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 寒
2010年3月22日,第18個“世界水日”。
聯(lián)合國確定的“世界水日”主題是:保障清潔水源,創(chuàng)造健康世界。
可是在云南、廣西、貴州、四川、重慶五省區(qū)市,一場令人揪心的干旱卻仍在持續(xù)。
“七彩云南,因水而興”,沒有了水,云南還怎么興?西南這半壁河山還怎么過?
一個月里,漓江兩次封航,原因卻是兩個極端:先是干旱,后是洪澇。
廣西“東邊大旱西邊澇”,“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尷尬凸顯一個現(xiàn)實:水利建設公共投入嚴重滯后,水利設施“強大”到有水存不住,無水則旱、有水就澇。
李冰父子修建一個都江堰,滋潤川西平原千里沃土,福蔭子孫后代兩千多年。
今天城市化如火如荼的進程中,有多少“父母官”想著“我為后人種樹”?
旱情固然百年不遇,緣何我們總是“靠天吃飯”?
溫家寶緊蹙雙眉,代表農(nóng)民提一個要求:“有水存得住,沒雨用得上”。
2008年的震傷尚未愈合,一樣的廢墟,一樣的呼號,新的破碎再次驚醒我們的夢鄉(xiāng)。青海玉樹,在這個春寒料峭的時節(jié),痛感四下彌漫,十萬災民亟待安置。我們必須意識到,玉樹地震與汶川地震并不完全相同。它有許多特殊的情況,比如地處高原、天氣寒冷、交通不便、基本的生活物資匱乏……僅僅依靠“汶川經(jīng)驗”,并不能完全應付這些情況。以怎樣的姿態(tài)挽回盡可能多的損失,在我們的積極救災計劃中,不得不將這些問題考慮進去。
誠然,災難不是檢驗的唯一標準,從汶川地震到西南大旱、山西王家?guī)X礦難到玉樹地震,災難將我們的目光拉向那片土地時,除了揪心,更有背后的困頓。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政府和社會的救災能力在不斷地進步,相比之下,預警機制和預防措施還亟待加強。這樣,災難來臨時,方能少一點悲愴,多一點從容。
這個月,辣評點睛一個字:韌,中國人的韌性成就災難中的生命奇跡,明天太陽將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