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代七言鏡銘的時代精神

2010-08-15 00:54:40胡淑芳
關(guān)鍵詞:銅鏡漢武帝銘文

胡淑芳

漢代七言鏡銘的時代精神

胡淑芳1,2

(1.黃石理工學(xué)院師范學(xué)院,湖北黃石 435003;2.湖北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湖北黃石 435002)

漢代銅鏡七言詩銘文體現(xiàn)的奉順陰陽、追慕神仙和征服夷狄思想,顯示出鮮明的漢武帝、漢宣帝時代精神。聯(lián)系這類具有七言詩鏡銘的銅鏡產(chǎn)生時間以及“柏梁聯(lián)句”的傳說加以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中國古代七言詩在西漢時已經(jīng)基本形成。

漢代鏡銘;七言詩;時代精神

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直有著這樣一種傳說:七言詩的產(chǎn)生,始于漢武帝“柏梁聯(lián)句”。盡管當(dāng)代學(xué)者撰作的中國文學(xué)史,已經(jīng)不再提到這種說法,但是,清代以前,這種觀點曾經(jīng)盛行一時[1]。

的確,中國東漢以前,就有相對成熟的七言詩出現(xiàn),并且具有“柏梁體”句句押韻的典型特征。這些詩歌,就保存在漢代的銅鏡銘文中[2]。

孔祥星、劉一曼二位先生的《中國古代銅鏡》一書指出:漢代銅鏡傳世雖多,其銘文的主體內(nèi)容卻只有幾類。同類銘文,不過數(shù)字差別。就七言詩形式的漢代銅鏡銘文而言,最基本的內(nèi)容只有三種,即:表現(xiàn)奉順陰陽思想、追慕神仙思想、征服夷狄思想。

聯(lián)系中國古代史籍來分析這些銘文的具體內(nèi)容,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清楚地顯示出漢武帝、漢宣帝時代鮮明的社會主流思想特征。再聯(lián)系這類最早鑄有七言詩鏡銘的銅鏡產(chǎn)生時間以及“柏梁聯(lián)句”的傳說,進一步考察,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中國古代七言詩在西漢時已經(jīng)基本形成。

一、奉順陰陽思想

漢代銅鏡銘文中的七言詩,第一類作品表現(xiàn)了奉順陰陽的思想。詩云:

“尚方御竟大毋傷,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龍右虎辟不羊,朱雀玄武順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樂富昌,壽敝金石如侯王兮”[3]75。

宋代姚寬的《西溪叢語》卷上所載“李晦之一鏡”銘文,明代馮惟訥《古詩紀(jì)》載“六花水浮鑒”銘文,梅鼎祚《東漢文紀(jì)》載“尚方鑒銘一”,今人楊桂榮《館藏銅鏡選輯 (二)》所載“新有善銅博局四神紋鏡”銘文[4]216,與此基本相同。

這類銘文的內(nèi)容,除表現(xiàn)古老的四神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崇拜思想之外,最具有時代特征的就是奉順陰陽以保安樂思想。這種思想,在西漢中期武帝、宣帝之世,十分明確。在當(dāng)時人們心目中,陰陽和順,就會家庭幸福、國泰民安。

《漢書·戾太子傳》記載:戾太子兵敗逃走,漢武帝震怒,群臣惶恐,這時,壺關(guān)三老上書云:

“臣聞父者猶天,母者猶地,子猶萬物也。故天平地安,陰陽和調(diào),物乃茂成;父慈母愛,室家之中,子乃孝順。陰陽不和,則萬物夭傷;父子不和,則室家喪亡。”

書中明確表示:“天平地安,陰陽和調(diào),物乃茂成;父慈母愛,室家之中,子乃孝順”。與銘文中“順陰陽”則“子孫備具”“長保二親”,含義相類。壺關(guān)三老的上書,打動了漢武帝,“書奏,天子感寤”,終于放松了對戾太子的追捕。壺關(guān)三老為了勸諫漢武帝所下的說辭,在當(dāng)時應(yīng)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才可以使得“天子感寤”。

在思想上,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而儒家的職責(zé)是什么呢?《漢書·藝文志》云:“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p>

到漢宣帝之世,強調(diào)“奉順陰陽”,就成為一種治理國家的政治方略。

顏師古注《前漢書》卷 74《魏相傳》云:魏相“又?jǐn)?shù)表采易陰陽及明堂月令奏之”。在獻給漢宣帝的奏章中,魏相首先指出,早在漢高祖劉邦時,蕭何、周昌、王陵、叔孫通就曾向皇帝進言:

“春夏秋冬,天子所服,當(dāng)法天地之?dāng)?shù),中得人和,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順?biāo)臅r,以治國家,身亡禍殃,年壽永究,是奉宗廟安天下之大禮也。”

魏相進一步闡述道:

“天地變化必由陰陽……君動靜以道,奉順陰陽,則日月光眀,風(fēng)雨時節(jié),寒暑調(diào)和。三者得敘,則災(zāi)害不生,五谷熟,絲麻遂 (師古曰:遂,成也),屮木茂,鳥獸蕃 (師古曰:屮,古草字。蕃,多也),民不夭疾,衣食有余。若是,則君尊民說 (師古曰:說,讀曰悅),上下亡怨,政教不違,禮讓可興夫。風(fēng)雨不時,則傷農(nóng)桑,農(nóng)桑傷則民饑寒,饑寒在身,則亡廉恥,寇賊奸宄所繇生也。臣愚以為,陰陽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賢圣,未有不繇者也。天子之義,必純?nèi)》ㄌ斓亍!?/p>

治理國家,理應(yīng)“奉順陰陽”,只有這樣,才會“日月光眀,風(fēng)雨時節(jié),寒暑調(diào)和”,才會“五谷熟,絲麻遂,屮木茂,鳥獸蕃,民不夭疾,衣食有余”,才會“君尊民說,上下亡怨,政教不違,禮讓可興”。因此,魏相希望宣帝“選明經(jīng)通知陰陽者四人,各主一時,時至,明言所職,以和陰陽?!币驗槲合噱浂簧?“數(shù)陳便宜”,最后“上納用焉”。這樣,“奉順陰陽”就成為漢宣帝時治國政策所選擇的“律條”。

因此,漢代七言詩銅鏡銘文表述的這種“陰陽”思想,強調(diào)“順陰陽”、“子孫備”、“長保二親”、“壽敝金石”,正是武帝、宣帝時期社會主流精神的真實反映,更是朝廷決策者的思想反映。與新莽到東漢時期的讖緯陰陽迷信思想截然不同。

二、追慕神仙思想

漢代銅鏡銘文中的七言詩,第二類作品比較突出地表現(xiàn)了追慕神仙的思想。詩云:

“尚方作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壽如金石為國保 ”[3]75。

明代馮惟訥《古詩紀(jì)》記載“漢古鏡銘 (其二)”,梅鼎祚《東漢文紀(jì)》記載“尚方鑒銘二”、“尚方鑒銘三”,清代《欽定西清古鑒》卷 39記載“漢尚方鑒一”銘文,今人楊桂榮《館藏銅鏡選輯(二)》所載“尚方博局四神紋鏡”銘文[4]215,與此基本相同。

《欽定西清古鑒》卷 39,其“漢尚方鑒一”按語云:

“《丹鉛總録》鑒銘曰:‘尚方作鑒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壽如金石佳且好’。較此銘少‘浮游天下遨四?!痪??!恫┕艌D》‘尚方第二鑒’,銘詞亦小異???……武帝時,公孫卿言,仙人可見,宜為館如緱氏城,置棗脯。蓋緣安期生‘棗大如瓜’之說,銘言‘饑食棗’皆漢代故事也。”

這一段話讓我們知道,宋代王黼《博古圖》、明代楊慎《丹鉛總録》都載有與此同類的漢鏡銘文。銘文所言之事,都與漢武帝喜好追慕神仙的歷史事實密切相關(guān)。甚至可以說,這首詩似乎就是對漢武帝求仙事件的簡練概括。

《史記》卷 12《孝武本紀(jì)》記載:“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狈绞坷钌倬耙嘁造粼睢b道、卻老方見上”。李少君對漢武帝說:

“‘祠灶則致物 (物指鬼神),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于是天子始親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砂諸藥齊為黃金矣。”

不僅李少君,其他方士“更言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幾遇之,乃復(fù)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绷硗庖晃环绞抗珜O卿說:“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漢武帝對此深信不疑。

《史記·孝武本紀(jì)》和《漢書·郊祀志》均有明確記載,漢武帝好神仙,到了執(zhí)迷不悟的程度。他寵信方士李少君。因為李少君所言十分靈驗,因此勾起了他對神仙的極大興趣。又拜方士少翁為文成將軍,欒大為五利將軍,甚至把衛(wèi)長公主嫁給欒大。還寵信齊人公孫卿。為了招致神仙、見到神仙、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漢武帝對方士們言聽計從。漢武帝發(fā)現(xiàn)少翁、欒大滿口謊言,只不過將他們殺掉了事,并沒有絲毫悔悟,仍然沒有改變他對神仙的信念。

作為朝廷尚方機關(guān)制作的御用寶器之一的銅鏡,其銘文上書:“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天下敖四?!薄ⅰ皦廴缃鹗钡鹊?正是漢武帝迷信神仙思想的真實反映,也是這一時期客觀現(xiàn)實的映射。

三、征服夷狄思想

漢代銅鏡銘文中的七言詩,第三類作品比較突出地表現(xiàn)了征服夷狄的思想。詩云:

“尚方作竟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fù),風(fēng)雨時節(jié)五谷熟,長保二親得天力?!盵3]98

馮惟訥《古詩紀(jì)》載“又一鏡銘”、梅鼎祚《東漢文紀(jì)》載“尚方鑒銘四”、“漢青蓋鑒銘”、今人楊桂榮《館藏銅鏡選輯 (二)》所載“王氏博局四神紋鏡”銘文[3]215與此基本相同。

這類銘文體現(xiàn)的思想,我們也可以在漢代史書有關(guān)漢武帝、漢宣帝之世的記載中找到依據(jù)?!妒酚洝肪?24《樂書》第二上記載:

“(漢武帝)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次作以為歌,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jīng)萬里兮歸有徳,承靈威兮降外國,渉流沙兮四夷服?!?/p>

《前漢書》卷 96《西域傳》第六十六上云:

“宛,別邑七十余城,多善馬,馬汗血,言其先天馬子也。張騫始為武帝言之,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善馬。宛王以漢絕遠,大兵不能至,愛其寶馬,不肯與。漢使妄言,宛遂攻殺漢使,取其財物。于是天子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兵前后十余萬人,伐宛,連四年 (太初元年至太初四年)。宛人斬其王毋寡首,獻馬三千匹,漢軍乃還?!?/p>

這就是“胡虜殄滅”“四夷服”的真實歷史背景。

《漢書·韋元成傳》亦云:

“孝武皇帝,愍中國罷勞,無安寧之時,乃遣大將軍驃騎伏波樓船之屬,南滅百粵,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萬之眾,置五屬國,起朔方以奪其肥饒之地;東伐朝鮮,起玄莬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國,結(jié)烏孫,起敦煌酒泉張掖,以鬲婼羌,裂匈奴之右臂。單于孤特,遠遁于幕北,四垂無事,斥地遠境,起十余郡。功業(yè)既定,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實百姓,其規(guī)橅可見。又招集天下賢俊,與協(xié)心同謀,興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祠,建封禪,殊官號,存周后,定諸侯之制。永無逆爭之心,至今累世賴之。單于守藩,百蠻服從,萬世之基也。中興之功,未有高焉者也?!?/p>

《后漢書·西域傳》中尚書陳忠上疏曰:

“臣聞八蠻之寇,莫甚北虜,漢興,高祖窘平城之圍,太宗屈供奉之恥,故孝武憤怒,深惟久長之計,命遣虎臣,浮河絕漠,窮破虜庭,當(dāng)斯之役,黔首隕于狼望之北,財幣縻于盧山之壑……府庫單竭,杼柚空虛,算至舟車,貲及六畜,夫豈不懷慮久故也。遂開河西四郡,以隔絕南羌,收三十六國,斷匈奴右臂,是以單于孤特,鼠竄遠藏,至于宣元之世,遂備蕃臣,關(guān)徼不閉,羽檄不行,由此察之,戎狄可以威服,難以化狎?!?/p>

銅鏡銘文所謂:“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既是這一時代真實歷史的記載,也是這一時代精神的傳達。

而詩歌中所謂“風(fēng)雨時節(jié)五谷熟”,則完全就是摘自上文所引魏相獻給漢宣帝的《明堂月令奏》中的現(xiàn)成句子。

出自朝廷尚方機關(guān)特制的御用物品之一的銅鏡,其銘文體現(xiàn)的自然是符合當(dāng)代皇帝意旨的思想。聯(lián)系漢代史籍,考察漢代銅鏡銘文中七言詩的思想內(nèi)容,可以證實這一點:這些詩歌,的確表現(xiàn)了漢武帝、漢宣帝時代鮮明的思想特征。

因此,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柏梁聯(lián)句”首用七言詩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fēng)。由此,從另一個方面可以證實:七言詩在西漢時代已經(jīng)基本形成。

[1] 胡淑芳.柏梁聯(lián)句與白梁體詩歌的發(fā)展[J].江西社會科學(xué),2006(7).

[2] 胡淑芳.漢代銅鏡銘文中的七言詩[J].湖北大學(xué)學(xué)報,2005(5).

[3] 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4] 楊桂榮.館藏銅鏡選輯 (二)[M]//中國歷史博物館80周年館慶紀(jì)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責(zé)任編輯 陳詠梅)

The Spirit of the Ti mes i n Seven-character-to-a-li ne Poems I nscribed i n the BronzeM irror of the Han Dynasty

HU Shufang1,2
(1.No rmal School,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2.Literatury College,HubeiNo rmal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In Seven-character-to-a-line poems inscribed in the bronze mirror of the Han Dynasty,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s in compliancewith the spiritof Yin and Yang,admiring gods and conquering the foreigners,which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Han Wudi and Han Xuandi times.Based on them,we attempt to reach a conclusions:the Chinese ancient Seven-character-to-a-line poems had been shaping up in the Xi-han Dynasty.

inscription in the bronze mirror of the Han Dynasty;Seven-character-to-a-line poems;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107.2

A

1671-7422(2010)05-0028-03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5.008

2010-08-30

胡淑芳 (1962— ),女,湖北紅安人,教授,博士。

猜你喜歡
銅鏡漢武帝銘文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銅鏡
漢皎光鏡銘文釋考
東方考古(2021年0期)2021-07-22 06:26:16
論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兩面珍貴銅鏡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建平博物館藏遼宋銅鏡簡述
君有遠行鏡銘文釋解
東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5:58
東方朔智答漢武帝
遼宋金銅鏡辨識舉例
樹為何名
陪你一起讀歷史(6) 漢武帝竟是“玄幻控”
古老的皮影戲
安仁县| 扬中市| 阳西县| 古浪县| 富蕴县| 海城市| 称多县| 苍山县| 大宁县| 永仁县| 介休市| 云梦县| 福贡县| 隆化县| 通城县| 富平县| 紫云| 呼和浩特市| 石阡县| 和田市| 巩留县| 鸡东县| 临城县| 平安县| 台北市| 元谋县| 南宁市| 秭归县| 洛宁县| 绍兴县| 社会| 韩城市| 宁化县| 清涧县| 芜湖市| 眉山市| 呼图壁县| 太仓市| 青州市| 宁南县|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