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文知識分子在當代中國社會作用之研究

2010-08-15 00:54:45
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0年5期
關鍵詞:學術研究知識分子人文

聞 兵

(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河南洛陽 471023)

人文知識分子在當代中國社會作用之研究

聞 兵

(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河南洛陽 471023)

人文知識分子在當下中國社會究竟該如何定位,是做一名專業(yè)的學術研究者,“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還是“以筆為旗”、繼續(xù)發(fā)揚知識分子的社會批判的傳統(tǒng),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當代人文知識分子。本文嘗試在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的有關理論與實踐經驗,提出個人的看法,那就是知識分子應當扮演學者或思想者,但無論扮演哪種角色,都應該將二者結合起來,或成為“有思想的學術”,或成為“有學術的思想”。

人文知識分子;當代中國;社會作用

人文知識分子在當今社會究竟該扮演何種角色、起什么作用,在當代中國一直是一個莫衷一是、爭論紛紛的問題。有人說,人文知識分子由于其所擁有的知識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對社會發(fā)展尤其是經濟發(fā)展起不到直接的促進作用,因此被邊緣化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人文知識分子應安于這種命運的安排,躲進學術的象牙塔中,“以學術為志業(yè)”。但也有人說,正是由于社會發(fā)展對人文知識的拋棄,導致科學理性一家獨大,工具理性發(fā)達,價值理性衰微,人文精神衰落,社會畸形發(fā)展。人們在物質生活極大滿足的同時,伴隨的是精神的空虛與麻木、倫理道德的頹敗與淪喪。在這種情況下,人文知識分子不是龜縮到學術的象牙塔中,而是要挺身而出,以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對畸形發(fā)展的社會以及人世間種種不合理的現象予以揭露和抨擊,以求建立公正、合理、和諧的社會。

本文擬從人文知識分子在現代中國歷史進程中地位與作用的起伏變化的考察入手,通過對國內外專家學者關于人文知識分子相關問題論述的分析,結合當今中國在全球一體化大趨勢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提出關于人文知識分子地位與作用的新的看法與認識。

一、人文知識分子在中國現代社會歷史進程中地位與作用的演變

中國人文知識分子的出現有一個很明確的時間,那就是1905年。這一年清政府下令廢除延續(xù)了近1500多年的科舉制度,以往“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讀書人做官、晉身之道被徹底堵死。這種情況下,一部分讀書人開始改弦更張,另謀他圖。他們或是留學海外,開闊視野,飽覽西學;或躋身于政府開辦的新式學校,有的干脆“下?!?賣文為生,成為自食其力的職業(yè)文人。不論他們以何種身份出現,有一個特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擺脫了對朝廷官府的依賴,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批掙脫了束縛的知識分子又正趕上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那就是辛亥革命后,封建大一統(tǒng)的思想統(tǒng)治局面瓦解,各路軍閥忙于爭奪地盤而無力進行嚴密的思想控制,從而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思想解放的局面。胡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一批掌握了西方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振臂一呼,倡導新文化運動,欲借文學革命、思想革命來改變積弱積貧的中國,建立現代民族國家。從此,知識分子登上歷史的舞臺,在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新文化運動之后的五四運動,它的發(fā)起者、組織者是知識分子,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也是知識分子,胡適、丁文江等自由知識分子甚至不滿足于書生議政,直接進入權力中心,組成所謂“好人政府”,試圖以知識分子的理想改變政治運作。梁漱溟、晏陽初分別在山東鄒平、河北定縣嘗試“鄉(xiāng)村建設”,探索中國農村發(fā)展之路。1935年,青年學生走上街頭進行抗議,要求國民黨當局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1946年,在昆明、北平、上海等城市,又是知識分子以各種形式反對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要求政治協(xié)商,民主建國。不難看出,中國現代史上每一次重大歷史事件都有知識分子的參與,他們的所作所為極大地影響了歷史的進程,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知識分子這種積極主動的作用并不總能得到政治權力的認可與接受,政治權力總想將知識分子的作用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希望將其納入政治體系中,成為政治體制的一部分。而現代知識分子的特性之一就是保持獨立性,不依附于任何權力,這樣,知識分子與政治權力的沖突也在所難免。二、三十年代,胡適等人創(chuàng)辦《努力周刊》,揭露時弊,抨擊國民黨不講民主、踐踏人權的種種惡行,但被國民黨政府三番五次“教訓”后,只能噤口不言?!昂萌苏备菚一ㄒ滑F,自由知識分子的美好理想在黑暗統(tǒng)治的現實前碰得粉碎,最后只能以“憤而辭職”來表示心中的不滿。而在解放區(qū),一批又一批的知識分子懷著美好的愿望與憧憬來到延安,要在這里建設“人間天堂”。然而,他們發(fā)現,這“光明的一角”依然有陰暗,太陽表面也有黑子。于是,丁玲、艾青、王實味等一批知識分子大聲疾呼“現在還是雜文的時代”,要發(fā)揚魯迅的戰(zhàn)斗精神,批評延安存在的種種不合理、不公正的現象。但是,共產黨發(fā)動的“整風運動”將丁玲等人的努力頃刻化為烏有:王實味被捕入獄,丁玲、艾青、羅烽紛紛檢討,清算自己的小資產階級思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接受黨和人民對自己的批評、幫助。從此,解放區(qū)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思想改造”運動,改造的對象是知識分子,其目的是要將知識分子的思想轉變?yōu)辄h所要求的思想,“需要在思想上整頓,需要展開一個無產階級對非無產階級的思想斗爭”。[1]在強大的政治壓力面前,解放區(qū)知識分子或自愿或被迫放棄了自己的思想,全盤接受了黨所灌輸的思想,成為了黨所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解釋者、宣傳者、執(zhí)行者,唯獨沒有懷疑者、批判者,知識分子最可寶貴的品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喪失殆盡。曾經的啟蒙者淪為被改造者,人民大眾的先生變?yōu)槿嗣翊蟊姷膶W生,知識分子的自尊、自信被一次次的檢討、批判消磨得蕩然無存。

新中國成立后,黨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并沒有停止,相反是越演越烈:“洗澡割尾巴”、批俞平伯、批胡適、批胡風、反右,直至文化大革命。在這一系列的政治運動中,大批知識分子被批斗、被下放,有的甚至失去生命。嚴酷的政治高壓,使大部分知識分子唯唯諾諾、噤若寒蟬,徹底失去了批判、質疑的能力。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政治“嚴冬”中,依然有一小部分知識分子努力保持著知識分子的本色,堅守知識分子的操守,梁漱溟、陳寅恪、傅雷、顧準、遇羅克……,他們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有了他們,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史才不會顯得過于“寒酸”。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對知識分子政策進行調整,“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黨處理與知識分子關系的指導方針,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使得知識分子被壓抑已久的政治熱情、“感時憂國”的情懷逐漸復蘇,知識分子再一次成為歷史的“弄潮兒”。他們召喚改革,揭露文革期間的種種暴行,倡導人道主義,抨擊封建專制,呼喚科學民主。五四的一幕仿佛在60年后又重新上演,因此有人稱之為“新啟蒙”。知識分子也不再是改造的對象而是改革的中堅力量,而是新時代的“得風氣者”,是社會的驕子與寵兒。

然而,知識分子呼喚的改革卻并沒有按照知識分子設想的方式進行,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異軍突起,商品大潮席卷而來,“下?!苯浬獭ⅰ敖淌陴W餅”、“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只有向錢看,才能向前看”等話語代替了科學、民主、自由、平等這些80年代流行語,財富、金錢成為街談巷議的核心話題與社會興奮的中心,知識分子信奉的正義、理想、公平被棄之如敝屣,現實給懷抱美好幻想的知識分子當頭一棒。與此同時,知識分子隊伍也開始出現分化。由于“現代社會日趨分工嚴密的職業(yè)化過程,現代企業(yè)和公司內部的科層制的發(fā)展,國家體制內部的技術官僚化,以及與之相伴隨的社會價值取向的轉移,原有的知識分子階層正在分化為專家、學者、經理人員、技術官僚,并被組織到中國社會日益發(fā)展的科層制度之中?!盵3]理工科知識分子由于所學知識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因此逐漸取代人文知識分子成為社會的新寵。人文學科當中的一些學科如法學、經濟學,也由于其與社會聯(lián)系密切、能夠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建議而成為“顯學”,而傳統(tǒng)學科如文學、歷史、哲學,則由于既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給政府所提建議短時間也無法產生實效而漸漸被冷落、被“邊緣化”,傳統(tǒng)學科的人文知識分子面臨進退失據的尷尬局面。

二、對人文知識分子在當下社會作用的兩種認識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針對傳統(tǒng)人文學科日漸凋敝和被“邊緣化”,一些知識分子開始了認真反思,對人文知識分子在當下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思考定位,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與認識,概括而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最具代表性。

(一)重建學術規(guī)范,以學術為志業(yè)

90年代初,知識分子千呼萬喚的改革并未以他們設想的方式展開,全面市場化的經濟改革將他們沖擊得不知所措,知識分子所信奉與宣揚的理想、信念、價值觀遭到全社會的嘲笑與拋棄。“知識精英新創(chuàng)建的主體話語遭到了大眾的拒絕和置之不理,知識精英的邊緣化日甚一日,不僅在政治上、經濟上同時在文化上也徹底地邊緣化了。知識分子已無法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他們對社會生活的介入已完全喪失了可能性?!盵4]這種情形下,一部分知識分子將目光轉向自身,反思自己在80年代“新啟蒙”運動中的所作所為。復旦大學文學院陳思和教授就認為,中國知識分子有一種“好為人師”的傳統(tǒng),過去是“為帝王師”,封建王朝滅亡后,就轉變?yōu)椤叭嗣駧煛?總之是要扮演“導師”的角色,他將此歸納為知識分子的“廣場意識”。“在當代知識分子中間,潛意識里總是有這么一個治國平天下的精神,這還是古代士大夫的精神。……中國知識分子總是很自覺地把自己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政治的力量結合起來?!盵5]他進而認為,在當下中國社會,知識分子需要的不是“廣場意識”而應是“崗位意識”:“崗位意識不僅僅對士大夫的廟堂意識是一種解構,對知識分子為中心的啟蒙的廣場意識也構成一種顛覆。這首先要求知識分子從‘廣場’的意識形態(tài)戰(zhàn)場撤離出來,回到普通的民間社會,去尋找和建立以勞動為本的工作崗位。其次要承認,他在普通崗位上的精神勞動有足夠的價值,可與廟堂的經國濟世相提并論。”[6]知識分子應立足自身的崗位,以學術為志業(yè)。他不應將自身價值的實現與某種外在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而是要明白學術本身就有價值,學術就是知識分子安身立命之所在。80年代“新啟蒙”運動中著名人物李澤厚在90年代出版《告別革命》一書,提倡“學問凸顯,思想淡出”。他告誡知識分子“要充分意識到,就是走進現代社會之后,就不能再當英雄,再當歷史的主角出大風頭了”。“現代社會的特點恰恰是沒有也不需要主角或英雄,這個時代正是黑格爾所說的散文時代。所謂散文時代,就是平平淡淡過日子,平凡而瑣碎地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沒有英雄的壯舉,沒有浪漫的豪情?!盵7]“不當英雄,不當王者師,不是沒有出路。出路是自己的專業(yè)。”[8]

無論是“告別革命”還是強調“崗位意識”,都起因于知識分子對80年代“新啟蒙”運動的反思。一些知識分子認為“新啟蒙”運動“趨新騖奇、泛言空談”是由于學風的“浮躁”與“空疏”,他們有意識地要遠離思想界而進入專業(yè)的學術界,通過學術史和學術規(guī)范的重建,為中國學術和文化奠定一個更扎實的知識基礎。這一時期一些民間學術雜志的創(chuàng)刊(如《學人》、《學術集林》、《原學》)就體現了一部分啟蒙知識分子轉向了學術化和知識化,成為有明確專業(yè)志向的學者。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由“思想”轉向“學問”,還是從“主義”轉向“問題”,一部分知識分子對學術規(guī)范的強調,對重建學術史的渴望,其深層次原因還是由于政治改革受挫,知識分子向上突破的努力化為泡影,只得掉頭沖下以求解脫。換言之,強調學術規(guī)范、以學術為志業(yè),對一部分知識分子而言,不過是其政治訴求嚴重受挫而在學術的象牙塔暫時棲身,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二)發(fā)揚批判本色,直面社會“缺陷”

或許是對一部分同仁安身在學術的象牙塔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犬儒式的態(tài)度不滿,另一部分人文知識分子則強調在當下社會,知識分子的作用依然是要直面人生、批判社會,不能因為以學術為志業(yè)就忘卻了知識分子的使命與責任,放棄了知識分子的人間關懷。上海大學教授朱學勤認為:“一個人文學者,不僅要把人文學科內的課題做好、做扎實,還要關注現實,關注今天的人文環(huán)境。只愿回答過去,是學者,但不是人文學者。只有始終回答今天的學者,才稱得上是人文學者?!盵9]他還對知識分子對80年代“新啟蒙”運動的反思重新反省,指出“我們?yōu)槭裁匆词∽约?就是為了使自己的批判能更加沉穩(wěn),更加深入,倘若反省的結果竟是將批判精神丟掉,那就真是走入歧途了?!盵10]這反映出在經歷了短暫的不知所措之后,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重新確認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希望繼續(xù)擔當批判社會的責任。

隨著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問題暴露出來,社會矛盾日漸激化?!熬椭袊那闆r而言,由于深入地加入到生產和貿易的全球化過程之中,國家資本與民族國家內部的資本控制者相互滲透又相互沖突,一方面使得國內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腐敗。這種腐敗滲透到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產生了深刻的社會不公?!盵11]這種情形下,公眾需要知識分子站出來,作為人民的良心,對社會不公的種種現象予以大膽的揭露與徹底的批判,以制止腐敗的繼續(xù)蔓延。但令人遺憾的是,面對公眾的呼吁,一部分知識分子卻選擇了沉默。這其中的原因頗多,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歷了90年代新一輪經濟改革后,一部分知識分子已成為既得利益者,他們在公眾所指責的社會不公與腐敗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這使得他們無法繼續(xù)扮演一個社會批判者的角色。對此,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九十年代之后,知識分子自身越來越貴族化,越來越脫離中國的土地,特別是兩極分化之后知識分子越來越關注自己,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一種自戀、自憐、自娛之中,而忽略了身外的廣大世界。知識的精英化,對民眾的畏懼,這就造成了知識分子與民眾的分離?!盵12]他批評一部分知識分子沉迷于學術的象牙塔中,忽視了對身邊社會的關注,學術研究成為一種自娛自樂的游戲,從而失去了學術的價值。

一方面是社會不公、兩極分化的愈演愈烈,一方面卻是知識分子對此可恥地保持沉默,集體“失語”,對此,一些人文知識分子按捺不住,挺身而出,他們要與人民站在一起,批判社會的不公與不義,捍衛(wèi)人間的理想與正義。作家張承志宣布,要“迎戰(zhàn)和更堅決地挑戰(zhàn),敢豎立起我的得心應手的筆,讓它變作我的戰(zhàn)旗”[13],因為“我討厭投降,文明戰(zhàn)場上知識分子們把投降當專業(yè),這使我厭惡至極?!盵14]學者韓毓海也把批判的矛頭對準了知識分子,說他們“更多地站在當時社會最強大的勢力一邊,而不是站在社會公意和人民民主一邊,這就是‘自由主義者’和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歷史沉浮中的一般選擇,盡管他們經常自稱為民主的捍衛(wèi)者和人民的同路人?!盵15]在批判了知識分子的“勢利”與“投降”后,他們表示,要繼續(xù)發(fā)揚知識分子的社會批判精神,“以筆為旗”,直面與抨擊社會存在的種種黑暗。

三、重新認識人文知識分子在當下社會的地位與作用

上述兩種對知識分子作用與地位的討論極有價值,但又略顯不足。強調知識分子以學術為志業(yè)本是自然之事,學術研究本來就是知識分子安身立命之所在,是其價值之體現,也是他對社會發(fā)言的基礎與依據。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對學術的尊崇其實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是知識分子對政治改革遭遇失敗的反應。另一方面,主張知識分子應繼續(xù)秉承社會批判使命,對中國在經濟快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不公不義的現象予以揭露和批判,這當然具有積極意義。但是這種社會批判必須建立在客觀冷靜的學理分析基礎上,而不是基于一時義憤的感情宣泄與謾罵。因此,本文嘗試在上述兩種觀點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研究,以重新認識人文知識分子在當下中國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學術研究與人間關懷

1919年,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慕尼黑發(fā)表了《以學術為業(yè)》的演講,他希望準備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們要完全獻身于自己的工作,“在科學領域,假若有人把他從事的學科當作一項表演事業(yè),并由此登上舞臺,……不是發(fā)自內心地獻身于學科,獻身于使他因自己所服務的主題而達到高貴與尊嚴的學科,則他必定會受到敗壞和貶低?!盵16]選擇了以學術為志業(yè)的知識分子自然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學術研究之中,將其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這是知識分子的應有之義。而遵守學術規(guī)范,嚴格學術自律更是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

但是以學術為志業(yè)并不意味著知識分子就應該一頭扎進學術的象牙塔,“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學術研究應該中立、客觀,實事求是,不應摻入個人的感情好惡。上至宇宙星辰,下至蒼蠅蚊子都有研究的必要,正如胡適所言,發(fā)現一顆新星與考證出一個字的讀音,都有價值。但研究者從事何種課題研究仍是基于他對現實的思考,換言之,是現實問題觸發(fā)了學術研究的興趣,成為他思考的起點。這一點對人文知識分子來說尤其如此,人文學科研究與現實之間往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們或直接或間接地為現實服務,即使是遠離現實世界的歷史研究,其實也融入了史學家們的現實情懷,是現實問題觸發(fā)他須從歷史研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歷史學家陳寅恪被稱為一代宗師,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學識淵博,學貫中西,博聞強記,更在于他“是以‘問題’為中心的現代史學研究者,不是徒以記誦炫耀于人的傳統(tǒng)讀書人”。[17]“他要通過最嚴格最精致的考據工作來研究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關鍵性的大問題,并盡量企圖從其中獲得關于當前處境的啟示。”[18]史學家錢穆40年代在西南聯(lián)大講授中國通史時,就告誡自己的弟子:“歷史智識,隨時變遷,應與當身現代種種問題,有親切之聯(lián)絡。歷史智識,貴能鑒古而知今。”[19]無論錢穆還是陳寅恪,正是由于他們在歷史研究之中融入了對現實的關注,以現實為“問題”,通過嚴謹認真的學術研究以尋找現實問題的答案,才奠定了他們學術泰斗的地位。因此,將知識分子的學術研究與現實關懷對立起來,認為學者一旦在研究中摻入了“人間情懷”,就破壞了學術研究的“純粹性”,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強調學術規(guī)范,以學術為志業(yè),絕不意味著知識分子應切斷學術研究與現實之聯(lián)系,相反,學術研究要想有所突破,離不開研究者的“問題意識”,離不開對現實的關注,這是因為“學術不僅來源于專業(yè)的知識,而且來自深刻的公共關懷和憂患意識。只有當擁有了博大的公共關懷,才會有知識背景的需求,才會將專業(yè)建構在一個廣闊的知識背景上?!盵20]

(二)學術研究與批判精神

在何為“知識分子”這一問題上,中外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們或從語義學、或從社會功能的角度對“知識分子”這一概念予以闡釋,據估計,有近百種對“知識分子”的定義與解釋。在這些五花八門、莫衷一是的定義中,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學者們將知識分子的身份定義為社會批判,認為批判社會是知識分子的特征與使命之一。臺灣學者余英時就說:“所謂‘知識分子’,除了獻身于專業(yè)工作之外,同時還必須深切地關懷著國家、社會以至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又必須是超越于個人的私利之上的?!盵21]知識分子在學術研究的同時還應具備社會關懷與擔當,而這種擔當又是以社會批判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大陸學者林賢治也認為“現代意義的知識分子,固須立足于自己的專業(yè),又須超越自己的專業(yè),以獨立的批判態(tài)度,體現對現實社會的關懷”。[22]而被認為是公共知識分子代表的美國著名學者薩義德則認為“知識分子既不是調解者,也不是建立共識者,而是這樣一個人:他或她全身投注于批評意識,不愿接受簡單的處方、現成的陳腔濫調,或迎合討好、與人方便地肯定權勢者或傳統(tǒng)者的說法或作法。不只是被動地不愿意,而是主動地愿意在公眾場合這么說”。[23]知識分子之所以要將社會批判作為自己的使命是由于他們“常常通過把當前的現實與理想進行比較來判斷自己國家和社會制度,而不是把這一現實與其他現實相比較”,[24]換言之,知識分子對社會以及各種學說的批判,“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在一種烏托邦理想的驅動下進行的”。[25]將現實與自己的理想相對照,自然會發(fā)現現實社會中種種不合理想之事,因此社會批判也就成為知識分子的應有之義。

但知識分子的這種批判必須建立在嚴謹的學術研究基礎之上,社會批判是其學術研究的自然延伸,易言之,他的社會發(fā)言背后有著堅實的學術專業(yè)背景,只有這樣才能使得社會批判不流于空疏與膚淺。知識分子要想取得對社會的發(fā)言權,首先要獲得專業(yè)的成就,成為一名成功的專業(yè)人士,獲得一種文化資本,進而他才能在社會上取得話語權,他的社會批判才會被社會所關注與認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深厚的專業(yè)知識也為知識分子的社會發(fā)言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知識依據。當他對社會問題發(fā)言時,就能跳出自己或群體利益狹隘的圈子,從知識和理性的角度,做出事實分析和價值判斷,實現其“社會良心”的功能。上文提及的公共知識分子的代表薩義德“集學術研究與政治關懷于一身,在人文科學的領域中產生了典范轉移的效應,公認是后殖民論述的重要奠基者。在公共領域,他是美國當代少數深具批判意識的著名公共知識分子,也是巴勒斯坦甚至中東在西方的主要代言人”。[26]而這一切是建立在薩義德首先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著名教授、歐美文學研究專家的基礎上。他由研究英國著名小說家康拉德開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學術聲望,隨后將研究范圍擴展至東方學,從而創(chuàng)建后殖民理論體系。他對巴勒斯坦問題的關注,對巴以和談、對奧斯和平陸路線圖的批評,正是根植于他對東方學卓有建樹的研究,學術研究的成功成為他對社會發(fā)言的基礎。由于有深厚的學術素養(yǎng)作為他向社會發(fā)言的“背景支援”,他對社會問題的批判才不會流于淺薄與平庸,不會成為激于義憤的一時之言;相反,在批判的同時,他還提出了富有建設性與可行性的方案,為實際問題的解決獻言獻策。正如馬克思所言,哲學家的任務是解釋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及產生原因,那是眾所周知的,但關鍵是如何解決。以社會批判為己任的人文知識分子,不能僅止于熱情洋溢的呼吁或聲淚俱下的譴責,而是要對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而這一切離不開知識分子學術專業(yè)的“背景支援”。

結論

筆者認為,人文知識分子在當下社會中可以扮演兩類角色:一是學者,二是思想者。當他作為一個學者的時候,他需要遵守學術規(guī)范,堅持學術操守,“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說一句空”,堅守學術崗位,在學術研究上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學術研究不僅來源于專業(yè)知識,而且還來自知識分子對社會、人生、現實問題的高度關切。只有這樣,才會擴大知識背景的需求,將學術研究建立在一個廣闊的知識背景上,使學術成為“有思想的學術”。而當他作為一個思想者去思考社會公共問題的時候,他需要在自己本專業(yè)學術研究領域卓有建樹,專業(yè)理論扎實,只有這樣,他的思想才不會流于浮躁與嘩眾取寵,才會成為“有學術的思想”。無論是成為學者還是思想者,知識分子都需要將二者結合起來,學術離不開思想,思想離不開學術,這應是人文知識分子在當下社會中的作用之定位。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832.

[2]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246.

[3][11]汪暉.去政治化的政治[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81.97.

[4]孟繁華.眾神狂歡[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76.

[5][6]陳思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2.77.

[7][8]李澤厚.世紀新夢[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506.509.

[9]朱學勤,等.人文精神:是否可能與如何可能[J].讀書,1994,(3).

[10]朱學勤.書齋里的革命[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119.

[12]錢理群.我的精神自傳[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7.

[13][14]張承志.張承志文學作品選集·散文卷[M].???南海出版社,1997:148.145.

[15]賀雄飛.邊緣思想[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354.

[16](德)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26.

[17][18]余英時.現代危機與思想人物[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364.375.

[19]錢穆.國史大綱·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

[20]許紀霖.另一種啟蒙·自序[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25.

[21]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引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

[22][25]林賢治.守夜者札記[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170.4.

[23](美)薩義德.知識分子論[M].單德興,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25.

[24](法)雷蒙·阿隆.知識分子的鴉片[M].呂一民,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218.

[26](美)薩義德.權力、政治與文化·譯者導言[M].薇思瓦納珊,編.單德興,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2.

(責任編輯:張連軍)

D663.5

A

1009-2080(2010)05-0034-05

2010-06-17

聞兵(1968-),男(漢族),河南洛陽人,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講師,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學術研究知識分子人文
人文
北京紀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人文紹興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國新書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近代出版人: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有機知識分子
現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6
復興之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抉擇
黄大仙区| 都安| 乐业县| 托里县| 河北区| 沁水县| 哈密市| 祁连县| 连平县| 定远县| 会泽县| 古田县| 丰原市| 彰武县| 黔江区| 翁牛特旗| 云龙县| 大关县| 邢台市| 华安县| 赤壁市| 长垣县| 利辛县| 朝阳县| 康保县| 新竹市| 江达县| 文昌市| 唐河县| 建湖县| 西吉县| 调兵山市| 桂平市| 武川县| 新郑市| 精河县| 康平县| 新乡市| 海盐县| 江永县|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