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大勇
(伊春市文物管理站 黑龍江 伊春 153000)
鐵力侵華日軍北關木材出河場遺址是在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由伊春市文物管理站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但當時由于條件等原因調(diào)查比較粗略。2009年4月,伊春市文物管理站又會同鐵力市文物管理所對它進行了復查,獲得了一些新的資料,現(xiàn)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該木材出河場遺址,位于伊春市鐵力市市區(qū)東北20公里,鐵力林業(yè)局北關農(nóng)場場部西側、北側、東北側,南距哈伊公路60米,遺址內(nèi)多處遺跡分布于依吉密河兩岸25000平方米范圍內(nèi)的臨河臺地上。
(一)木材出河絞盤機基座水泥混凝土構件2組,一組位于遺址西南側 (稱為1號構件),一組位于遺址中部偏北側(2號構件),1號出河絞盤機基座與2號出河絞盤機基座南北45度角相對,相距250米,均為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這兩組出河絞盤機基座構件形制結構比較復雜,每組機座分別由四個單體水泥澆筑物組成。1號構件,三個上窄下寬的塊狀水泥澆筑物斜角排開坐落,均高3.20米,每個塊狀水泥澆筑物寬、厚均為1.2米,間距約為50厘米,再向南2米,是一個較矮的單體水泥澆筑物,高1.3米,平面為長方形。2號構件,三個上窄下寬的塊狀水泥澆筑物東西走向并排坐落,高度、形制與1號構件相仿,但間距較小,為20厘米,再向西北3米,是一個高度為1.60米的平面為L形水泥構件。上述所有水泥構件上方均帶有固定機械所用的和鐵制螺栓,有的還帶有安放機械的凹槽。
(二)蒸氣機機座水泥混凝土構件1座(3號構件),平面為正方形,長、寬均為4.62米,高出地面0.40米,中央有一凸起的正方形臺面,凸起0.20米,臺面長、寬均為3.46米。
(三)崗樓基礎水泥混凝土構件1座(4號構件),圓形,直徑為4.80米,高出地面0.10米,上方有縱向排列的18個直徑為30厘米的插木圓孔,原為數(shù)根豎直的原木下端插入水泥基座,用來支撐木制的崗樓,
(四)系攔河鋼纜墩水泥混凝土構件2座,均為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平面均為橢圓形,A座鋼纜墩(5號構件)橫徑為2.58米,縱徑為1.72米,高出地面約0.20米;B座鋼纜墩(6號構件)橫徑為2.16米,縱徑為1.30米,高出地面約0.20米。均位于依吉密河左岸,相距約30米。
經(jīng)過走訪曾經(jīng)于1943年就在這里做工的老前輩趙保豐老人(現(xiàn)年81歲),了解到原來的設施有很多,其中有:
設施一:攔河索,(用于攔截木材的鋼纜)又名綆繩,上游放下來的原木,流送到這里被設置好的4到5厘米粗的鋼繩索攔住,然后再用人工把原木一根一根拖到岸上。
設施二:絞盤機與傳送帶,木材裝車所用,開始時是用人工將原木一根一根拖到岸上,后來才又增加了絞盤機與傳送帶,傳送帶上面帶有鐵制牙鉤,鉤住木頭順上天橋,然后裝車。
設施三:天橋,用原木搭建而成,原木出河過渡用,用來將原木傳送到上面,再裝到車上。
設施四:石籠子,用三根原木及石頭組成,用來緩解原木堆積所用,即在河水中用三根原木搭成一個塔形,上邊三根原木匯集的地方用鐵絲纏綁牢,中下部分也用鐵絲固定,里邊放進一些石頭,用來阻擋流送下來過多的原木,以防止綆繩被大量原木沖擊斷開。
設施五:鍋爐房,用木柈作動力燃料,用來帶動絞盤機運轉。
此外,在東側小山頭上,日本人曾經(jīng)修建了木尅楞崗樓、掩體等,用于監(jiān)督勞工作業(yè)和防御抗聯(lián)襲擊。
1945年日寇投降后,這些設施又使用多年,1957年廢止使用。
趙保豐老人的口述與現(xiàn)存的遺跡相比照,大致吻合,只是有的設施已經(jīng)完全無存,如木制天橋、石籠子等。
該出河場是日偽統(tǒng)治時期由日本林商于1937年修建[1]。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在小興安嶺南部大肆掠奪我森林等資源,在現(xiàn)鐵力一帶建立了許多用于木材生產(chǎn)與運輸?shù)脑O施,北關木材出河場就是其中的一處。當時在依吉密河的上游山場,堆積了一個漫長冬天的木材,要在春季通過水運流送到這里,然后上岸再裝車。因此這里曾經(jīng)用過許多設施。這處遺址包含的設施遺跡現(xiàn)在共有6處。從這些眾多的設施及占地面積,可見當年這處出河場的規(guī)模。
該處遺址對我們當今人有兩方面的意義。
第一它是當年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我森林資源留下的一處實物罪證,這一點一般是可以得到普遍認同的。據(jù)史料記載,僅鐵力大二火鋸廠1941年開鋸生產(chǎn)至1945年“八一五”光復幾年內(nèi),約10萬立方米紅松板方材及大量灰條子[2],被日本人運回國。[3]
第二它也為我國林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沿革提供了實物資料。反映了我國小興安嶺林業(yè)開發(fā)初期的一種作業(yè)方式,有一點我認為必須明確,不應該因為它是日本侵略者操建的,我們就持一種摒棄或回避態(tài)度,雖然日寇建造這些設施的目的是為了掠奪我國森林資源,但同時在客觀上我們還可以也有必要在科學技術角度去審視它,這些設施的設計、制造事實上應該凝結了中國勞工,包括中國的技術人員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近現(xiàn)代林業(yè)開發(fā)生產(chǎn)的面貌。它反映了林業(yè)生產(chǎn)方式的改革,生產(chǎn)效率的提高等過程,從原始生產(chǎn)方式向機械化生產(chǎn)方式的過渡。它應該做為具有日寇侵華罪證、伊春林業(yè)開發(fā)沿革史為內(nèi)容的旅游、愛國主義教育地。
[1]《鐵力市文物普查檔案》.
[2]被加工成的一種建造房屋內(nèi)部棚頂所用的木材.
[3]《伊春工運大事記》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