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學,王長金,雷安林
(貴州省黎平縣氣象局,貴州 黎平 557300)
黎平縣古建筑防雷現(xiàn)狀及解決對策探討
易志學,王長金,雷安林
(貴州省黎平縣氣象局,貴州 黎平 557300)
通過對黎平縣現(xiàn)有 1 260座古建筑防雷現(xiàn)狀進行防雷普查分析,發(fā)現(xiàn)到目前為止做到真正防雷安裝的古建筑尚無一家,對保護我國文明遺物工作十分的不利。因此,針對黎平縣古建筑在防雷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提出相應的對策。
古建筑;防雷現(xiàn)狀;對策探討
黎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邊陲,是全國最大的侗族居住地之一,素有“侗都”之稱。其中有漢、侗、苗、瑤等 19個民族,總人口 52萬,侗族人口 36萬,占全縣總人口的 70%,占黔、湘、桂 (區(qū))侗族人口總數的 13%,為全國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縣和侗族文化中心腹地,同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梢哉f,黎平是宋代至民國一座不可多得的文化儲存庫。厚重的宋元明清文化積淀,使黎平古城的文化品質及原生態(tài)文化得到了充分的顯現(xiàn)。古建筑所具有的特殊意義以及價值特性,是無法替代的寶貴財產,如遭遇雷電引起火災后,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做好黎平縣古建筑的防雷安全工作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更具有很十分的現(xiàn)實意義。
2008年5月27日黎平縣大稼鄉(xiāng)鄧蒙村古房屋遭受強雷電襲擊,數個巨大的“火球”瞬間從天而降,正中侗族一座鼓樓,隨即引發(fā)“火燒連營”局面。在這次雷擊事故當中,該村 8棟民房 42間房屋被燒毀,毀壞文物古建筑 1座,造成經濟損失 2 360萬,所幸是在這一次雷電災害無人死亡。
據最新情況顯示,全國各級各類 27 474個文物單位中,博物館已有避雷設施的僅占 32%,文物保護單位已有避雷設施的僅占 3.7%,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避雷設施的只有 30%。而在黎平,據目前防雷普查初步統(tǒng)計,黎平縣現(xiàn)有文明單位、歷史遺跡等等大大小小的古建筑群有 1 260座。其中文明保護單位已有避雷設施的僅占 0.7%,歷史遺跡已做避雷設施的僅占 0.3%,而在這 1 260座古建筑物群體中,真正做到防雷設施到位的尚無一家。
由于歷史的原因,多數古建筑沒有考慮設計防雷和避雷設施,設計上的不足造成雷電引起的火災也是古建筑被毀的原因之一。據統(tǒng)計,黎平縣古建筑大多為木結構或磚木結構建筑,木材使用量極大,耐火性能差。木材經過千百年變得十分干燥,在雨天潮濕,電阻率變小,并且內部年久積滿灰塵,易積蓄靜電,帶有電荷容易引來雷電流。侗族古建筑的建設特點,侗族鼓樓一般有 7、9、11層,最高達15層。其頂部多為屋角獸頭、房脊和梁柱以及豐寶銅頂容易被雷擊。再加上古建筑內部裝修裝飾大多為可燃、易燃織物和油漆彩繪,這樣為燃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極大地增加了建筑物的整體遭雷電火災危險性和火災蔓延速度。一旦古建筑遭直擊雷和球形雷擊后,后果不敢想象。
在黎平縣內,因為侗族人口居住的比較分散,所以古建筑較為分散,多數遠離城鎮(zhèn),在環(huán)境幽靜的高山深谷中依山而建,地理位置偏僻,本身地勢較高,且位置突出,更容易遭受雷擊;同時有些古建筑內高大樹木較多,在高大建筑物的尖頂和邊緣上,構成雷電發(fā)展的良好條件。雷電先驅就自然被吸引到這些地方,因此高大建筑物就容易遭雷擊。
近年來隨著黎平縣旅游事業(yè)的開發(fā)等諸多因素,電源、監(jiān)控裝置、消防設施、供水管道等現(xiàn)代化設施已經逐步進入到了古建筑物保護范圍內,這些都加大了古建筑物被雷擊的風險。這些弱電電器系統(tǒng)對雷電雖沒有計算機電子信息系統(tǒng)那樣“敏感”,但一旦受雷其危害也是很大的。為此,隨著人類科技的發(fā)展,古建筑物、仿古建筑物的內部防雷也顯得非常重要。
各鄉(xiāng)古建筑的防雷安全工作應由當地政府牽頭,消防、文物、宗教、旅游、規(guī)劃等職能管理部門積極配合,各司其職,共同做好防雷安全工作。各級政府、文物主管部門和宗教事務管理部門應提高防雷法律法規(guī)認識,切實加強古建筑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古建筑防雷安全管理。
首先,各地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單位人員必須強化防雷安全意識,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防雷減災管理辦法》,從思想上重視搞好古建筑的防雷安全是保護好古建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古建筑防雷安全意識不容忽視。防雷要會同文物管理部門、旅游部門和宗教部門做好防雷宣傳工作。
在不破壞古建筑完整性的前提下,運用科學的手段,針對古建筑的特點,實事求是地按現(xiàn)行防雷規(guī)范技術標準安裝防直擊雷裝置。在選擇避雷針安裝方式時,必須準確計算它的保護范圍,屋頂和屋檐四角應在保護范圍之內。當引下線沿古建筑輪廓彎曲時,應保證其彎曲段開口部分的直線距離,不小于彎曲段全長的 1/10,并避免彎折成直角或銳角。接地體應就近埋設,不宜距離保護建設太遠,以減少防雷裝置的反擊電壓,可避免造成放電的危險。同時應考慮在行人較少的地方,以避免或減少跨步電壓的危害。
在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的古建筑內安裝電氣線路和設備,必須經文物部和消防等部門批準,并嚴格執(zhí)行電氣安裝規(guī)范。特別是各類大功率的電器設備,一定要做等電位連接,就是將電器設備與外部導體連接,以達到相同或相近電位的電氣連接器件。最好是在低壓相線與零線之間安裝一只FYS—0.22KV金屬氧化物無間隙的避雷器,這不僅可以有效防雷,還可防止由于三相四線進戶零線斷線引起中性點位移而產生的過電壓危及人身安全。
黎平縣多數古建筑存在缺少防雷設施,或即便安裝了避雷設施,仍不符合防雷要求的現(xiàn)狀。因此在維護時要徹底檢查更新古建筑防雷設施,使古建筑的防雷設施更加科學化、標準化,避免雷電引起的火災危害。建議建立定期安全檢測制度,防止明裝導體銹蝕或損傷、折斷,失去防雷效果。
古建筑是世界上延續(xù)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一個獨特的建筑之一,是侗族人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一個重要鏈節(jié),是見證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活化石”,同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文化資源。切實做好古文物建筑的防雷安全保護工作,使之代代相傳,對我縣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1] 中國建筑設計標準研究院 .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tǒng)防雷技術規(guī)范[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2002.
[2] 陳和平,周志華 .防雷工程質量管理手冊[M].寧夏:寧夏大地音像出版社出版,2005.
[3] 周志敏,周紀海,紀愛華 .電子電器系統(tǒng)防雷接地[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出版,2002.
[4] 周志華,張愛利 .電氣接地防雷[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出版,2005.
[5] 趙大同,虞昊 .現(xiàn)代防雷技術手冊[M].北京:氣象出版社出版,2004.
[6] 永強.電器防雷防暴方法與技巧[M].長春: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出版,2003.
TU895
B
2009-12-18
易志學 (1984-),男 (苗族),助工,主要從事綜合觀測、辦公室、農經網和氣象科技服務等工作。
1003-6598(2010)04-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