,是在鄉(xiāng)間的小山村。正午時,背靠著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簡易涼棚下,主人端上自家種的玉米和土豆,還有剛剛從水中打撈的半尺長的魚,架在炭火上烤熟。
那魚被從中間剖開,平鋪在紅紅的火焰上,一條好像變成了兩條。渾身披鹽掛霜,硬而微黃,好似生了薄銹的盔甲。吃到嘴里,魚刺和魚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著一襲土色的蓑衣。
我問主人,“用了什么調(diào)料?”
老大爺嘬著旱煙嘴,含混地回答:“鹽。”
我說:“還有呢?”
主人吐出一口煙霧,清晰地答:“沒有了?!?/p>
我不相信地反問:“沒有花椒、大料?沒有豆豉、辣椒?沒有蠔油、香葉?沒有……”
主人打斷我:“你說的那些都沒有,光是鹽?!?/p>
我說:“今天才知道,鹽是這樣好吃啊?!?/p>
主人就笑了,說:“你這個人啊,整差了。鹽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們給自己預(yù)備的這些個物產(chǎn)。乾隆年間老一輩子怎么著種,咱現(xiàn)在還是怎么著種。我們給自己吃的東西,用的是土法,沒有化肥,沒有農(nóng)藥,更沒有激素?!?/p>
“我們從來不吃給城里人準備的東西。我們把給自己吃的東西和賣給城里人的東西,分成兩個地塊,絕不摻和。今天給你們吃的,就是平日留給俺們自己吃的東西。”老人家非常熱情地說。
我不敢生出責備老人的意思,倘若自己是農(nóng)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對現(xiàn)今中國的普遍現(xiàn)象,無奈,只得寄希望能變成殺不死的青蟲。
前兩天看報紙,中國的城鎮(zhèn)人口已經(jīng)達到了62%以上??煞襁@樣說:大部分中國人現(xiàn)在吃的食品,其實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歡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分手的時候,老人很開心地告訴我們,他的一雙孫女都考上了大學,以后也要成為城里人了。
摘自《特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