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晶 編輯/任 紅
夜幕下的秦淮河 攝影/建華/CFP
“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一美善之地區(qū),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南京之前途不可限量?!?/p>
——孫中山《建國方略》
我對南京的最初印象,來自于課本。后來我在歷史書中看到更多關(guān)于這座城市的故事,它變得日益鮮活起來。歲月悠悠、離合悲歡,南京曾為奢靡的浮華之都,也曾是凄愴的悲情城市。曾領(lǐng)歷史風騷的風云人物在這里留下了一場大夢。這座城市終究也不曾屬于任何一個人。它是許多人的家鄉(xiāng)與他鄉(xiāng),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情感。
六朝煙雨中的瀲滟風情,戰(zhàn)火浩劫中的屠城血淚……南京城始終屹立在那里,存在著,承受著,接納著……在一次次涅槃重生中,有些東西從未發(fā)生過改變,它通過一代代人的傳承與積淀,植入血脈,又深入骨髓。即使你換了宅第衣裝,變了發(fā)式妝容,但風骨與精神永存。
南京,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曾經(jīng)有多個朝代在此建都。作為都城,南京始于三國時的東吳政權(quán)。229年,吳主孫權(quán)在武昌稱帝,9月遷都于此,稱建業(yè)。317年,晉瑯琊王司馬睿以東吳舊都為中心,建東晉政權(quán),改建業(yè)為建康。后來,宋、齊、梁、陳相繼定都建康,史稱南朝。六朝古都的美稱由此得來。
實際上,在南京建都的政權(quán)遠不止此。937年,南京成為南唐的首都,稱江寧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稱帝,改城名為南京,這便是南京建稱之始,同時也是南京第一次成為全國的首都。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于此,改名天京。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至此,共有十個政權(quán)在南京建都。
南京為什么屢屢被王朝所青睞、成為定都的首選呢?這要歸因于它虎踞龍盤、依山傍水的絕佳區(qū)位。
南京建城極早。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后,派大臣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秦淮河南岸筑越城,又名范蠡城。這是南京最早的古城。據(jù)此,南京建城將近2500年。越城范圍很小,城周長僅為942米,控制著秦淮河入長江的孔道,被越國作為進攻楚國的根據(jù)地。
前333年,楚國滅掉了越國,在此處設(shè)置了金陵邑,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圖經(jīng)》載:“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埋金以鎮(zhèn),故曰金陵?!蓖瑫r,楚威王還下旨,在今天位于南京西北的清涼山西麓筑造一座堅固的衛(wèi)城——石頭城。
南京長江大橋是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1960年動工,1968年建成。鐵路橋全長6772米,公路橋全長4589米。 攝影/北幻/CFP
石頭城以天然峭壁為城基,環(huán)山而筑,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作為扼守大江險要的兵家必爭之地,這座衛(wèi)城擁有著當時最完備的戰(zhàn)備設(shè)施。城內(nèi)不僅有儲備軍糧和兵械的石頭倉庫,城墻的高處還筑有報警的烽火臺。后來,石頭城作為守衛(wèi)南京城軍事要塞的地位始終未變。石頭城的稱號也不再只屬于這座衛(wèi)城,而代表了整個南京。
傳說首先發(fā)現(xiàn)這塊寶地的是諸葛亮。赤壁大戰(zhàn)前夕,諸葛亮出使東吳,與孫權(quán)共商破曹大計,途經(jīng)當時被稱為秣陵的南京時,特地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于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則像猛虎似的雄踞在大江之濱,不禁發(fā)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并在面見孫權(quán)時建議其遷都至此。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里的紀念碑攝影/金添/CFP
孫權(quán)深以為然,大敗曹操之后,將都城遷到了秣陵,并改名建業(yè)。第二年孫權(quán)又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重修了石頭城。此后數(shù)百年間,石頭城一直是東吳最主要的水軍基地,這里也是戰(zhàn)守的軍事重鎮(zhèn),三國時南北戰(zhàn)事不斷,便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2500年的建城史上,南京城有450年是作為國都而存在的。這份尊榮奠定了南京大氣包容的大城風度。與其他古都不同,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大多偏安一隅,且無一不是短命的。傷痛與哀怨,仿佛是這座城市的宿命,彌漫在空氣當中,帶給南京城沉郁潮濕的氣息。
人們往往習慣于從歷史的細節(jié)和事件的結(jié)果中去挖掘南京城的氣質(zhì)和標簽。其實,歷劫與偏安、恥辱與苦痛,只是屬于南京的一個側(cè)面,甚至表面。如果從宏觀的角度和事件的全局去重讀南京,把它放到國家民族的歷史長河里去探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不同的南京。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它可以戰(zhàn)敗,卻從未屈服。作為我國建都時間跨度最長的古都,南京的歷史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數(shù)度登上輝煌的巔峰,又跌入屠城的絕境。
在過往時代那些最驚心動魄的關(guān)頭、最波瀾壯闊的時刻,這座城市對文明、文化和國祚民心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它身上,與那些劫難和苦痛相比,承載更多的是救亡圖存,傳承文化,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擔當著國家核心和文化中心的重任。
綜觀中國的歷史,西安是前半段的中心,唐以后走向了衰落。北京則是從元朝開始,才成為中國的中心,在此以前北京一直都是默默無聞。中國歷史上,自從東吳在南京定都后,南京就確立了自己漢族文明保護和傳承之地的歷史角色。
316年,時值西晉晚期,五胡亂華,中原淪喪,游牧民族彪悍的鐵蹄橫行在黃河流域的北方中國,長安洛陽的士族富戶們紛紛逃離戰(zhàn)火,涌向南方。在都城淪陷之際,中華文化該到何處去尋覓庇護和休養(yǎng)生息之地呢?
離亂中的人們選擇了江左名城、東吳舊都南京。西晉的許多世家望族和漢學大儒在這里安定下來,重新開始整理和復興國故。后來西晉滅亡后,瑯琊王司馬睿創(chuàng)立了東晉,南京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東晉新都。
2001年落成的閱江樓踞于南京城西北角的獅子山上,臨近長江。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在京師(今南京)西北臨江的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并以閱江樓為題,命在朝文臣職事各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后入選《古文觀止》。建樓所用地基一平砥完工后,突然決定停建。自此六百余年,有記無樓。直至2001年建成該樓。 攝影/陳文
衣冠南渡,代表中原文化的大量器物、典籍以及觀念隨大批南遷的北方士族來到了長江流域,以禮樂制度為核心的中原華夏正統(tǒng)文化開始正式在長江流域扎根、生長。長江流域歷史上第一次代表了傳統(tǒng)的中國概念。
在漫長的歷史中,每當中原狼煙四起,北方蠻族南侵之時,總會裹足不前于這座看似韜光養(yǎng)晦的華美之城面前。多少年來,人們總是將它誤讀為水袖飄搖、煙花爛漫的金粉之地,卻忘記了它也曾金戈鐵馬、氣吞萬里。
在這里,東晉名相謝安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于瀟灑對弈中以少勝多,淝水之戰(zhàn)大敗前秦苻堅的虎狼之師;也是在這里,人稱寄奴的劉宋開國皇帝劉裕,興于草莽,憑借所向披靡的卻月陣,數(shù)度北伐,大破南燕、痛擊北魏,西入長安,收復故土;還是在這里,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據(jù)守雨花臺,擊退金兵。
帝制被推翻后,作為民國政府的首都,南京成為列強覬覦的目標;在抗日戰(zhàn)爭中,更是承受了極致的苦難。在中國,恐怕再沒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這樣遭受過如此之多的人間至痛,但它永不放棄,從軍到民,由始至終,無數(shù)人為這座城市、這個國家,灑盡最后一滴血。
侯景之亂、隋軍耕墾、朱棣屠忠、《南京條約》、太平天國失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自六朝始,南京歷經(jīng)浩劫與災難,這座城市不斷于血與火中涅槃重生、百折不撓。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城市品性與優(yōu)良傳統(tǒng)。
細雨霏霏間,我登上了南京城南一片高地的雨花臺。傳說南朝梁武帝時期,有位高僧云光法師曾在此設(shè)壇講經(jīng),感動上蒼,落花如雨,雨花臺因之得名。這里曾經(jīng)是屠殺志士的刑場,如今已成為肅穆的陵園。蒼松翠柏中,我眺望春暉中的金陵古城,雨停霧散,入眼的又是一片錦繡繁華。那小小的石頭突然變得厚重許多。這飽滿的色澤、斑駁的紋路,凝結(jié)于其中的又豈止是殷紅的鮮血,分明可見的還有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畢生理想,對自由與尊嚴永恒的向往與追求。
南京的富甲天下首先應該歸功于東吳孫權(quán)的經(jīng)營。歷史上這位紫髯碧眼、氣度不凡的開國雄主,絕不像《三國演義》里描寫的那樣躲在一眾功臣的背后面目模糊。長江的恢弘賦予了孫權(quán)一代霸主的雄才大略,長江的浩渺則給予了孫權(quán)海納百川的浪漫情懷。這個將梅花林作為自己安息地的君主是一個開拓者。
江南貢院如今既是文物單位,又是南京旅游的看點之一。 攝影/陳文
在位期間,孫權(quán)在南京周圍開鑿了多條運河,建立了四通八達的水上運輸網(wǎng),極大地促進了商業(yè)的繁榮,也給沿河農(nóng)田的灌溉和排澇提供了便利。孫權(quán)在位于南京城北的東吳皇宮后面開了一道漕溝,漕溝的中間又開了一條運瀆,作為糧食物資往來的水上通道。城北開了一道清溪,四方合圍,使南京城運輸物資的通道暢通無阻。
這些人工運河一直到整個六朝三百多年間都在使用,造福了南京城商業(yè)和農(nóng)業(yè)?!案恢兄m,貨殖之選。乘時射利,財豐巨萬?!蹦暇拇顺蔀殚L江中下游的富庶之都,名副其實的金陵邑。
除了開鑿運河,孫權(quán)對中國的航海事業(yè)貢獻也很大。
東吳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他們擁有著高超的航海和造船技術(shù),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海上力量之一。孫權(quán)曾遣萬人艦隊,南抵南海諸國,北達遼東朝鮮,開辟了中國漫長的海上航線,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從此正式成型。
孫權(quán)開拓的海上航線不僅極大地推動了海上貿(mào)易,也加強了中國大陸與沿海島嶼的聯(lián)系。230年,孫權(quán)派船隊抵達當時被稱為夷洲的臺灣,這是有史以來中國大陸和臺灣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在南京,最著名的水非秦淮河莫數(shù)。秦淮河有內(nèi)河和外河之分。內(nèi)河位于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華之地。秦淮河的源頭有兩處,東部源頭出自句容市寶華山,南部源頭出自溧水縣東廬山天生橋下的胭脂河,兩個源頭在江寧區(qū)的方山埭交匯,從東水關(guān)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東向西橫貫南京市區(qū),南部從西水關(guān)流出,匯入長江。后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故稱之為秦淮。
東吳以來,十里秦淮一直是繁華之地。六朝時更是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隋唐以后,因為國家中心的北移,這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shù)文士的憑吊。到了宋代,這里逐漸復蘇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兩代,十里秦淮達到了鼎盛。那時的秦淮,商船晝夜往來于河上,兩岸金粉樓臺鱗次櫛比,酒家青樓遍布其中。十里珠簾,畫舫凌波,槳聲燈影中構(gòu)成一幅織錦般的幻象。
“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鼻宕鷳騽〖铱咨腥卧凇短一ㄉ取分腥绱嗣枥L秦淮勝景。穿越千年,泛舟河上,我依然能從那墨色的河水中嗅得到濃烈的醇酒與嫵媚的脂粉。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焙用嫔显缫崖牪坏疥惡笾鳌队駱浜笸セā返纳菝抑簦惨言俨灰娭熳郧骞P下的賣笑歌女。若是那些墮于風塵中的香魂艷魄魂兮歸來,看今日的秦淮,會不會生出些別樣的感慨?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笔|蕓眾生中平凡如我漫步徜徉于昔日只有王公貴族的園林樓閣。忘不掉夫子廟的繁華、明遠樓的高遠、烏衣巷的古樸、媚香樓的綺麗、瞻園的清幽、白鷺洲的靜謐……
這鐘靈毓秀的南京,以其博大厚重的底蘊,燦爛包容的文化,孕育并吸引了眾多文采斐然的文學家、智慧超群的科學家、才華橫溢的藝術(shù)家,創(chuàng)一派教宗的佛學家。
魏晉風度,疏放不羈。六朝時期是一個戰(zhàn)亂頻仍的時期,也是一個思想活躍、文藝自覺的時代。中央統(tǒng)治的松散使得當時的文人在精神上極為自由。
南京定靈寺,劉勰曾青燈黃卷,潛心研讀,歷時五年,終于書成了我國第一部體系嚴密的文藝理論巨著——《文心雕龍》。這部體大思精的文論填補了我國文論研究的空白,取得了與亞里士多德的《詩論》并列的成就。
彩燈不僅懸掛在秦淮河中船只之頭。如今,它們飄浮在石拱橋的上空,為清風麗影的秦淮河增添些許濃郁的色彩。 攝影/陳文
早于劉勰幾十年,有一位甘于寂寞的青年。出生于南京的祖沖之,在充滿了秩序與紊亂的科學世界中,像個不斷發(fā)現(xiàn)驚喜的孩子,制定《大明歷》,復制出失傳已久的指南車,發(fā)明水碓磨、千里船和定時器,第一個將圓周率值計算到小數(shù)點后第7位。
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下,南京的佛學極為昌盛,成為了佛教兩大宗派的主庭所在地,分別是法眼宗的主庭清涼寺和三論宗的主庭棲霞寺。520年9月,來自印度、后來北上創(chuàng)立禪宗的達摩祖師也曾在南京定山寺面壁修行三年。明朝所刻的達摩畫像石碑雖歷經(jīng)浩劫,卻依然安然無損,至今仍然立在山門外供教眾膜拜。
我國歷史上曾有這么一個皇帝,他做皇帝做得很悲劇,但做詞人卻做得很偉大。這個人就是李煜。作為五代十國時南唐的末代君主,李煜可以說的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由于生于帝王之家,生活優(yōu)渥,他前期所作的詞風格綺麗柔靡,不脫花間習氣。后來他遭遇巨變、亡國被俘,詞風也因之脫胎換骨,變得沉郁凄愴。
南京,不僅孕育了眾多的才子,也吸引了無數(shù)的墨客。25歲的李白仰慕江南的風物清嘉和人文薈萃,在南京偶遇一位倚門而望的少婦。這溫婉如玉的女子打動了詩仙,于是便有了動人的《長干里》。一百多年后的一天,杜牧行經(jīng)毗鄰長干里的杏花村,在這里把盞銷魂,留下了絕唱般的《清明》。
隨園,是南京城中最風雅的所在。清人袁枚是它的主人。當時的隨園樹上有果,地上有蔬,池中有魚,一派農(nóng)家景象。再豐盛的宴席,隨園的廚師也能瞬間完成,引為一時奇觀。袁枚還將這些珍貴的菜譜結(jié)集,取名《隨園食單》。后來,這菜譜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流傳海外。
如果說隨園留下的是美味,那么甘家大院傳諸后世的則是書香。道光十二年,甘福在仿造寧波天一閣的式樣,建起津逮樓。津逮樓是當時南京最大的私人藏書樓,藏書達10萬卷。其子甘熙則勤于著述,注重搜集整理南京的地方文獻?!栋紫卢嵮浴繁闶歉饰鯇δ暇┏怯惺芬詠矸N種典故的薈萃。
毗鄰夫子廟的江南貢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它東接桃葉渡,南抵秦淮河,西鄰狀元境,北對建康路,為古之風水寶地。鼎盛時期,它曾擁有2萬多間單人號舍。吳敬梓、吳承恩、施耐庵、鄭板橋、唐伯虎、翁同龢、李鴻章……他們都是從江南貢院起步,走向了截然的人生道路。
1898年5月7日,南京下關(guān)碼頭上走來了周樟壽,懷揣著母親給的8塊銀元。這個特立獨行的年輕人不考科舉,而是進入了洋務派大臣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南京水師學堂。在那里,每周一次的爬桅桿訓練是他最盼望的時刻。在高高的桅桿上,他可以近看獅子山,遠眺莫愁湖,將南京風貌一覽無余。
在南京夫子廟,他第一次接觸到了英國人赫胥黎的《天演論》,從此他的目光超越了南京,望向了更高更遠的地方。后來,他得到了官費留學的機會,從南京啟程,東渡日本。又過了些年頭,這個年輕人有了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魯迅。
魯迅離開南京后的第二年,兩江總督劉坤一和張之洞集兩江三省之力創(chuàng)辦了三江師范學堂,其投資不亞于東京大學。這是南京歷史上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第一所高等師范學校。后來南京有了更多的現(xiàn)代大學。許多的年輕人在這里插上了求知的翅膀,他們中的不少人后來成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堅。
1919年,賽珍珠和丈夫布克一起搬到了金陵大學的校園,徐志摩、梅蘭芳、胡適、林語堂、老舍都成為了她的座上客。這位優(yōu)雅的沙龍女主人,愛上了這座知性的城市。她把對這片土地的理解與情誼濃縮成一部《大地》,并因此獲得了193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南京,這座大山大水孕育的千年古都。長江之水給予了它雨花般絢爛的掌紋,巍峨鐘山造就了它石頭般堅韌的骨骼。它是一方形勝之地,兼?zhèn)渖剿橇种?;它是一座歷史名城,每一塊磚石都承載著滄桑厚重的興衰往事。
南京是石頭城,但石頭的厚重并不妨礙這座城市個性張揚的魏晉風度、錦繡文章、桃葉情深;南京是煙花地,六朝煙水卻孕育出氣勢恢宏的帝王之氣,拒北方強敵于國門之外,氣壯河山、鐵骨錚錚。
南京,締造過最為富庶強大的黃金時代,也曾承受過華夏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恥辱和傷痛。2500年,再沒有哪一座城市能如南京這般悲欣交集。