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璞
(徐州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股東質詢權制度的比較研究
陳 璞
(徐州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股東質詢權是現(xiàn)代公司股東知情權實現(xiàn)的重要手段之一,側重于股東積極主動地尋求公司信息。通過對各國及各地區(qū)相關法律制度的比較分析可知,質詢權客體原則上應采限制規(guī)范,我國立法應將質詢權客體重新定位為與股東會會議議題有關的事項,且判斷的標準應采客觀標準。建議引入事前書面質詢、設立說明義務免除等制度對質詢權行使方式進行構建,建立質詢權訴訟機制以彌補法律的缺失。
股東質詢權;客體;行使方式;訴訟救濟
股東質詢權是現(xiàn)代公司股東知情權實現(xiàn)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指出席公司股東會會議的股東為行使其股東權,請求董事、經(jīng)理等義務主體就會議議題和議案中的有關問題進行說明的權利。相對于股東知情權的另一種實現(xiàn)手段——查閱權而言,股東質詢權的設置是為了彌補查閱權的缺陷。公司財務報表等信息多以數(shù)字顯示,股東作為非專業(yè)人士沒有足夠的分析理解能力,而且股東查閱的范圍一般限于董事等所提供的資訊,其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對于資料中的錯誤和遺漏并不能通過查閱權實現(xiàn)。[1]相對于查閱權而言,股東質詢權更加側重于股東積極主動地尋求信息,而不是被動呆板地接受信息。
關于質詢權的適用范圍,各國公司法原則上都認為應限于與股東大會議題有關的事項。英美普通法認為“問題應限于會議事項中涉及商事的范圍”。[2]德國《股份公司法》第131條第1款規(guī)定:“董事會應在股東大會上向任何一名股東告知公司的事務,但以此種告知為客觀評價議事日程的內容而為必要為限?!保?]對于德國法中“與股東大會議事日程有關”的表述,學理中存在擴大解釋和限制解釋之分:擴大解釋認為股東質詢的事項并不僅僅局限于股東大會需要做出決議的議案,還應包括董事的說明、報告等相關議題。[4]限制解釋認為質詢權的內容應與股東大會的議題和議案直接相關,并且為充分理解議案的內容、正確形成自己應有的贊成與反對的表決意思所必需。至于其他內容的質詢,則不在質詢權行使之列。[5]會議目的事項指股東大會中將要決議的議案。公司向股東通知、公告的會議目的制約著該股東大會中應決議事項的范圍,股東大會不得對通知、公告的目的之外的事項進行決議。[6]日本《公司法》第314條規(guī)定:“董事、會計參與、監(jiān)事及執(zhí)行官對與股東大會目的事項無關的情形,不承擔說明義務?!边@與限制說的解釋是一致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股東質詢權行使的時間在股東會會議進行中。將股東質詢權的范圍限制于與股東會會議議題有關,實質是從客體角度對股東質詢權做出相應的限制。股東質詢權的行使是股東權利自由的表現(xiàn),但任何權利的行使都不能沒有限制。若在股東會會議召開有限的期間內對股東提出的所有問題都進行說明、解釋,股東會會議的效率將無從保障。法律中對質詢權客體進行限制,實際上反映出的是股東權利自由與公司效率之間的沖突和取舍。股東出席股東會會議主要的目的是對股東會會議的議案或議題進行表決,股東通過質詢可以了解會議議題的真實含義并準確的進行表決。因此,限制性規(guī)范并沒有削弱股東知情權的實現(xiàn),而且保證了股東會議效率,具有其合理性。
我國1993年《公司法》第110條規(guī)定:“股東有權對公司的經(jīng)營提出建議或者質詢。”現(xiàn)行《公司法》第98條沿襲了這一規(guī)定,未做改變;第151條規(guī)定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也可以提出質詢。根據(jù)第 98條的規(guī)定,我國公司法將股東質詢權的客體限定為“公司的經(jīng)營”,而與公司經(jīng)營相關的事項卻是一個無法界定的廣泛概念。依此規(guī)定,若股東在股東會或股東大會上對所有公司自成立以來的涉及公司財務狀況、人事變動、日常管理、發(fā)展計劃等等事項向相關義務主體提出質詢,則股東會或股東大會的效率無法得以保障。
德國立法者明確指出,德國法中規(guī)定質詢對象為“客觀評價議事日程的內容所必需”,其目的就是“避免股東濫用知情權,保障股東大會正常有序,不受那些雖然和議事日程內容表面上有聯(lián)系,但并不是正確判斷議事日程所必須知道的問題的干擾”。[7]我國學者也多承認限制說。①但也有學者采擴大說,認為包括公司生產(chǎn)決策、行政管理、人事安排等各個方面均可以進行質詢。參見周友蘇:《新公司法論》,法律出版社2006版,第239頁。為避免實踐中股東質詢過于隨意,降低股東會會議的效率甚至阻礙股東會會議順利進行,我國公司法中可以借鑒質詢權制度最為發(fā)達的德國法規(guī)范,將質詢權的范圍限于與股東會會議議題有關的事項。
需要指出的是,判斷股東質詢事項與股東會會議議題是否有關,既不能以股東的主觀動機為標準,也不能以董事會的主觀判斷為標準。從股東的主觀動機來衡量,股東的人數(shù)眾多且主觀動機不同,容易出現(xiàn)質詢權的濫用,導致公司相關義務主體承擔無限的說明義務;以董事的主觀判斷為標準,則董事可以輕易拒絕股東的質詢,無法保障股東獲得需要的信息。從公平的角度分析,判斷的標準應由股東對公司信息的客觀需要性所決定。德國學術界的通論認為,這個客觀標準是“對公司事務有一般了解的理性的平均股東通常情況下”評判大會議程需要知道哪些公司事務。[8]筆者認為,以客觀標準確定股東質詢的事項更具合理性,但在實踐操作中仍需要結合具體公司股東會會議的情況。法律上可確定此種標準,但無法對此做出統(tǒng)一的規(guī)范。股東與董事等義務主體對股東的客觀需要性產(chǎn)生爭議,也可以交由股東大會表決,結合具體情況判斷質詢事項是否與股東會會議議題有關。證明股東質詢事項是否與股東會會議議題有關應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除非股東質詢與目的事項明顯無相關性,股東不對質詢事項的必要性負舉證責任,否則股東為證明質詢事項的相關性,需要向公司有關機關調查相關的證據(jù)事項,難以行使質詢權。
德國《股份公司法》第131條第1款原則上將股東的質詢權局限于股東大會會議上行使,如果股東在股東大會休會期間向董事會提出質詢,董事會可以拒絕作答,而無須承擔說明義務。但在股東大會之外因其股東身份而給予一名股東一項告知的,在股東大會上應向任何其他股東進行此項告知,即使此項告知對于客觀評斷議事日程的內容不是必需的,董事會不得拒絕告知。該項規(guī)則的設置主要是基于股東之間的平等性,在出現(xiàn)例外的情況下保障股東能獲得同等范圍的信息。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法國等國的法律設立了事前的書面質詢制度,允許股東在股東大會之前以書面形式提出問題,但答詢仍應在股東大會上進行。日本《公司法》頒布前,日本《商法典》第237條之三第2項規(guī)定,股東于開會前相當期間內,以書面通知了要求在股東大會上說明的事項時,董事及監(jiān)察人不得以需要調查為理由拒絕說明。法國《商事公司法》第162條規(guī)定:“董事會或者監(jiān)事會必須按照規(guī)定郵寄或送交必要材料,以使股東能在了解事實的情況下表決,并對公司的經(jīng)營狀況和任務進展情況發(fā)表意見,自上述材料交閱之日起,股東均有權書面提出問題,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必須在大會期間予以答復?!?/p>
可以看出,日本和法國法事前質詢書的提出主要是股東對股東大會上可能提出質詢事項的預告,有利于董事等回答義務主體進行相應的調查和準備,提高回答質詢的質量,更好的保證股東質詢權的實現(xiàn)。而且從股東會會議的效率上看,此舉能節(jié)省質詢的時間,保障股東會會議的順利進行。但質詢書并不能代替股東在股東大會會議進行中提出質詢。如果提出事前質詢書的股東未出席股東大會,或雖出席股東大會但并不提出質詢,也不能發(fā)生董事、監(jiān)事的說明義務。[9]
股東大會議題內容廣泛,對于股東質詢的有關問題如果有損于公司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義務主體可以拒絕答詢且不構成對說明義務的違反。為防止股東濫用質詢權同時限制義務主體濫用拒絕回答的權利,各國立法中一般對可以拒絕回答的事項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日本《公司法》第314條的規(guī)定較為原則,包括:質詢事項與股東大會目的事項無關的情形,該種規(guī)定因質詢事項不符合質詢權客體的標準,董事可以拒絕;因進行該說明明顯損害股東的共同利益的情形,如涉及商業(yè)秘密等,此種情況因考慮股東整體利益而舍棄滿足個別股東的要求,應為拒絕的合理理由。
德國《股份公司法》第131條中采取了列舉的立法技術,結合本國公司制度的實際情況,詳細的將股東質詢的禁止事項予以法定化,反映了德國立法一貫的嚴謹,較之日本公司法的規(guī)定更為完善。本文對該條規(guī)定進行簡要的評析,以為我國公司法完善相關制度提供借鑒:
其一,依理性的商人評價,給予告知可能給公司或一個關聯(lián)企業(yè)造成非為不顯著的不利益。股東和公司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利益主體,股東通過質詢權的行使以滿足自身利益的實現(xiàn),但此種利益的實現(xiàn)不能以損害公司利益為代價。兩種利益產(chǎn)生沖突時,法律會從公司整體利益出發(fā),認為保護公司利益更符合公平的理念。唯“理性商人”的客觀標準,德國學者也認為應結合公司具體情況以是否給公司帶來不利作為判斷的標準,[10]該項規(guī)定值得借鑒。
其二,告知涉及稅收上的估價或各種稅收的數(shù)額。德國承認租稅秘密的理念,如果公司向股東大會公開租稅的內容,基于股份公司公開性特征無疑將租稅內容向社會公開。此為德國法法律規(guī)范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
其三,告知涉及財產(chǎn)在年度資產(chǎn)負債表上列示的價值與這些財產(chǎn)的一個較高價值之間的差額;告知涉及資產(chǎn)負債表編制方法和估價方法的。此兩項與德國公司治理模式有關,德國公司機構采雙層制,董事會由監(jiān)事會選舉產(chǎn)生,有關的財務報告送交監(jiān)事會,股東大會一般不對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審查,因此董事會可以就前兩項拒絕回答。
其四,回答這一詢問會使董事會受到刑罰。股東質詢事項涉及公司的商業(yè)秘密時,董事會作為公司的代理人需要遵守對公司的忠實義務,對公司承擔保密義務。其同時作為說明義務人,對股東的質詢承擔答詢義務,此時應優(yōu)先履行對公司的保密義務,以免承擔相應的刑事處罰。此條規(guī)定也是利益制衡的體現(xiàn),可引入我國立法。
其五,在年度決算、局狀報告等中已經(jīng)采用的資產(chǎn)負債表編制方法和估價方法無須對一個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機構進行告知。該項規(guī)定從效率的角度保證了股東大會的順利進行。
根據(jù)我國《公司法》第151條第1款的規(guī)定,質詢權應在股東會或股東大會上行使。質詢權的行使限于股東會會議期間,可以督促股東在一定時間內將問題統(tǒng)一反饋,有利于問題得到合理及時的解決,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不會過于加重董事的負擔,實現(xiàn)效率與公平的統(tǒng)一。為滿足中小股東的提問需要而不考慮效率與成本,公司會議的正常進行將受到損害。因此,董事要求在股東大會后再解答質詢的,股東有權拒絕;對于由于法定或者意外事件導致在股東會會議召開期間質詢無法行使的,應給予事后質詢的時間或其他補救措施。
《公司法》第103條規(guī)定:“召開股東大會會議,應當將會議審議的事項于會議召開前二十日前通知各股東”。借鑒日本和法國的經(jīng)驗,我國可以引入事前的書面質詢制度,允許股東在知曉股東會議題后,在股東會召開前一定期間內,以書面形式就會議審議事項向董事等義務主體事先預告在大會上將要提出的問題,以使董事等就股東質詢的事項做好充分的準備,更好的履行答詢義務,但質詢仍應在會議期間進行。
股東提出質詢的具體時間應界定在股東會議程結束之前。股東通過質詢以正確判斷議程的內容,從而進行表決。股東會議議程結束,表決已經(jīng)通過,股東再質詢已無實質的意義。股東行使質詢權可以親自行使,也可以授權代理人行使。如果股東沒有參加股東會會議也沒有委托代理人行使,則喪失了質詢的機會。授權委托書中只表明委托代理人行使表決權,沒有明確質詢權的權限,為正確行使表決權,行使質詢權的權限可視為代理行使表決權的延伸。[11]
股東質詢的答詢義務人,各國立法中的規(guī)定并不統(tǒng)一。德國《股份公司法》第131條規(guī)定有義務就股東的質詢進行答復的是董事會,而不是個別董事。董事會是一個會議體,本身不具備答詢的意思表示能力,需要通過董事會代表對股東的質詢進行回答。除董事長外,其他任何董事未經(jīng)董事會授權所做的回答均不能構成有效的說明,董事會默認的除外。[12]法國《商事公司法》第162條規(guī)定董事會或監(jiān)事會必須在大會期間進行答復。日本《公司法》第314條規(guī)定回答質詢的義務主體為董事、會計參與、監(jiān)事及執(zhí)行官。我國《公司法》第151條規(guī)定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接受股東質詢。與日本法相同,我國立法將說明義務主體定位為個人而非會議體,可以使股東有更加直接的質詢對象,該規(guī)定值得肯定。因為在公司實際運營過程中,真正掌握經(jīng)營管理權的是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經(jīng)理、副經(jīng)理、財務負責人等),由他們直接面對股東質詢,有利于股東獲得第一手的公司資訊,更好的保護股東實現(xiàn)質詢的權利。
董事及管理層應當遵循其對股東的信義義務,回答質詢時應保證其說明真實、完整。德國《股份公司法》第131條第2款規(guī)定,告知應符合認真及忠實報告的原則。因此,董事會的說明應當完整,不得遺漏對股東判斷股東大會議題所必需的回答,同時董事會的說明應當真實,董事會既不能虛假說明,也不能在容易產(chǎn)生歧義的地方故意保持沉默以誤導股東做出錯誤判斷。判斷董事及管理層履行說明程度的標準,與確定股東質詢事項與股東會議題是否有關的標準一致,應當以一名具備普通理解能力的股東為理解股東會會議議題所需的客觀程度作為衡量標準。客觀性的標準既保障股東對公司信息了解的需要,也不會對董事行使職權造成不合理的損害和影響,但該標準也需要結合股東質詢事項與答詢義務人所做的說明進行具體判斷,法律上也無法做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
綜合德國、日本等國的經(jīng)驗,以平衡股東、公司與董事等說明義務人的利益及保證股東會會議效率為理念,我國可以在法律中規(guī)定:股東質詢事項與股東會會議議題無關,答詢會損害公司、股東共同利益或者其他權利主體利益,會導致說明義務人違反對公司的保密義務等情形,董事及管理層可以拒絕回答,不構成對說明義務的違反。
1931年德國立法委曾在對1930年的股份法草案進行修正時,將個別股東的質詢權修改為少數(shù)股東權,遭到了強烈反對。德國于1937年正式公布了股份法,股東質詢權在內容上重新回到了1930年草案的原則,即任何股東均有權提出質詢。質詢權為單獨股東權也被各國公司法所承認。因此,對質詢權的股東主體資格并沒有客觀條件的限制。需要討論的是,無表決權股東可否行使質詢權。無表決權股份一般為優(yōu)先股,因為分取紅利的優(yōu)先喪失對公司的管理控制。無表決權優(yōu)先股東已經(jīng)實際向公司出資,在股東名冊上也有記載,具備股東的資格。無表決權股份只是不能行使表決權,并不限制其他股東權的行使。德國《股份公司法》第140條規(guī)定,除表決權外,無表決權的優(yōu)先股給予任何一名股東因股票而享有的一切權利。無表決權的股東享有利潤分配請求權、股份轉讓等諸多權利,其權利的行使仍需要以獲得公司相關資訊為基礎。因此,無表決權股東為獲得相關公司信息以實現(xiàn)其應得利益,需要知情權的保障,也可以行使質詢權。
德國法對于質詢權訴訟程序的具體問題做出了全面的規(guī)定。德國《股份公司法》第131條第5款規(guī)定,遭到拒絕答詢的股東可以要求將其問題及拒絕給予告知的理由記載到討論筆錄上。規(guī)定該項的目的,是為了使遭到拒答的股東以此為依據(jù)向法院尋求法律救濟。依此規(guī)定,遭到拒絕的股東可以向公司所在轄區(qū)的州法院商事法庭申請裁決。股東的質詢以了解公司股東會會議議程為目的,保證已經(jīng)經(jīng)過表決的股東會議案能夠得以及時的實施,其申請應在股東大會后兩周內提出?;谂e證責任的合理承擔性,對拒絕回答質詢的理由予以舉證的責任應歸于公司承擔。[13]對于法院的審理方式和審理范圍,為保證股東質詢權及時實現(xiàn),德國法采取非訟案件的處理原則,以不公開的方式審理。法院只對提起訴訟的股東是否出席及提問作形式審查,對董事會完全或部分拒絕回答是否合法作實質審查。至于董事會的答詢是否正確或適當,則不屬于法院的審查范圍。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此內容已經(jīng)涉及公司的具體經(jīng)營管理,法院無主動干預的必要。同時,德國公司法還特別強調了對此類案件所作的裁判可依民事訴訟法予以強制執(zhí)行。法院可以強制董事會回答,或要求董事會對不完整的回答做必要的、適當?shù)难a充??梢钥闯?,質詢權訴訟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股東的質詢得到公司的回答,德國法中管轄法院的確定、簡易程序的審理方式及強制措施的明確對于股東權益的實現(xiàn)提供了較好的保障,短期時效的設置及審理范圍的界定又兼顧了公司的利益和效率,其對質詢權司法救濟的規(guī)范堪稱完善。
股東質詢權受到侵害后的救濟方式在我國現(xiàn)行公司立法中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救濟依據(jù),鑒于我國立法中的缺失,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德國法的規(guī)定,允許司法的介入,建立質詢權訴訟的機制,在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答詢義務人拒絕回答股東質詢或回答不合格時,股東可以在股東會會議結束一定期限內向公司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起訴。法院應采簡易程序進行審理,以提高訴訟效率,實現(xiàn)及時保護。如判決原告的訴求成立,相關義務人應當履行回答義務,拒不回答的適用民事訴訟法有關強制執(zhí)行的規(guī)定,要求義務人進行回答,以保障股東質詢權的實現(xiàn)。
[1]伍堅.論股東質詢權[J].證券市場導報,2002(4):63.
[2]Paul L.Davies(ed.).Gower'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M].Sweet&Maxwell.London,1997:583.
[3]杜景林,盧湛.德國股份法、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德國改組法、德國參與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65.
[4]劉渝生.從股東會議事進行論股東之詢問權[J].法學叢刊,2000(2):108.
[5]劉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的保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97.
[6][韓]李哲松.韓國公司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359.
[7][德]卡爾邁耶.股東大會中股東權利的行使[J].股份公司雜志,1998(3):128.
[8][德]梅林.論股東權利[J].新法學周刊,1969:1473.
[9]李建偉.論上市公司股東質詢權及其行使[J].證券市場導報,2006(3):26.
[10][德]沃爾夫岡·米勒.科隆公司法評注[M].科隆:科隆出版社,1968:131.
[11]余永利.德國股份公司股東知情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62.
[12]錢玉林.論股東質詢權[J].比較法研究,2005(1):67.
[13][日]末永敏和.現(xiàn)代日本公司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121.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Shareholders'Inquiry Right
Chen Pu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Asoneof importantmethodstorealizetheshareholders'rightto know inmodern company,theshareholders'inquiry right focuses on seek information actively.Compared with relative law systems all over the world,this article suggested that the object of shareholders'inquiry right should adopt limited standard in principle.Our legislation should reposition it as items concerned with shareholders'meeting,and the judgment standard should be objective standard.We should introduce interrogatory in advance and establish the avoidance of explanation obligation to construct exercise style of inquiry right,and also establish lawsuit mechanism of inquiry right to make up the absence of law.
the shareholders'inquiry right;object;exercise style;lawsuit relief
D922.291
A
1673 2391(2010)02—0066—05
20091205
陳璞(1978-),男,江蘇徐州人,法學碩士,徐州師范大學法政學院講師。
本文系徐州師范大學科研基金項目"股東知情權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6XWB09。
【責任編校:王 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