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魁 劉維杰 邱 森 趙 琛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
【民族傳統(tǒng)體育】
北京歷史文化公園中的民間體育與器械傳承研究
——從民俗學視角
張 魁 劉維杰 邱 森 趙 琛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
現在各種民間體育活動大都使用相應的傳統(tǒng)練習器械,傳統(tǒng)練習器械的演變和傳承是否會對民間體育活動有影響?體育活動的演變是否會帶動體育器械的積極變換?都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問題。文章嘗試從民俗學視角切入,對民間體育與器械傳承進行分析研究。
民間體育 傳承 民俗學 器械
民間體育一直是我國大眾健身的重要手段之一,民間體育所用器械的現代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我們更好的了解我國民間體育發(fā)展的一些狀況。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間體育在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本文試從民俗學和體育學兩門學科作為出發(fā)點,研究民間體育與器械現代傳承的一些問題。同時,通過調查北京景山、北海兩座歷史文化公園中的民間體育活動愛好者,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太極拳、抖空竹等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傳承變化,反映出景山和北海兩座公園中民間體育與現代器械傳承的一些問題,歸納出一些有利于我國大眾健身健康發(fā)展的意見和建議,對民間傳統(tǒng)體育和大眾健身提供一定的可茲參考的實證依據。
1.1 研究對象
本文是對北京景山和北海兩座公園里以武術中的太極拳與太極劍、醉拳與硬氣功、軟氣功,抖空竹,踢毽子等為代表的民間體育活動及其傳統(tǒng)體育器械的傳承狀況為對象的研究。
1.2 研究方法
(1)田野調查法。實地調查訪問了北京景山公園和北海公園的鍛煉群眾,并對受訪者的談話進行整理總結。訪談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開放式的無結構邏輯的會話,一是以特殊問題為中心的有結構邏輯的會話。田野調查法的運用,是對本文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本研究運用民俗學和體育學相交叉的方法,對民間體育與器械的傳承展開研究。
(2)文獻法。查閱了有關民俗學民間游戲娛樂、民間體育項目和北京地方志等多方面的資料,引用民俗學和體育學兩方面的學科術語和名稱概念等。在查閱資料的同時,為本人在民間體育方面的知識結構產生了很大的觸動,學習和實踐的相結合,使文獻綜述這一研究方法變得不再枯燥無味,使之更加生動化。并對相關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和研究,總結問題,提出建議。
2.1 民俗學和體育學的綜合文獻資料
在歷史淵源上,民俗學和體育學就有著共通性。體育學上的奧林匹克文化是一個分支學科,奧運會的產生與民俗學(葬禮、宴樂、宗教等)是分不開的。競技方式沒有固定的程式,可以是即興比高低,亦可以作為閑暇時的消遣娛樂活動;可用于葬禮上,也可用于宴樂招待的活動中。但是,正是這些帶有原始色彩的早期體育活動,成為希臘奴隸制繁盛時期體育興盛的前奏。正是這些非正式的、自發(fā)的競技運動,逐漸形成特有的習俗傳統(tǒng),為后來奧運會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鐘敬文先生在其《民俗學概論》中對民俗的界定是這樣的:“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边@句話套用于體育學的學科演變上亦然。所以從體育學科和民俗學科的歷史演變上,我們可以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系。民俗學和體育學的歸結點,“民俗體育”這一名詞的應該是很好的詮釋?!案傎愂求w育的靈魂,在節(jié)日里擁有了閑暇的人們喜歡參與的民俗活動就是有競賽性質的集體活動,當這種帶有競賽性質的活動以身體活動來表現時,民俗體育順勢而生?!?/p>
2.2 北京景山、北海公園民間體育與器械的傳承人群
由于北京景山、北海兩座公園是坐落在北京城內的中心上,而且周圍以居民區(qū)為主,因此,前來鍛煉身體和旅游觀光的人比較多。在鍛煉身體的人群中主要是以中老年人居多,民間體育活動也受到這部分人群的偏愛,究其原因,從調查中所知,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大眾進行民間體育活動的時間問題。青壯年是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日常工作使得這部分人群沒有閑暇時間去鍛煉身體,而青少年人群正處在緊張的學習階段,沒有時間去接受民間體育文化的熏陶。二是外來競技體育項目的沖擊。北京是全國政治文化交流中心,外來民眾的流動,帶來了很多體育活動。足、籃、排等外來體育競技項目成為青少年人群比較熱衷的體育娛樂活動。三是體育場地的限制。景山、北海公園的活動人群主要集中在晨練上,本身公園的空地并不是很多,不能適應大規(guī)模的民間體育活動。但是,對于占用場地面積小的民間體育活動,如踢毽子,抖空竹等就不受這方面因素的干擾,而這些項目的受眾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身上。四是進行民間體育鍛煉人群的來源問題。來這兩座公園晨練的人群主要是退休人員,而且大部分人從小就生活在北京城,對這兩座公園有很深的感情,再就是來自附近的居民比較多。綜上所述,北京景山、北海公園的民間體育練習者主要來自居住在附近的退休中老年人這部分人群中,他們也是民間體育與器械傳承的主要群體。
2.3 北京景山、北海公園民間體育與器械的種類和存在的問題
由于北京是對外交流頻繁的城市,又是幾代王朝的國都首府,民間體育的發(fā)展,融合了很多外來民族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同時,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使得民間體育有著繁多的項目,從而使體育器械也變得種類繁多。當今,中國許多城市都在興建體育公園,歷史文化公園也在逐漸適應大眾的需求,慢慢地轉型成集娛樂休閑和體育鍛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公園。在實地調查中發(fā)現,僅北京景山和北海兩座公園的人群活動,其民間體育種類就有太極拳、太極劍、耍大刀、打鞭子、抖空竹、踢踺子、抖彩帶、接拋太極柔力球、下棋、打牌等十余種之多。本文只從鍛煉人群比較集中,并具有代表性的幾個項目入手,對北京民間體育器械的傳承種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
2.3.1 民間武術
武術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斗爭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體育項目,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中國民間武術大部分是以派別為主要分類,而傳統(tǒng)武術都冠以武術世家,傳男不傳女,傳里不傳外的說法,這就使得民間武術的大眾練習者受到這方面的制約。武術作為民間游戲娛樂的一種,從最初起源于兵事,到現在轉型于娛樂、表演和健身,從其特征的競技性轉型到現在的娛樂性,可以看出民間武術與古代傳統(tǒng)武術項目存在著不同之處。
下面,分別以太極拳和太極劍、醉拳和硬氣功以及軟氣功為代表介紹武術的民間傳承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
太極拳和太極劍。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體育武術項目的主要拳種之一,是我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和繼承下來的民族文化遺產。長期以來,太極拳運動作為祛病、強體和防身的方法,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太極拳和太極劍的演練是現代民間體育普及較廣的一項運動,景山、北海公園練習者有幾百人之多。從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太極拳和太極劍雖然在大眾當中已經普及,但是他們在技術動作上缺少專業(yè)人員的指導糾正,而且沒有相應成型的組織形式。
醉拳與硬氣功、軟氣功。
醉拳和硬氣功這類功夫基本屬于不外傳的授徒式的傳承,保留了民間武術傳統(tǒng)的傳承方式。武術這項民間體育在我國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熏陶,但是在開展大眾健身方面缺少奉獻精神,依然保留了許多舊時代的授徒方式。
軟氣功又叫柔功,泛指鍛煉肢體關節(jié)活動幅度和肌肉收縮能力,提高柔韌性的練習方法。通過和兩個公園內的軟功練習者的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軟氣功練習者對武術的理解是注重修身養(yǎng)性和長生健體,和其他的武術類別在著重點方面有著一定的差異,武術不少拳種就是在中醫(yī)經絡學說的指導下進行練拳健身的。另外,武術與傳統(tǒng)醫(yī)學的骨傷科也具有血肉相連的關系。
在以上對比中可以發(fā)現,民間武術的傳承性受到一定的限制,這和我國民間體育傳統(tǒng)有關。在教授武術過程中,有強烈的門派相隔性,對大眾廣泛的健身沒有益處。
2.3.2 抖空竹
抖空竹,是兒童喜愛的娛樂形式之一,有單輪兒、雙輪、雙層輪、三層輪之分。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為證,可見抖空竹在民間流行的歷史至少在600年以上。北京抖空竹歷史悠久,群眾基礎穩(wěn)定,技術技巧成熟完備,是抖空竹這一民間體育活動發(fā)展傳承最具代表性的地區(qū)之一。景山公園還專門設立了一個“空竹院”供抖空竹愛好者游戲。
經過調查發(fā)現,北海公園的抖空竹者大都以娛樂和消遣為主,沒有具體的組織和隊伍,沒有演出,學習的技術動作和專業(yè)的雜技演員相比有很大的非專業(yè)性。這說明大眾民間體育健身活動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自娛自樂,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通過互相抖空竹,互相交流和溝通,可以拉近人與人的關系,使其接觸更多的朋友和玩伴,在精神上也能夠得到慰藉。
2.3.3 踢踺子
踢踺子是我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之一,根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它起源于中國漢代;唐宋時期開始盛行,在民間流傳極廣,集市上還出現了專門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鋪;明代開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賽;清代達到鼎盛時期,在毽子的制作工藝和踢法技術上,都達到空前的程度。在北京,更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大的群眾基礎??梢娞啧葑舆\動在當時的北京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技術水平,這為現代踢踺子這一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提供了傳承的基礎和寶貴的資料。
在當今的正規(guī)比賽中,毽球運動已經發(fā)展為一種具有對抗性質的競技運動,在技術動作、戰(zhàn)術水平上都有很大提高。因而毽球競賽也被劃分為單人賽、團體賽、單項賽以及花鍵賽等多種類型。同時,踢毽從娛樂休閑的民間體育轉變成現代的競技體育,必然有著競技體育的比賽場地規(guī)格和詳細的比賽規(guī)則,但最終參與的人員情況還存在局限性。
2.3.4 北京歷史文化公園的民間體育現代傳承要點
通過對以上幾個樣本的分析,可以總結出民間體育現代傳承的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器械方面。隨著社會變革和發(fā)展,各項民間體育活動所用器械發(fā)生了變化,如刀、棍、空竹、毽子的演變,可以看出更加適應現代大眾練習者使用的器械已經由以前的手工制作發(fā)展成批量的機械生產,在便于攜帶和使用方面得到了進步和發(fā)展。二是大眾健身方面。雖然有些民間體育得到極力發(fā)揚和流傳,但缺少專業(yè)指導人員,缺乏有力的民眾或政府組織的管理等,對民間體育的傳承起到了一定的消極作用。三是個別民間體育方面。由于受中國傳統(tǒng)民間體育傳承方式的影響,有些民間體育藝人雖身懷絕技,但不能為大眾健身服務,缺少奉獻精神,使得這一部分民間體育在傳承上受到了制約和影響,因此應該對其有正確的認識并加強保護。
3.1 對民間體育與器械遺產保護
經歷歷史的演變和社會的變革,北京各種民間體育器械有著不同程度的改良。器械的改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民間體育也在不斷發(fā)展。北京民間體育器械的變遷過程主要受到國家政府的干預,民間體育愛好者的技藝研究,器械的機械化生產,城市都市化、國際化的轉型,民間體育自身受眾人群范圍的集中化及民間體育項目的競技性和娛樂性的互相轉變等幾個因素的推動。北京民間體育器械的不斷改良,很好的適應了社會的發(fā)展,為民間體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民間體育及其器械作為一種文化遺產,應該在群眾的集體參與和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下,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fā)展。
3.2 對發(fā)展城市公園民間體育活動的思考
隨著國家政府的有力支持,大眾健身娛樂已經成為國民閑暇時間消費的一大亮點。民間體育活動的宣傳和普及使得我國古老的民間體育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和進步,許多項目已經列為表演或比賽指定項目,許多地區(qū)已經采取有力的保護文化措施,將民間體育活動的傳承提到日程上來。北京的健身事業(yè),已經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作為一個民間體育活動保存和傳承較好的城市,應該帶動和推進周邊城市乃至全國在這方面的努力。民間大眾也自發(fā)的組織起各個地區(qū)的各民間體育項目的俱樂部、協會等,這樣也有力的保證了民間體育活動的傳承。但同時也要看到,對北京民間體育活動的保護,是站在北京這座城市良好的政經基礎上,而對于那些沒有條件保護的地區(qū),良好的保護政策則尤為重要?;诖?,可將北京作為民間體育保護與傳承的試點,逐漸向全國其它地區(qū)推廣,從而達到民間體育遺產保護的目的。
如何健康的發(fā)展民間體育活動,如何帶動更多的人群去強身健體,如何把我國國民體質優(yōu)化,如何向世界發(fā)揚我國悠久而文明的傳統(tǒng)民間體育,是現代民間體育的重要問題。民間體育傳統(tǒng)器械的傳承性間接的表現了我國民間體育的傳播和發(fā)展狀況,對器械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到民間體育傳統(tǒng)項目的演變歷程。本文通過對兩座公園的受眾人群的調查訪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部分國民在大眾體育健身方面所取得的績效,并希望得到重視和推廣,使更廣泛的人群得到正確的理解和參與。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葉加寶,蘇連勇.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
[4]楊文軒.體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譚 華.體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胡 娟,王凱珍.從民俗到體育——龍舟競渡的緣起及現代轉型[J].體育文化導刊,2007(2).
[7]李紅梅,郭 泉.對民俗體育的審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7(1).
[8]劉存中.社會轉型期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3).
Study on Folk Sports and Equipment Inheritance in Bei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ark——from the view of folklore
Zhang Kui Liu Weijie Qiu Sen Zhao Chen
(College of Physical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Beijing Normal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Nowadays people mostly use the corresponding traditional equipment in various kinds of folk sports.Do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equipment affect folk sports?On the contrary,do the changes of folk sports bring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All of the above projects will be researched in this thesis.The thesis studies the projectsof folk sportsand equipment inheritance from the view of folklore.
folk sports inheritance folklore equipment
G85
A
1004—5643(2010)08—0084—03
1.張 魁(1988~),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